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本科生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5-08-07杨兴辰许苹李冉等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医学教育

杨兴辰 许苹 李冉等

[摘要] 针对医学院校本科生教育的现状与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座谈等研究方法,分析隐性课程建设在医学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从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七大领域探讨了隐性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并从教学方案、管理网络、持续改进、评价改革等方面提出隐性课程体系推进实施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 医学教育;隐性课程;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44-04

[Abstract] Targeting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the paper analyzed the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hidde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medic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y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ing and expert seminar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Combined with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global medical education,the feasible programs of developing and constructing hidden curriculum system are discussed from 7 field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values,attitudes,behavior and ethics,basic medical science,communication skills,clinical skills,group health and health systems,information management,and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search.In addition,from the teaching plan,management network,continuous improvement,appraisal reform and so on puts forward the recessive curriculum system to carry on the suggestion and opinion.

[Key words] Medical education;Hidden curriculum;Medical teaching reform

随着《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等标准的制订与倡导,对医学高等教育提出更为具体和全面的要求,并强调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是隐性课程研究最核心和关注的部分。因此现代医学教育迫切需要从隐性课程体系的高度,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建设方案,指导医学院校本科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形成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的完整课程教育体系。

1 隐性课程体系的内涵与发展

1.1 隐性课程体系的内涵

隐性课程体系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在教学计划之外,以非课堂方式传授的非学术性文化教育活动的总和[1]。对其内涵的理解大致可分为:①校园环境是隐性课程体系建设的最佳土壤,校园有最为集中而丰富的教学条件,能够营造出全方位立体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从一踏进校园直至毕业无间断高强度的接受到隐性课程的教育。②隐性课程体系建设并不是消极接受、无法主动实施的,虽然隐性课程教育的最终结果具有非预期性,但是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促使学生最大可能地朝向预期教育目的发展。③隐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因此与传统的显性课程教育相比,隐性课程更能凸显教学的广泛性与灵活性,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形式进行教育。④加强老师-学生、学生-学生互动是促进达成隐性课程教育效果的关键途径,因为隐性知识之间的传递、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都是需要长期维持的过程,老师-学生、学生-学生互动是保障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主干桥梁。⑤对于隐性课程教育的结果,关注点不应局限于学生具体学到了什么,还应看到学生培养了怎样的学习习惯,以及学生能否以正确的态度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

1.2 国内外隐性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

国外于1916年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思想,1966年在《教室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之后引起国外教育界越来越高的重视,在《医学本科教育国际标准》有所体现,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七个建设领域中五个均有涉及。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有对隐性课程体系建设一定程度的研究。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介绍和研究隐性课程方面的论文,近年来相关论文数量逐渐增多,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要求、能力目标要求均有涉及,但是在国内还没有院校建立比较完善的隐性课程体系[2]。

2 医学院系本科生隐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2.1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

隐性课程不是传统显性课程的衍生物,而是并列于显性课程的独立的课程体系,是完整课程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两者进行对比,有助于对隐性课程的认识。

显性课程授课地点局限于教室或课堂,具有明确的授课方案或计划,主要传授方式为老师对学生的单方向传输,且内容相对固定、集中,考量方式更偏向于对结果的评价,产生的影响更多是知识量和知识层次地提升,培养的是学生的智力因素。

隐性课程的地点可以扩展到整个校园,甚至打破校园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隐性课程可能没有明确的授课计划,但应具备清晰的实施方案;其开展形式不限于讲授,任何包涵教育因素的形式均可进行,实施要注重老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互动交流;隐性课程的实施内容广泛、发散,成效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潜在的身心影响,难以短时间测量,评价须伴随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掌握隐性课程的设置结构

2.2.1 教学过程中的隐性课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蕴涵着许多对学生的性格和行为起潜移默化作用的因素,如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课堂环境、教师模范、师生关系、结果评价等,这些因素渐渐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如药学学科教学中对用药注意事项的再三强调,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对用药安全的注意。课外教学活动如第二课堂、参观访问、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由于参与活动的人,环境、方式方法、目的等有所差别,也会给学生带来计划外的学习经验。在医学实习中实际接触患者,会给医学生带来不同于课堂计划教学的体验。

2.2.2 校园人际关系中的隐性课程 建立老师-学生、学生-学生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人际关系是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3]。医学生通过其他同学在医学活动中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医学素质,从他人的态度中又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彼此的平衡中有所扬弃。首先应当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员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际间的交流。师生关系和谐,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做到教学相长。学生也根据各自特点形成自己的团体,如中医学生聚在一起形成浓厚的中医学习气氛,这个群体中的中医观念和中医治疗方式对中医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2.3 校园物理环境中的隐性课程 校园物理环境包括学校的位置、校园、校舍、教室等场所。医学学校是培养医科人才的前沿敏感阵地,其环境应包容健康的医学教育意义,这就要求医学学校有目的地规划设计。现代化的建筑楼群体现的是开拓创新,古朴庄重的建筑群体现的是医学院校求实严谨的医学修养。学生每天生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自然要受到重要影响。

2.2.4 学校文化精神中的隐性课程[4] 学校中的文化精神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如学校氛围、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等。医学院校必须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院校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医学生常受到学校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导向,长期处于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严谨的医学修养,从而影响到今后的从医人生。

2.3 隐性课程的设置探索

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国内外还不成熟,但不是无法可依。本课题组以某医科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口,参照已有显性课程体系的模式,既借鉴显性课程相对成熟的计划和运行模式,又补充现行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的不足,以求降低新生事物的接受阻力,通过文献检索、现状调查、专家咨询、学生访谈等对某医科大学隐性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索。

该方案的设置是以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GMER)进行比照完成的,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于2001年提出并推广了GMER。GMER在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其着重于医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对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最基本和核心的能力进行了明确界定[5]。针对GMER七大领域的要求设置隐性课程体系,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出真正为时代所需要的医学高等人才[6]。

2.3.1 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领域 GMER七大领域之一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包括了医学共同价值的承诺、自觉地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以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等。针对这一要求,建议学生入学后集中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牢固专业思想;每年开展职业道德月活动,端正和提升医风医德;加强与本科生导师交流,做好传、帮、带工作;招收临终关怀义工、开展资助贫困生、无偿献血活动,培养学生利他主义和同情心[7]。

2.3.2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领域 GMER七大领域之二是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主要指医学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作出必要的反应。针对这一要求,建议举办医学建模(生物)竞赛,增强学生对人体系统的认识;参观百草园、中医药博物馆,拓展中医、药学专业视野;组织义务宣讲传染病预防知识、个人保健知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2.3.3 沟通技能领域 GMER七大领域之三是沟通技能,主要指医学生应当通过有效的沟通创造一个便于与患者、患者家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其他成员和公众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环境。针对这一要求,建议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促进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学习;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课前3 min演讲等活动,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平台。

2.3.4 临床技能领域 GMER七大领域之四是临床技能,主要指医学毕业生在诊断和处理病例中必须讲求效果和效率。针对这一要求,建议举办临床技能大比赛、护理之星评选等活动[8],在临床技能上培养学生敢拼的精神;组织外科手术观摩、急诊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临床学习的机会。

2.3.5 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领域 GMER七大领域之五是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主要指医学生应当知道其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的作用,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了解卫生系统组织的原则及其经济和立法的基础,对卫生保健系统的有效果和有效率的管理有基本的了解。针对这些要求,建议组织去市卫生机关参观、卫生机构见习、旁听医院管理学术会议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其他卫生人员在卫生保健服务中的作用;举办卫生法知识竞赛,普及学生对相关卫生政策的认识;开展校园社团组织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组织管理运作的了解;招收敬老院义工、组织社区健康服务,促使学生认识到在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中应起的作用。

2.3.6 信息管理领域 GMER七大领域之六是信息管理,指医学毕业生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及局限性,并能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针对这一要求,建议开展计算机能力比赛,全校范围内征求信息化教学的文章,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9];开展综合知识竞赛,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3.7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领域[10] GMER第七领域是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主要指医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地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技能,必须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和使用科学的方法。针对这一要求,建议组建科研型学习小组,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途径;举办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增强学生分析研究专业问题的积极性。

3 医学院校本科生隐性课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3.1 纳入培养方案

首先需要将本科生隐性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制订具体方案和课程标准,编进学年教学计划之中,由负责单位拟定教学大纲,排入本科生课程与教学进度之中,并按照体系设置课时,直至隐性课程体系顺利投入本科生教学运行中。

3.2 成立管理网络

由相应校领导、机关领导组成指导机构,确立建设方案发展方向,颁布相应方案,指挥全局工作顺利进行。各院系、科室组成下属机构,具体监督和执行建设方案,并向上级机关反馈情况。力求建立起以学校领导为核心,团委、学生为主体,学生干部为骨干,师生员工共同组织实施的管理网络,保证有特色的隐性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3.3 及时反馈信息、持续改进

经过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建设方案具备了一定可行性,但是隐性课程体系的发展,必须随着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发展,随着对教育内涵地探索而不断深化,随着学生特点地转变而不断更新。院系、处室应定期如实反馈建设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应悉心听取学校各个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调整规制发展进程,尽量避免因信息缺乏或延迟而造成建设过程中时间、人力、物资的浪费[11]。

3.4 评价与总结

为促进隐性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可开展高等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纵向评估研究,出台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隐性课程体系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将各种收效具体化、指标化,加大有利因素的投入,解决影响建设进程的不利因素。每一年进行一次中期评价,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奖励先进、查找不足,形成隐性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12]。

[参考文献]

[1] 那立欣,孙长颢,李颖,等.医学研究生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136-1138.

[2] 崔庆玲,张继红.国内高校隐性课程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3):118-120.

[3] 任来峰,成永红,刘荣臻.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1):164-166.

[4] 崔秀青.校园文化——一门不可忽视的隐性教育课程[J].中等医学教育,2000,10:45.

[5]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Z].2001.

[6] 卫伟,马兵,左新成.军队教学医院隐性课程设置与作用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2):1189-1190.

[7] 倪守建,崔玉玲,赵敏.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新[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73-275.

[8] 李晋辉,伍金林,陈大鹏,等.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14,(1):34-36.

[9] 程翔,黄培标,梁秋春.医学教育认证体系下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3):66-68.

[10] 王晓梅.论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3,(3):114-116.

[11] 田丹,张俊沧,王显超,等.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4):142-144.

[12] 俞家华.高等医学院校隐性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5):647-648.

(收稿日期:2015-01-04 本文编辑:王红双)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我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职校语文课堂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浅析旅游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