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2016-10-13江梅玲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张炎词源音律

江梅玲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文学本位研究的重视,对张炎词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张炎词学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二是对张炎《词源》论词标准的探讨,三是对“清空”范畴的阐释,四是对上卷音律论的研究。研究呈现系统化,多角度的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张炎;词学思想;词源;论词标准;清空;音律

张炎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及词学理论家,撰有《山中白云词》八卷、《词源》二卷。《词源》是张炎的词学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他的词学思想及词学审美标准。《词源》也是南宋词坛的著名词学理论著作,代表着南宋词学理论的成熟。对张炎词学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对张炎研究的一个热点,清代的浙西词派就奉张炎的美学理想“清空”为词的最高标准。清末时对其词学思想的研究逐渐衰弱了下去。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张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年谱的勾勒,家世的考证以及对《词源》版本的考证,词学本位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

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词源》的研究逐渐从外围研究转向了对文学本位的研究,出现了不少论文与专著。这些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张炎词学思想进行论述。一是张炎词学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二是对张炎《词源》论词标准的探讨,三是对“清空”范畴的阐释,四是对《词源》上卷音律论的研究。

(一)关于张炎词学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的研究

对于张炎词学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的研究有助于理清张炎词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张少康先生所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指出张炎的文学思想与司空图、严羽相接近,可以把《词源》中的词学理论思想看作是司空图、严羽诗论思想的延伸。这里就提到了词学思想受到了诗学思想的影响,应该打破诗词界限,将诗词研究结合起来。韩经太先生的《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之美境篇之六《“清空”词学观与宋人诗文化心理》一文中对此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理解张炎所标举的“清空”词学观念,要结合当时的诗坛的风气,引入诗文化心理这一概念。他指出诗词创作在文化心理上是有传承性的。他认为姜夔与张炎在诗文化心理上受到了杨万里的影响。“诗文化心理”这一概念的引进,为理解和丰富“清空”范畴打开了新的视角,也为研究张炎的词学审美提供了一条路径。杨海明先生的专著《张炎词研究》一书中则主要突出了张炎对前人创作方式及风格的继承,他指出张炎作词继承的是“婉约”派的传统,并具体指明了张炎词创作的师承。他认为,“张炎创作令曲,师法的是温、韦、冯式的小令,在长调的创作方面,他所学习的是秦观、周邦彦,特别是姜夔,”另外,他认为张炎也吸取了苏轼、辛弃疾词中“雅致”的一面。文中还指出张炎词的“直接词学渊源是他的家学和师友”,一是张枢,二是杨缵,三是周密,四是王沂孙、陈允平等人。杨海明先生对张炎词学的渊源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谢桃坊先生的《南宋雅词辨原》一文则梳理了宋词雅化进程,从词学发展的角度窥探张炎词学思想的形成。他指出,宋词的雅化现象在宋初柳永、晏殊等人的作品中已有端倪,随后苏轼改革词体则加速了雅化的进程,至南宋词坛发生了复雅运动,张炎等人对雅词进行了全面论述并确立了以姜夔、吴文英等人的雅词在词坛的正宗地位。

(二)《词源》论词标准的探讨

对《词源》论词标准的探讨是学术界非常重视的研究点。陶尔夫、刘敬圻的《南宋词史》中将张炎的评词标准与艺术鉴赏放到了一起,认为《词源》下卷在这两方面主要体现在“清空”、“意趣”以及“杂论”的有关内容之中,并指出这几点是《词源》的理论核心所在。夏承焘先生的《读张炎的<词源>》一文中指出,张炎的论词标准有三条,一是意趣高远,二是雅正,三是清空。但是这一看法却颇受后来学者质疑。杨佐义的《张炎〈词源〉论词标准初探》就认为这样的看法不合适,他认为张炎论词的最高标准就是雅正,而不是别的什么。并指出,虽然“雅正”是张炎论词的最高标准,但是清空与雅正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清空”是雅正之词的理想境界、风格,而意趣则是指雅正之词的思想感情。

大多数学者比较赞同张炎的词学标准是以“雅”为中心的,但是对“雅”的理解却有很大不同。杨海明先生的《张炎词研究》也认为“雅词”论是张炎论词的总纲,而“婉丽”“清空”则是词的风格论。而韩经太先生的《清真、白石词的异同与两宋诗风的递变》中则又有新的看法。他认为张炎对周邦彦“和雅”的词风并不满足,并对周邦彦部分词的“意趣不高”提出了批评,张炎对姜夔词的“骚雅”非常赞赏,认为姜夔不同于周邦彦的独特风神,正是“骚雅”。可见,如若把雅只理解为“雅正”,就失去了这一层意蕴。张炎的美学理想所在应该是“骚雅”。张秋娟《试论张炎对“类诗说”在思想内涵方面的接受和发展——张炎词学思想研究之一》也认为“骚雅”是张炎的论词标准,并指出张炎对词体的接受是从“本色说”和“类诗说”两个方面进行的。“本色说”即是重视词的音乐性,“类诗说”指的词作的“言志”内容,形式上要含蓄委婉,中正平和。在这两个的基础上,张炎提出了“骚雅”的论词标准。综上所述,对张炎的“雅”的词学思想的研究主要还是着眼于其内容之雅,词向诗靠近的这一方面,而对张炎雅词所要求的形式之雅以及音乐之雅的探讨还是比较少的。对当时的“复雅运动”中的雅乐主张与词的创作之间存在的关系的探讨,这方面的论著较少。

(三)对“清空”范畴的阐释

对“清空”范畴的阐释历来是对张炎词学思想研究的重点,但众说纷纭,分歧也比较大。张少康先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则将“清空”与“质实”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他认为“清空”之词重视的是虚境的作用,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并指出“清空”与“意趣”是不可分割的。韩经太先生在《姜夔词》一书中指出张炎《词源》“清空”的美学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说姜夔词风“清空”,并非是指其词的唯一风格,而是说他词风之基调、主调。韩经太先生还指出,张炎的审美理想都蕴涵着特定的诗词文化内涵,非泛泛阐释所能领会。

陶尔夫、刘敬圻在《南宋词史》中则把“清空”分拆开来理解,认为“清”指的是人品的高尚,“空”指的是境界的空灵。邱世友的《张炎论词的清空》反对将“清空”割裂开来理解。文中以咏物词作例,指出取神遗貌,才能凑清空之境,又指出清空的意境与用笔转折不可分开。孙克强的《词史上的清空论》认为可以结合姜夔词以求得对“清空”的认识,并指出“清空”范畴涵盖的方面很多,既是意境上的,也是语言章法上的,还涉及到词乐。李晓云的《析张炎的清空伦》指出张炎的“清空”和“质实”其实是两个层面的术语。“质实”侧重的是词的内容。

(四)对音律论的研究

张炎《词源》上卷音律论是张炎研究的难点。鉴于词与音乐之天然联系,若能对音律论形成突破,对研究张炎词学思想必然有很大的帮助,对此,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尝试,力图破解复杂的音律论。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中宋代部分对宋代的宫调体系作了简单的介绍,论述了宋代音高标准的变迁,指明了宋代时燕乐二十八调的音阶、音域等。指出姜夔与张炎所用到的宫调系统是“之调”式的。李玫的《<词源>中的音乐学雏形》对《词源》上卷的许多问题都进行了探讨。文中指出《词源》中的律吕思想是前代已经有了的,张炎不过是总结者,但其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张炎用俗字谱作十二律吕的补充符号,而且和《乐星图谱》上的有一些差异,文中对比了这些差异。文中还具体分析了一下“闰”的含义,指出闰是宫低一律的音,当是“变宫”无误,另外又对“律吕四犯”以及“结声正讹”中的一些犯调思想进行了分析。李玫的这篇论文对张炎《词源》上卷的问题论述的比较全面。

张炎《词源》上卷音律论中的所保留的律吕思想、宫调思想和字谱,在前人的文献中基本可以找到,并且大同小异。而“讴歌旨要”只见于《词源》,是宋代时的珍贵的歌诀。正如张炎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辨识宫位,审定音律,都不是什么难事,难在依律制谱。姜白石有自度曲传世,旁缀音谱,但我们还是难以将它译成现代音乐,这是因为古代的记谱法不科学,旋律和唱腔都没有保留下来,留下的是一些晦涩难懂的音乐术语,这些术语往往还含有多重意思,更加大了辨识的难度。对于“讴歌旨要”的解读,是还原宋声风貌的重要途经。也有不少学者和音乐专业人士对此进行了尝试。饶宗颐先生的《<玉田讴歌>八首字诂》引经据典对其中几个专业音乐术语进行了解释。如“掯”以及“靸中清”,对它们的用法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考证,但是总得来说分析得还是较为简单,没有对“讴歌旨要”的所有内容进行分析阐释。赵尊岳先生的《玉田生<讴歌要旨>八首解笺》对一些宋时词乐术语进行了解释,并结合了昆曲艺术的实践来阐释“旨要”的内容,试图破解“讴歌要旨”。赵尊岳先生的论述较为详细,对“讴歌旨要”整体的分析已经可以让我们看到歌诀的全貌,但是在一些专业术语的阐释上,还是值得进一步推敲。蔡桢的《词源疏证》对《词源》上卷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保留了许多学者对“旨要”进行解释的资料,资料比较充分宝贵,但在很多问题的解释上都比较含糊。何昌林先生的《宋代音乐文献中的“歌诀”研究(下)——<词源·讴曲旨要>诀》中对“讴曲旨要”的分析,有很多和饶宗颐、赵尊岳先生差别很大,比如对于“靸中清”的解释,何昌林先生就认为是“上板入拍”的意思,这和饶宗颐先生的解释“鼓拍”相去甚远。诸如此类,很多地方都不一样。吉联抗先生的《<词源·讴曲旨要>试译》一文中也对“讴歌旨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他所参考的是邱琼荪先生的《白石道人歌曲统考》中的《词源讴曲旨要浅释》一文,对邱先生的《浅释》进行了再分析和再补充,主要还是基于一些曲家的音乐实践所进行地补充,非常简要。

二、张炎词学思想研究中的薄弱处与展望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呈现出了系统化、多角度的特点,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较为薄弱的环节,研究空间依旧很大。一、词学本位的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如前文所述,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张炎的论词标准是以“雅”为中心的,“雅”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雅正与清空、意趣之间的关系,并无定论,还可做进一步探讨。张炎《词源》中所提到的“骚雅”与“雅正”其实是两个有所区别的概念,以“雅”为中心的论词标准,究竟是哪个雅,也可做进一步探讨。论词标准应当是论词者基本词学观念的结晶,将论词标准与艺术鉴赏、审美理想割裂开来,也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论词标准。“清空”范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美学范畴,内涵丰富,单从语言特色阐释,显然力度不够,将“清”与“空”强行分开阐释,造成意境的割裂,也就无法体会“清空”之境了。“清空”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包含着一定的音乐内涵,张炎的词作是如何体现他的美学理想的?张炎词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研究还比较薄弱,对词学思想的实践价值还挖掘不够,有待展开和深入。二、音律方面的研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词源》上下卷的结合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相比于《词源》下卷研究所取得的硕果,对上卷音律论的研究则相对冷清。一是词曲资料的缺乏,二是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天然隔阂,要打通二者,需要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与音乐素养。这些都为音律论的研究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一来有待于更多词曲资料的发现,二来是对词曲“歌法”的重现,这一方面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在破解音乐术语的同时,通过对韵脚、停顿、节拍、旋律的探求,寻找到词曲原有的风貌。这固然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但探求张炎的音乐审美理想,还原宋声原貌,不仅对于研究张炎词学思想有莫大帮助,对宋词的研究也是一大突破。鉴于以上几点不足,张炎词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都还未充分开拓,其词学思想的词史地位还有待重新评估。

注释:

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6.

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313.

《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第317页。

杨海明:《张炎词研究》, 齐鲁书社,1989:67.

《张炎词研究》,第68页。

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478.

杨佐义:《张炎〈词源〉论词标准初探》,《东北师大学报》,1989(6).

张秋娟:《试论张炎对“类诗说”在思想内涵方面的接受和发展——张炎词学思想研究之一》,《中国韵文学刊》,2005(03.

韩经太:《姜夔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0.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17页。

邱世友:《张炎论词的清空》,《文学评论》,1990(1).

孙克强:《词史上的清空论》,《文学遗产》,2009(1).

李晓云:《析张炎的清空伦》,《鄂州大学学报》,2004(2).

参考文献:

[1]杨荫浏.阴鲁法.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02(01).

[2]词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杨海明.张炎词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9.

[4]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5]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6]韩经太.姜夔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吉联抗.<词源·讴曲旨要>试译[J].中国音乐,1983(3).

[9]何昌林.宋代音乐文献中的“歌诀”研究(下)——<词源·讴曲旨要>诀[J].音乐艺术,1984(3).

[10]杨佐义.张炎〈词源〉论词标准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1989,(6).

[11]邱世友.张炎论词的清空[J].文学评论,1990,(1).

[12]李晓云.析张炎的清空伦[J].鄂州大学学报,2004(2).

[13]张秋娟.试论张炎对“类诗说”在思想内涵方面的接受和发展——张炎词学思想研究之一[J].中国韵文学刊,2005(3).

[14]孙克强.词史上的清空论[J].文学遗产,2009(1).

[15]罗海燕.新世纪以来张炎<词源>研究述评[J].武陵学刊,2013(3).

[16]董洋.张炎词学思想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17]吕丽红.张炎词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18]夏承焘.读张炎的<词源>[R].光明日报,2007,2,7.

猜你喜欢

张炎词源音律
用于遥感影像亮度均衡的亮度补偿方法
“Sentence”:词源追溯、结构意义与术语中译
中国新诗格律研究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其实我也很优秀
“顿”的量词用法的词源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