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秘的知识》当艺术遇上了技术

2017-12-20赵彦

中国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安格尔霍克尼写实主义

赵彦

在西方艺术史上,有两个人的嗓门很大,一个是贡布里希,一位认真严谨的修史者,五十多年前他正襟危坐地给我们写了一部端庄的《艺术的故事》,这本书至今仍是指导我们这些门外汉进入艺术殿堂无可替代的西方艺术指南;另一个是大卫·霍克尼,英国画家,热衷于同性恋绘画、拼贴摄影和歌剧舞台设计,罔顾我们藉由《艺术的故事》积累起来的长达五十多年的敬意,用他的《隐秘的知识》朝贡布里希的后背大喊了一嗓子:瞧!一切都是假的!大师们把我们都给蒙了!

这句话摊开来讲就是,从1420年至印象派出现之前,具有完美构图、无可挑剔的透视画法和神奇的光影效果的写实主义其实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骗局,大師们,包括安格尔、米维尔、鲁本斯、卡拉瓦乔、马萨乔等在内,无不在用光学仪器作画,也即用凹面镜和小孔成像技术把绘画对象像摄影那样准确地“复制”下来。其证据是,1930年后,画家们的绘画技艺忽然整体性地有了一个大飞跃,不但线条干净,用笔自信,令人诡异的是大部分人物肖像都是左撇子。

稚拙感在欧洲艺术中突然消失本身就是可疑,因为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后,也即1870年前后,写实主义忽然重拾稚拙感转向它的另一个极端——印象派,从未使用镜像作画,如中国和日本从未在他们的绘画上消失过稚拙感,种种事实和迹象都证明,这几百年里西方艺术史上一定发生了什么,一定藏着个什么秘密。

大卫·霍克尼的发现非常偶然。1999年,他在英国伦敦国家博物馆参观安格尔绘画作品展览时,发现法国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的线条几乎与当代画家安迪·沃霍尔如出一辙。安迪·沃霍尔作画常借助幻灯机,因此,霍克尼自然而然地猜想安格尔是否也同样借助某种光学仪器。之后,霍克尼雇了两名助手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对自镜像发明后到写实主义消失之前的各类绘画作品的研究。他在自己的工作室把历代西方油画杰作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排列,复原了当时大师的工作室及猜想他们的作画方式,并利用计算机分析各类数据,结果让他大跌眼镜。霍克尼认为,比利时布鲁日是最早在绘画中引进类似今天照相投影的光学仪器装置的,之后流传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其他地区,再之后更多其他国家的画家掌握了这项技艺。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方绘画技法(肖像素描和描摹写实)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什么这个画家作画的秘密没有被公开,今天才为人所知呢?霍克尼认为,当时教会和大画家工作室犹如今天的黑社会,是人数不多的特权阶级,制镜技术和图像权力为这两大团体所掌握出于各自的目的——教会要装神弄鬼;而画家相互之间有着高度竞争,谁掌握了镜像主就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艺术赞助人,于是几百年来这个秘密一直不曾被人公开过。当时的镜像制品也是非常昂贵的物品,在一些名画家的遗产清单里,一块凹镜甚至有它的一席之地。

正是画家们用光学镜像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最后导致艺术步入了死胡同——在它们面前观众们只有观看和景仰的份,观画不再是一个智力行为。尤其当其后的摄影技术以升级版的视力让我们看见更为逼真和具体的世界之后,写实绘画遭到了灭顶之灾。或者说正是摄影技术的发明为艺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将绘画重新推给了心灵的范畴,而不再是过去的仅仅是眼睛的结果。主教脸上神圣的微笑,贵族衣袂上繁复的褶皱,水果表面精确的反光——这些现实在摄像镜头里比画布上更为逼真。于是各种怪力乱神的“主义”,印象派、达达派、未来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到简约派、波普主义……就问世了。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眼睛的尊严甚至遭到了严重的侵犯:1953年,画家罗伯特·劳申伯格在一次画展上展出了他的全白画和全黑画;1961年,罗伯特·雷曼创作了一幅几乎完全空白的正方形油画《无题》……这一切似乎都可怪罪到当年写实主义画家用镜像技术创造出与现实无异的绘画作品身上来,所谓物极必反,当绘画成了现实的镜子之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眼睛下岗……

《隐秘的知识》由三部分构成:视觉证据、文献证据、相关书信。艺术家几乎以严谨的科学实验的方式一一分析了那些名画上隐藏的各种破绽,正是技术的介入让那些大师们在本世纪初霍克尼眼中步下了艺术神坛,尽管让人遗憾,但也让他和我们坚定了一个信念:艺术就是艺术,当艺术搭上了技术的顺风车,死的只能是艺术。

猜你喜欢

安格尔霍克尼写实主义
大卫·霍克尼:更大的水花
“青峰”徐来
安格尔的巨匠之路
大卫·霍克尼
徐悲鸿及其现代性再研究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霍克尼的朋友圈
刍议安德鲁?怀斯作品从隐喻、转变到延续
批评
存储器——安格尔(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