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颖溢 国际NGO本土化的探索者

2017-12-20刘霞

中国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保护地村子村庄

刘霞

张颖溢说,自己进入NGO是比较巧合的事。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读博士期间,张颖溢一直待在广西做白头叶猴的野外研究和保护。2002年毕业的时候,她有两个方向选择:要么出国做研究,要么留下来做保护。当时,正好有一个国际NGO在“招兵买马”,找到她时,她只知道对方是全球有名的机构,但NGO究竟是什么她却并不清楚。

“当时也没多想就进了这一行”,可进了这一行以后,张颖溢发现,自己原来竟然可以两方面兼得——“我们拉着一帮科学家,出资做一些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而且能够实际解决一些问题。”

2009年,张颖溢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FloraInternational,FFI)的首席代表。从那时开始,她就在走一条国际NGO本土化的探索道路,“从国际视野来讲,国际社会可能关注的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但中国还有很多环境问题是我们自己需要加以关注的。”

2014年,张颖溢联合一些专家、学者、志愿者及自然爱好者,成立“美境自然”(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并在广西林业厅的支持下注册成为省一级的社团。

美境自然成立后,也在明确自己的战略。作为创始人,张颖溢将社区保护地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以社区保护地网络的形式来保护整个桂西南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因为那一片是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那个区域是一片石灰岩山地,有很多该地区特有的动植物,有好多都是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同时,这个区域是一个少数民族(壮族)的生活区,历史上长久以来他们就生活在这里,而且他们跟当地的自然、生态、地理环境早就融合在一起,它并不是一片荒野,人们早就跟它形成一种长久的关系。”

1992年国际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可持续地利用。张颖溢说,保护并不是指“你不能用”,而是“你要可持续地利用”,不仅这一代能用,未来的世世代代都能用,这就是可持续的含义。

涉及到一个村庄,张颖溢认为,不是说简单的把山林里的猴子保护下来,而是说我们怎么能又让这些猴子和山林保存下来,让山林持续发挥它的功能,比如提供水源、减少自然灾害、为村庄提供美丽的风景,而且老百姓的生活还能不断地过得更好。她说,这才是做社区保护地工作最重心的地方。

张颖溢介绍,美境自然在做项目设计时,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她强调,环境问题背后,其实都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具体到一个村庄,比如广西渠楠,“在最开始时我们会去评估这个村庄如果要推动可持续发展,他们会面临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会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逐步应对这些问题。”刚进入渠楠时,张颖溢发现村庄赌博的现象很严重,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很贫乏,“但实际上壮族的村庄应该有很多的民族节日啊”,她有些不解。

张颖溢关注的还有孩子。撤点并校以后,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要到镇上去上学,周末才能回家,他们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比较疏离。“我们刚进这个村子时就发生了一个事件,一帮十几岁的少年偷看女孩子洗澡,被大人们抓起来严加斥责,当时这件事在村子里闹得挺大。这件事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有问题的。”

针对渠楠的这些问题,美境自然引用了“自然教育基地”这个抓手。渠楠的自然条件很好,村民们一开始本想做旅游。但是張颖溢就跟他们说:“这个地方在交通条件和旅游开发上缺的比较多,因为做旅游,就要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也容易造成破坏,干脆我们就做自然教育吧,由我们招募人过来,你们可以搞接待、做导赏以及后勤的工作,然后可以从中受益。”

张颖溢觉得,做自然教育,人数是可控的,行为也是可控的,不像做旅游,游客来就是“上帝”,“人家要吃个野生动物你是不是也得给他逮?”她说,如果人家是来接受教育和体验的,完全可以通过自然教育逐步影响大家。屯委的人其实也知道村庄的问题所在,他们也希望借着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改善对孩子的教育,也完善他们内部的决策,实际上是把村子里各个利益群体都调动起来。

目前,美境自然在广西重点支持了7个社区保护地,这些社区拥有白头叶猴、黑叶猴、苏铁、广西青梅等国际上公认的濒危动植物种。除此之外,他们还成立了广西社区保护地联盟,联盟内设有十几个其他保护类型的保护小区。

张颖溢说,挑选这些村庄作为社区保护地的标准,首先就是物种的受威胁程度,“越濒危的,我们就越关注”;其次是看村庄的意愿,也就是看村民是否愿意将他们的集体林可持续地利用,长久地保存,“看他们的愿望是否强烈,看他们的心齐不齐,看他们的凝聚力强不强”;还有一个标准,是张颖溢想要强调的,那就是政府的参与,“我们会看这个社区所在的政府部门,他们有多大的积极性,愿意去支持,也愿意来参与,因为这涉及到要对这些社区保护地给予政府认可。”

让张颖溢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在跟政府的合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影响政府。“一开始时,他们并不是很了解社区保护地到底是什么,好多人就想着,这不就是小型保护区吗?而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不太了解,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实际上是拉着他们一块儿做的。比如我们带着村子里的人去考察学习,通常也会带着政府部门的人,也会带着他们去思考政府部门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我觉得,既然村子是主体,那政府部门应该是监管的角色,就是说,你做得好,我给你这块牌子;你做得不好,我可以摘牌啊。”

张颖溢觉得,NGO只是一个外部的支持机构,其工作的可持续性容易受到资金等的影响。“但是政府部门肯定可以啊,因为这些社区保护地所拥有的物种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无论在不在保护区内,政府都有职责要管。”

在张颖溢看来,社区保护地虽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但是“村民自己保护自己的家园”这样一个理念,在中国其实并不陌生。比如西藏的神山圣湖,南方的风水林,都是以社区为主体,出于信仰也好,出于现实的好处也好,村民自己在保护,“这其实就是社区保护地”,她说。在藏区,村民会说谁要不遵守某种规矩了,家里会遭受变故。从科学道理讲,很难说清这个逻辑。这是靠习俗、约定,在一个以血缘和家族为纽带的小社会里来约束人的行为。张颖溢认为,这套系统在中国是有现实意义的,“你真的要让村民按照保护区的管理来管的话,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而这套传统系统是成本最低,但效果很好的路子,而且是可持续的。政府要建一个保护区,要投入多少资金。但如果我们能够动员村子自己去保护自己的家园,成本相对低得多。”

张颖溢认为,在广西,政府为什么愿意支持社区保护地,就是因为政府看到了这样的好处。“政府建保护区就只有十几个工作人员,而搞社区保护地的话,村民日常巡护频率有多高,他们天天都在地里干活儿,几百双眼睛还不如十几双眼睛吗?”

猜你喜欢

保护地村子村庄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初 春
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
刘老汉的烦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启动
望娘滩
村庄在哪里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