APP下载

分析句子结构 把握内在逻辑

2017-12-20蔡科

速读·下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

蔡科

摘 要:随着福建高考试题改用全国卷,文言断句题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准确断句更能考查学生的文言功底,但是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还是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得分较低。本文从文言文句子结构特点以及内在逻辑出发,总结了三点断句技巧,希望能给学生一点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文言断句;句子结构;内在逻辑

韩愈曾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句读”虽然是“小学”,确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因为文言文是不加标点符号的。同样一句话采用不同的断句方式,含义会有天壤之别,正如古人所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准确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自2014年始,新课标语文卷中就用断句题取代实词解释题,既考查了对重要字词的理解,也考查了对句子甚至语段的理解,难度较实词解释题有所提高。不过,命题人采用选择题型,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选项完成作答,难度大大降低。

尽管降低了难度,但从历次考试结果看,还是有很多学生答错,得分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古文积淀不足,不明词义,不通语法,古代文化常识欠缺;二是教师无法给予有效的指导。老师们习惯引导学生关注名词代词、句首句末语气词、文言句式等外在标志,而不注重内在逻辑的把握。但是高考题中命题人有意地避开了这些标志性的词,根本不在这些地方设置陷阱,学生无法根据标志词断句。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潜心研究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才能避开陷阱,准确作答。以下三点思考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学生有些许帮助。

第一,关注句子的完整性。

一个完整的句子,既要结构完整,也要意思完整。我们汉语中最基本的句式为“某人/某物做什么”、“某人/某物怎么样”。只有前后两部分都具备了,意思才能清楚表达。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经常省略,但是谓语动词基本是不会省略的,否则就构不成句子。课标卷的断句题,所选句子结构比较规范,断开的各个部分基本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所以,当我们看到选项中各个断开的部分结构或意思表达不完整时,就可以判断该项是错误的。

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明史·韩文传》A、D两项: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此题A项中“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是主语,“刘瑾等八人”做什么或者怎么样了没有表达出来,明显缺少谓语动词,构不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所以是错误的。正确的断句应该是“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主谓宾都有了,意思也非常完整。同样,D项中“对僚属”是介宾短语,无法充当谓语,“韩文对僚属说什么或做什么”没有表述出来,句子依旧不完整,所以也是错误的。

又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宋史·孙傅传》B项: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費/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该项“宰相谓其所论”中,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主语是“宰相”,谓语是“谓”,宾语是“其所论”,主谓宾都具备了,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实不然,“谓其所论”不构成动宾结构,只能译为“宰相说他的言论”,话还没有说完,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宰相说他的言论怎么样”,所以不应该在此处停顿。

第二,关注句子中动宾的搭配。

为了迷惑考生,命题人故意把动宾短语拆开变成上下句,或者把下一句的成分挪到上一句冒充动词的宾语。所以在判断时,争取找到每句中的动词,看看和后面的宾语能否搭配,如不能搭配就是错误的选项。

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宋史·曾公亮传》A项: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该项“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句中,主语是“使客”,谓语是“亡”,宾语是“橐中物”,“使客丢失了包裹中的物品”意思已经很完整,需要单独成句。“移书”是动宾短语,不能充当“亡”的宾语,应该和“诘盗”一起组成句子。

又如2016年新课标Ⅱ卷《明史·陈登云传》A项: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该选项中“陛下重惩”的不应是“科场”,而是“科场冒籍”这种违法行为,下一句“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意思很完整,强加“冒籍”反而结构混乱。

又如2017年新课标Ⅰ卷《宋书.谢弘微传》C项: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该选项中“时然后言”译为“合适的时机才开口说话”,紧扣前一句“精神端审”,意思已经很完整了,“所继叔父”并不是“言”的宾语。而“佳器”是“方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该项有两处错误。

第三、关注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典范的文章讲究气脉连贯、逻辑严密,文章如果缺少了逻辑的制约,就容易产生歧义或自相矛盾。高考卷中所选文本比较典范,逻辑性也很强,所以,无论我们如何断句,都必须保证句子间的逻辑清晰合理,既符合上下文的语境,又不违背常理。

如2016新课标Ⅰ卷《宋史·曾公亮传》D项: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该项可译为:“(曾公亮)处理政事有才能,在当地很出名,盗贼全部逃窜,曾公亮治地以外的州县到了晚上不用关闭大门。”如此断句明显逻辑错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夜不闭户的应该是他管理的郑州,而不应该是其他州县,所以该项是错误的。

以上就是笔者对断句题的几点思考。当然,水无常态,文无定法,语言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断句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多读多悟,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参考文献:

[1]陈海珍.断句读解文意——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之法[J].中华少年,2016(15).

[2]王雯雯.浅谈高考语文文言断句方法与技巧[J].中学教学参考,2016(28).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
探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在逻辑性
孟子王道理念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论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内在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