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实践现状与对策

2017-12-20罗俊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

摘 要: 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是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管理混乱、制度缺失造成这一教育主体素质失衡,实践手段单一,资源配置有限,影响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在深入分析造成上述现状的认知原因的基础上,从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明确的国防教育制度、打造昂扬的教师精神面貌、完善国防教育教学设施等七个方面提出高校有效开展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对策,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 隐性课程 实践现状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在实践形式上,主要以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等有明确教学计划的显性课程为主。除此之外,高校还存在同样能够服务于国防教育目标的隐性课程,这些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有意或无意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在无意识的自发状态下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自觉地怀有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实践效国之行[1]。这些课程往往对学生爱国理念与情操的培养更长远而有实效,因此关注国防隐性课程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课程管理不规范、实践主体素质失衡、内容单调等原因,造成这些课程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流于形式。本文着重分析现状背后深层次的认知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实践现状

1.课程管理机构与制度的不规范造成课程实践主体混乱

对于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等显性课程,当前各高校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军事教研室负责,配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师。隐性课程建设通常由该机构管理。对于军事教研室的归属,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做法。总体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设在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如保卫处、学生处或教务处等。第二种是设在教学单位,如体育系、社科系等。在机构的管理人员组成上,一般是军事教研室隶属哪个部門管理,则管理人员由该部门人员担任,任职形式或兼职或专职,受限于编制,管理机构的人员也较少。

由于隐性课程不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实施时间、内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隐性课程教师的配备通常缺乏制度化的规定。按照课程不同的内容和方式,课程实施主体构成多样。既有承担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的专兼职教师,又有诸如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非国防教育部门开展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对于专兼职教师,除外聘军队院校的教师或周边其他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高校内部兼职为主。内部兼职教师的来源主要取决于课程管理机构的隶属。例如,有的高校军事教研室隶属于保卫处,则教师多由保卫处的工作人员兼任;有的高校军事教研室隶属于学生处,则教师多由学生处的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任;有的高校军事教研室隶属于社科系,则教师多为社科系内的两课教师担任等,甚至个别高校由于学科调整、教学改革,使得极少部分专业教师(例如语文教师、音乐教师等)不能从事原专业的教学工作,于是被调整承担国防教育教学工作。

2.课程实践主体素质失衡

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实践主体的多样性必然造成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有的教师授课充满激情,学生被拳拳爱国之心所感染,但也有教师热情不高,学生敷衍了事;有的教师板书、多媒体并用,还请来专业人士讲故事,学生情绪高涨,但也存在教师整堂课照着课本念书的现象;有的教师能与学生互动不断,氛围活跃,相反有的教师只想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不闻不问;有的教师对课程实施要求严格,教学计划周密,但也有教师从不备课,随意更改授课进度;有的教师会注重仪表,着统一制式服装实施课程,但更多的教师穿着随意。在课程评价上,不少教师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必要性和成效性持怀疑态度。

3.课程实践手段流于形式

从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来看,应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等多个系统要素,内容丰富。但多数高校在实施开展国防教育隐性课程时,手段、方式还比较单一,很多只停留在国防宣传上,在时间点的选取上多集中在军训、征兵等特殊时间段,采用的也是宣传工作的常规手段,如在校内悬挂横幅、张贴海报、布置展板,在校内网站发布新闻等,这些流于表面的实践形式对学生国防理念的影响是肤浅和有限的。而一些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国防教育活动,诸如组织学生参观国防园、部队军事日、国防学术讲座、国防图片展等,由于经费、资源等原因在高校开展较少。

4.课程硬件载体建设不足

在隐性课程实践的硬件载体方面,除少数高校因与国防科研有关,拥有武器陈列馆等国防教育设施外,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针对国防教育的教育载体。这使多数高校在实施隐性课程时,往往只能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形式单一,数量缺乏,针对性不强。

5.课程实践效果较差

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实践对象多集中在一年级学生,由于上述诸多问题,多数学生对学校国防教育的认知还只停留在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上面,对于构成隐性课程的其他相关活动关注和参与度较低。在对课程效果评价上,学生对多数隐性课程的活动评价较差,认为形式陈旧、没有新意,有的活动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

二、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实践现状的归因分析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从深层次的认知角度看,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学内涵理解不够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学校教育通常以课程方式有机地组织不同的知识形式及学生的活动,可以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课程而培养的。我国高校以往的课程观把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对待,强调课程的体系性、规范性和计划性,注重课程知识的结构逻辑、授课进程的编排及教材资料的编写。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同时受制于学时限制、评价手段不足的因素,高校对国防教育课程的理解仍停留在做好军事技能训练工作、上好军事理论课层面上,甚至将高校国防教育狭义等同于此,而忽视这两者仅仅是实现国防教育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endprint

“隐性课程”的概念,首次由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开始进行隐性课程的研究。三十余年来,研究内容大多着眼于整个学校层面、非专门的学科,对隐性课程在具体学科应用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在此情况下,多数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具有的教育学内涵理解不够,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应当包括哪些构成因素、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可以发挥怎样的教育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研究,甚至认为隐性课程应是高校管理层研究考虑的问题,而不予以关注。在此情况下,自然无法有效开展隐性课程的实践。

2.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心理学机理认知有限

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所在是使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本质上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倾向、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卡奇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3],具有知、情、意、行四方面的特征。社会规范之于个体而言,需经历个体的选择、赞赏、行动等过程,才能最终内化为个体自身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当前国防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实效与达成国防教育目标要求还相去甚远,其缘由在于传统课程观下,课程更注重的是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军事动作要领这些易于规范和评价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未能有效地关注到学生的注意特性、情绪体验、价值观形成等心理性过程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为隐性课程确立了必要的前提[4]。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持有积极持续的正面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促进进步的动力和行为,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5]。该效应的本质就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比理智来得更加直接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息[6]。同样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情感雖不直接起作用,但其间接影响却十分明显。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特点是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在无意识的自发状态下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这一过程蕴含了上述心理学的多种方式。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设置教育情境、组织行为体验等形式,全方位、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环境知觉、情感移情等作用,从而对学生爱国情感、意志、信念、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了解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内在的心理学机理,自然无法明白其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最终影响课程实践的行为选择。

3.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系统性规划意识不强

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学内涵、心理学机理的独特性,使其与显性课程在组织形式、作用机制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课程的实践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然需要调配使用校内方方面面的资源,需要和高校实际现状相结合,需要契合高校学生的特点状况。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有力的课程管理机构推动。当前,各高校虽然建立了国防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但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机构工作只是停留在安排军事技能训练和组织军事理论课教学上,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实践的系统性意识不强。因此,对国防教育隐性课程体系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规划缺失在所难免。

有的高校在实践国防教育隐性课程时带有功利主义目的,把隐性课程的建设当成应付上级检查,获取成绩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实践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形式上的热闹与气氛高于内在价值的传递。在他们看来,只要形式上热热闹闹、有声有色,无论对学校内师生、还是对上级主管部门,都能反映出学校重视国防教育。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实践容易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隐性课程教育影响就不足为怪了。

三、促进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实践的对策

1.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

实践开展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开展国防隐性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如何提高这种认识,笔者觉得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国防教育的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加强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督查。督查不仅仅考核高校有没有开展国防教育,更要考量开展的实效性。在这里可以将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多种因素分解成评价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二是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努力。从加强工作实效性出发进行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用事实说明隐性课程的作用,必然引起高校的重视。

2.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

为保障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实践的有效运行,除军事教研室外,应该在整个学校层面设立一个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高校内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实践工作,这是保障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实践的核心。高校应当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校办、教务、学工、宣传、团委等职能部门都应参与到国防教育领导小组中,全面领导学校国防教育的各项工作、研究决定国防教育的有关重要问题,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同时领导小组梳理分类本校拥有的各种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有利因素并加以充分利用;规划校内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总体方案、协调校内各种资源、组织领导实践隐性课程、开展课程评价等。

3.制定明确的国防教育制度

开展实施国防教育隐性课程包括制定明确的国防教育制度。制度是用来规范和协调组织行为的准则,在规范人的行为的同时,使人们得到相应的价值和判断能力。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存在学科建设的问题,专门的管理归属、系统的建设规划、前瞻的研究开展、扎实的师资培养、有力的经费保障,都依赖制度的保障,都能体现出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高校国防教育具有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明确的高校国防教育制度体系如同其他制度一样,具有激励、引导、约束和保障的功能,渗透发挥出管理育人的作用,影响学生的国防思想观点、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

4.打造昂扬的教师精神面貌endprint

教师精神面貌是教师内在精神状态外化为外在面貌形态的表现。教师自身对事物的态度倾向和认知情况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其面部表情和体形体势反映出来。精神面貌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感染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产生向往感和亲切感,从而获得国防教育的切身体验。打造国防教育教师昂扬的精神面貌,可以尝试从着装、身姿、语气语调、知识储备等方面着手。首先,规范教学着装。规范的教学着装能让学生从接触教师初始就能感受出高校国防教育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对于外聘的军队院校教师,需穿着自身的军队制服,对于校内其他人员可以在履行相关手续后,将其纳入专武干部、民兵预备役管理,统一制服。其次,锻炼挺拔身姿。一方面教师平时有意识地鍛炼,另一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参加军事训练,使精神通过姿势和四肢的运动表现。再次,训练语气语调,使其用科学的发声调其气、准确的语音正其音、有效的表达塑其形。最后,丰富知识储备。教师拥有丰富的国防知识,在课程实践活动中方能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方能用自己的知识感染学生。

5.完善合理的教育载体设施

一是要有相应的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保证设施从无到有的基础。二是要妥善合理地规划。毕竟国防教育只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所能争取到的经费投入有限,因此需要妥善合理地规划,使得成果利益最大化。如果条件允许,多家高校可共同建设共享设施资源。三是要制定规范的管理保障制度,保证设施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6.营造和谐的国防教育氛围

氛围的营造可从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场景着手,抓住一切可用之机。在总体做法上充分利用校内广播、微信、微博、网站、论坛、报栏、宣传栏等各种宣传载体,采用专题报道、横幅、海报、展览、网络讨论等方式,及时宣传、营造氛围。对于定期的节日、纪念日或活动,可以设计几套方案,将氛围营造诸多要素安排好,到预定时间即可实施。对于突发事件,可事先准备应急流程,抓住宣传的时效性。应当借鉴传播学理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将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

7.组织多彩的国防课外活动

各种国防类的课外活动是实践国防教育隐性课程的重要形式。国防类课外活动必须依赖组织管理机构的主导,依赖对活动的统一规划设计。诸如国防教育协会等类型的学生社团、国防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文史活动、军事定向等专题活动、军事夏令营等综合性活动,都是开展国防课外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在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时需要注意活动应多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说教,使之适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角色,并在活动中及时反馈评估。

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虽然不能像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等显性课程那样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周密的教学计划,但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并非易事,需要认识到位、管理规范、精心组织和资源保障;虽然它的内容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无意习得的,但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却可以而且应当有意为之;虽然它的习得效果是不易测量和预期的,但当我们着力于隐性课程的有效实践时,许多正面的结果又是可以期待的。因此,高校国防教育应当重视隐性课程的实践和研究,着实有力地推动国防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罗俊.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隐性课程构成要素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35):144-145.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3.

[4]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9.

[5]Rosenthal Robert,Jacobson Lenore.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Expanded ed.) [M]. New York: Irvington,1992.

[6]张海燕,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3):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SJD710036)、南京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5ZC13)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探索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模式研究
医学院校本科生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