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河方言特色词语词源探析

2017-12-20谢建红谢建芳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词源

谢建红++谢建芳

摘 要:贵州剑河方言归属汉语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其特色词语的来源主要有:传承古代通语或古代方言的词、借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借词、创新方言词等三类。这些词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不同地域发展的渐变与不平衡性规律,也体现了社会变迁、民族接触对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剑河方言 特色词语 词源

剑河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中部,剑河方言归属西南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词汇,保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方言词语。

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总会经历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历程中,“方言词汇逐渐地出现和叠加,不断地演变和替换,有时骤增和扩展,有时也萎缩和消亡,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动荡的系统”(李如龙,2001:119)。探究方言词源,便是对方言词汇进行历时的考察。本文将从传承词、借用词和创新词三个方面来考察贵州剑河方言特色词语的主要词源特点。

一、传承词①

(一)继承了古代通语的词

“所谓传承词是从古代汉语直接传承下来的”(李如龙,2001:119)。剑河方言中有许多常用词都是继承了古代通语和古代方言而来。例如:

【凌li?51】冰。《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毛传:“凌阴,冰室也。”冰室即冰窖。凌即冰。今剑河方言“凌”,音[lin35],保留了上述古义,同时用作构词语素。例如:

(1)屋背坡上有凌嘎。

(2)今年子的雪凌大得很,连屋檐脚都结构凌棒嘎。

【声气??n55 ?hi51】说话的声音语气。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今剑河方言“声气”,音[s?n33 ?hi35],也有上述古义。例如:

(3)她哭得连声气都变嘎。

(4)你讲话的声气太硬嘎

【猋piau55】犬奔跑的样子。《说文·犬部》:“猋,犬走貌。”段玉裁注:“引申为凡走之称。”“凡走之称”,即泛指奔跑。剑河方言“猋”,音[piau33],有两个引申义:①像犬奔跑时跳跃的样子,即蹦跳,常与量词组合成“一猋一猋的”“一猋一跳的”格式,或“猋跳猋跳的”重叠格式。②液体从狭小的通道或裂缝中急速地喷溅出来。例如:

(5)小妹崽在前头一猋一跳的。(义①)

(6)管子破嘎,水猋得到处都是。(义②)

【掇tuo55】刺、戳、捅。“掇”通“剟”,《广韵·入声·未韵》:“剟,削也,击也。”音“丁括切”。“掇”为古入声字,今剑河方言派入阳平,音[tuo21],与《广韵》“丁括切”音注吻合,意为“刺、戳、捅”。例如:

(7)没小心着针掇倒起嘎。(刺)

(8)他从背后掇我一下。(戳)

(9)他简直就是个癞蛤蟆,掇一下,猋一下。(捅)

【恶51】凶恶,凶狠。《墨子·七患》:“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又引申为动物凶猛、厉害。南唐李煜《浣溪沙》词:“酒恶时拈花蕊嗅。”“恶”为古入声字,今剑河方言派入阳平,音[o21],保留了上述古代两种意思。例如:

(10)他家婆娘恶得很。(凶恶)

(11)那条狗太恶嘎,没敢靠近。(凶猛)

【脬phau55】膀胱。《说文·肉部》:“脬,膀胱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风瘅客脬,难于大小溲,溺赤。”今剑河方言“脬”亦读阴平,音[phau33],作构词语素,为古义“膀胱”,如“(猪)尿脬”。此外还可以构成“捧脬”一词。比喻阿谀奉承,义同“拍马屁”。“脬”在人們看来是污秽之物,尚且捧之,可见“捧脬”之人就是阿谀奉承之人。有时,“捧脬”作为离合词来使用,中间插入成分。例如:

(12)捧脬着被脬打。(熟语)

(13)她在单位向来就捧好脬。

【趖suo55】奔跑得很快的样子。《说文·走部》:“趖,走意。”“走意”即“奔跑的样子”。《广韵》音“苏和切”。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趖”义为“走疾”,即“跑得快”。今剑河方言“趖”,音[suo33],保留了此义,此外还有一引申义“偷偷开溜或跑掉”。例如:

(14)一条老蛇一下子就趖进刺蓬po?35窠(荆棘丛)头嘎。(快速滑行)

(15)一遇倒事情他就趖边边。(开溜)

【党ta?214】同伙,朋党。《淮南子·汜论讯》:“摄威擅势,私门成党,而公道不行。”高诱注“党,群。”今剑河方言“党”,音[ta?42],可单独作名词,保留古代的“同伙”义,如“三个成群,五个成党”。也可引申为量词,义为“群、伙、帮”。例如:

(16)他家今天来了一党崽崽。(群)

(17)他们是一党的。(伙、帮)

(二)继承了古代方言的词

【崽?ai214】儿子,汉代楚方言。《方言》卷十:“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郭璞注云:“声如宰。”今剑河方言“崽”,音[?ai42],其义有所扩展,既指“儿子”,也用来泛指“子女、孩子”,还用来指“动物的幼仔”。可构成重叠形式如“崽崽、娃崽崽、小崽崽、狗崽崽”。感情色彩依语境来定,可褒可贬,也可不带任何色彩。例如:

(18)他家崽接媳妇嘎没?(儿子)

(19)他家两个崽都成家嘎,大的去年子嫁去广东,小的今年子刚接媳妇。(子女)

(20)坝坝上有党崽崽在做玩。(孩子)

(21)我家母狗昨晚歇□thuan35生崽嘎,刚□thuan35的狗崽崽没会睁眼睛。②(动物幼仔)

此外还有“烂崽”“鬼崽”“短命崽”等,用于詈语,“打工崽”则是近年新的说法。

【嬢nia?35】母亲。《玉篇·女部》:“嬢,女良切。母也。”《乐府诗集·木兰诗》:“爷嬢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杜甫《兵车行》诗:“耶嬢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嬢”可以重叠为“嬢嬢”。今剑河方言“嬢”变读阴平,音[lia?33],用作亲属称谓。可单用,也可叠用,指称父亲的姐妹。常前加数词或形容词,如“大嬢、二嬢、三嬢、满嬢”,比父亲大的又可称“姑妈”,同样可前加数词或形容词。“嬢、嬢嬢”也可作为泛称,用来指与父亲同辈且无血亲关系的女性,并前加其姓或名。“嬢”与“嬢嬢”均为南北朝以后产生的新词,指“母亲”,而剑河方言则引申为“父亲的姐妹”,词义发生了转移。例如:endprint

(22)我只有一个嬢。(有血亲关系)

(23)王嬢嬢,有空来我家坐啊!(一般的泛称,无血亲关系)

【蛤蟆衣】车前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和种子可入药。《尔雅·释草》:“芣苡,马舄;马舄,车前。”郭璞注:“今车前草大叶长穗,好生道边,江东呼为蛤蟆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五·车前》:“蛤蟆喜藏伏于下,故江东称为蛤蟆衣。”今剑河方言称车前草为“蛤蟆叶”,音[kh?21ma21i?21],“衣”变读为“叶”。又说“蛤蟆菜”。由此可见这个词无疑继承了晋代的江东方言。例如:

(24)蛤蟆叶可以用来止血。

(25)田埂上到处长得有蛤蟆菜。

【痨lau51】药毒,汉代北燕、朝鲜之间方言。《方言》卷三:“凡饮药傅药而毒,南楚之外谓之瘌,北燕朝鲜之间谓之痨,东齐海岱之间谓之眠,或谓之眩。自关而西谓之毒。瘌,痛也。”郭璞注:“痨、瘌皆辛螫也。”引申为药物中毒。《广韵·去声·号韵》:“痨,痨痢恶人。《说文·疒部》:“痨,朝鲜谓药毒曰痨。”音“郎到切。”今剑河方言“痨”,音[lau35],正是“药毒”之义,可构成名词“痨药”;又引申为“(用毒药)毒杀”,可独用,作动词。例如:

(26)耗子着痨药痨死嘎。

【抟thuan35】圆,亦作“团”。先秦楚方言。《楚辞·九章·橘颂》:“曾枝剡棘,圆果抟兮。”王逸《楚辞章句》注:“抟,圜也。楚人名圜为抟。”《说文·□部》:“团,圜也。”今剑河方言抟(团)音[thuan21],正是“圆”的意思,与古代楚方言的意义相同,常写作“团”。可独立使用,也可作构词语素,如“团团(的)、团□pu35□lu35、团□lu35□lu35”,为“团”的生动式。例如:

(27)我妈起的粑抟(团)得好。

(28)脸团团的,红红的,盖(很)逗爱嘎。

【馺sa51】指马迅速奔跑。汉代方言。《方言》卷十三:“馺,马驰也。”郭璞注音“索答反。”今剑河方言“馺”音[sa35]。义为“迅速奔跑”。例如:

(29)他一趟子就馺去好远。

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古语词还有许多,这里不再一一枚举,它们成了剑河方言词汇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剑河方言的特征词。

二、借用词

借用词,即借词,王力《汉语史稿》:“当我们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收过来的时候,就把这种词叫作借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音译……”(王力,2004:587)。借词是受别的语言影响而产生的新词,要全面考察它,须和普通话、周边邻近的其他汉语方言及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联系起来分析。通常战争征服、移民杂居、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因素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只要有接触,只要有文化借贷,就会在某一种语言当中产生一定数量的借词。而这些借词的长期借用,便逐渐形成本地区语言的常用词,有的则成为比较有特色的特征词。剑河方言中许多有特色的词语便是借自当地土著民族(主要是苗族、侗族)的语言,因此本文仅就借自苗语、侗语等土著语言的借词来分析。③

(一)称谓

【嘎雷】苗语借词,汉语音[ka35lei21],为苗语谐音。指领导、干部,或泛指在外有正式工作的人(尤其用来指公务员)。有时与“崽”组合,构成“嘎雷崽”,常用来谑称領导干部的子女。例如:

(30)他是我们村的嘎雷。(村干部)

(31)你老者是嘎雷,你就是嘎雷崽咯!(干部崽)

这种使用一般与语用关系紧密。在汉语中其实有相应的词来指称,但是当地人(尤其是老百姓)对为官做事的人总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差距(或敬畏、或不屑),或出于调侃、谑称,因此常会有意避开“领导、干部”这样的字眼不说,而借苗语称说“嘎雷”。

【噶老】苗语借词,汉语音[ka42lau42],为苗语的谐音,义为“老者”,父亲的背称。也可用来泛指“年长的男性”。例如:

(32)等屋起好嘎,就接我噶老来同我坐。(父亲)

(33)有几个噶老在树蔸脚歇凉。(老头子)

(二)饮食

【欧嗅】苗语借词(苗语:eb xiut),汉语音[??u33?i?u21],为苗语谐音。指一种腌制的菜肴,苗族群众好食。由韭菜、辣椒粉、糯米、盐等材料腌制而成,味酸,香醇,特别开胃,常用来做汤或煮鱼。又说“欧嗅菜”“欧嗅汤”。受苗民的饮食习惯影响,“欧嗅”成为县境多数群众喜爱的食物。例如:

(34)这几天总没想喫吃饭,开点欧嗅汤喝哆。

【嘎】苗语借词(苗语:ngix/ngax),肉,汉语音[ka42]。可单用,也可重叠或与其他语素组合,如“嘎嘎(后一个‘嘎读[ka35],多用于小儿语)、精嘎(瘦肉)、肥嘎(肥肉)”。例如:

(35)今天赶场,去称两斤嘎喫哆。

(36)今天弟乖,要给嘎嘎喫喽。

【济高糖】侗语借词(侗语:jilgaos dangc),意为“分离饭”。“吃济高糖”即“吃分离饭”,系侗族姑娘出嫁的前日招待过去男友的一种活动。通常由姑娘家准备“济高糖”或“筛子饭”,用来招待男方,同时姑娘赠送亲手做的布鞋、鞋垫或腰带给过去最要好的男友,以作纪念。

(三)节日、活动

【过卯】苗语借词(苗语:naok mol),属于半音译词,义为“吃新”,一种农事节日,为庆祝农作物即将成熟或祈祷丰收而举行。剑河一带苗民从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起,每逢卯日便过此节,直至农历九月结束,一般以六月份的头两个卯节最为隆重。又叫“吃新节”“过卯节”。例如:

(37)我们地方每年都兴过卯。

【游方】苗语借词(苗语:yex fangb),本义是“走村窜寨”,引申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游方”是县境苗族青年男女缔结姻缘的主要渠道。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婚恋方式逐渐在青年男女中被淡化。endprint

【玩山凉月】侗语借词(侗语:weex yeens liangc mianl),属音译加意译词,是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两种方式,“玩山”在白天进行,“凉月”在晚上进行。

(四)动作行为或性质特征

【□lia42】侗语借词(侗语:liac),动词,义为“添”。其生动形式是“□lia42口□lia42嘴”,另有“□lia42屁股”,为詈语。例如:

(38)碗着被他□lia42得干干净净的。

(39)一个二个喫得□lia42口□lia42嘴的,实在是太好喫嘎!

(40)像你这号人,连跟别个□lia42屁股的资格都没得。

【□lia35】侗语借词(侗语:liax),形容词,意为“(腿)瘸、残”。后与词缀“子”组合成名词“□lia35子”,意为“瘸子、跛子”。例如:

(41)出车祸过后,他的脚就□lia35嘎。

(42)她嫁给个□lia35子。

【□?a?35】侗语借词(侗语:ngangl),形容词,意为“呆、笨、蠢、傻”,有生动式“□?a?35头□?a?35脑”。例如:

(43)人家讲那种话弄个明显都没听出来,我看你简直□?a?35死嘎。

(44)看他各□?a?35头□?a?35脑的个,讲个媳妇还蛮好个人的。

【□??u35】侗语借词(侗语:ngoul/ouv),兼类词:①形容词,(天气)闷热;②动词,捂、酿制(“捂、酿”的过程,都会使温度变高)。例如:

(45)今天弄个□??u35,怕是要下雨嘎喽。(闷热)

(46)冬天我都同我奶睡,帮她□??u35脚。(捂热)

(47)冬天□??u35甜酒比较好。(酿制)

(五)地名

剑河县境的地名多从苗语、侗语中借用过来,有的直接记录本音,有的采用谐音记录,还有一些是根据意思翻译过来的。就剑河的12个乡镇名称来说,有9个是从苗、侗语音转过来或包含了苗、侗语语音成分的。如:

【柳川】“柳”(苗语:liux),义为“……的地方”,“柳川”是音译兼意译得来,义为“河边(清水江边)有平地的地方”,这正说明了剑河老城驻地的地理特征。

【革东】“革东”(苗语:ghab dongb)为苗语谐音,意为“(河畔)一片芭芒草(芦苇)”。就县境而言,革东曾是地处西北部,清水江上游河畔,长满了芭芒草的一块地方。

【久仰】“久仰”(苗语:jes nangx)为苗语谐音,意为“居上边长水草的地方”,久仰地处久仰水库边。

【南哨】“南哨”(苗语:nangl xud genb)為苗语谐音,义为“水下边(下游)长粑叶的地方”,南哨乡有南哨河流经。

【南加】因乾隆二年(1737年)设南加堡而得名(苗语:nangl jab)。地名中含有苗音成分“南”,义为“水的下边(下游)”,南加在县境内清水江的下游。与“南加”毗邻的“南寨”乡,“南”亦为苗语成分。

【太拥】“太拥”(苗语:oub yongx),为苗语音转。义为“水草繁茂的水边”。该乡有太拥河流经。

【磻溪】“磻溪”(侗语:banv senl),为侗语音转,义为“一半的地方”。(磻溪乡世居磻溪溪流两岸,最初经商贸易,以溪为界,赶场只赶一岸之地,因此而得名。)

【敏洞】“敏洞”(侗语:gemk mienh),为侗语音转,义为“住在平地的侗家”。

剑河还有许多地名包含苗、侗语语音成分,略举上述几个地名以窥一斑。

三、创新词

“所谓创新词是各方言区在自己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交际的需要新创造的方言词。这类词在以往的语言或文献中很难找到用例。”(李如龙,2001:119)

按照李如龙先生有关“创新词”的界定,上述剑河方言中部分借词也应该属于创新词的范围,它们都是县境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因各种交际需要而产生的词语。

反映地形地貌特征的地理通名,如“久/九(水的上面)、南(水的下面)、巫(小溪、水沟、水边)、白(坡坡)、党(坡头)、岑(坡)”;以及反映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的地名词,如“仰阿莎湖、雷打塘、公俄寨、柳荫堡、观摩堡”。

反映当地风俗习惯、活动仪式的部分方言词语,如“过卯、六月六、关亲客、房客、开合、游方、还娘头、吃筛子饭、收黑、坐喜、上山、复山”等等。

反映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职业称谓及人品评价的方言词,如“打老庚、结干亲家、补锅匠、劁猪佬、脬皮货、闹寨、在行”等等。

反映本地风物、饮食的特色词,如“锡绣、红绣、腌肉、腌桶、乌苕、三月萢、打屁虫、红粉、三月粑(甜藤粑)、姊妹饭”等等。

总的来说,剑河方言特色词语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类:一是传承词,二是借用词,三是本土创新的方言词。剑河方言保留了普通话中部分不使用的古代通语词,继承了不少古代方言词;同时因历史移民、民族接触等诸多因素出现了大量源自苗语和侗语的外来借词;另外,还产生了许多反映剑河地方风貌、风物特色的创新方言词。这些特色词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不同地域上发展的渐变性与不平衡性规律,也体现了因社会变迁、民族接触等因素对语言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为2017年度凯里学院院级规划课题“剑河方言内部差异研究”[课题号:S1714],2014年度凯里学院“现代汉语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项目编号:JZGX2014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说明:该部分主要参考了张华文《昆明方言词源断代考辨》(民

族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中的某些观点。因昆明方言同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其特点与剑河方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②说明:例句中方言词语的记录一般采用习惯用字或同音字代替;

难于用恰当汉字记录的,用“□”标记,后加国际音标和阿拉伯数字注明声韵调。

③说明:从苗、侗语中借用过来的借词,尽可能记录其苗、侗语读

音。这些词的记音依据来自:张永祥、许士仁《苗汉词典》(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欧亨元《侗汉词典》(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西汉]扬雄撰,[清]钱绛笺疏.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贵州省剑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剑河县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谢建红 贵州凯里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556011; 谢建芳 贵州省凯里一中 556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源
“五官”一词源于五个人
词语与性格初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张炎《词源》新探
晚宋词学的理论分歧与清空词风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