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相对防效及产量的研究

2017-12-20焦艳艳吴保瑞李玉青胡海军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19期
关键词:吡唑多菌灵赤霉病

焦艳艳,吴保瑞,李玉青,季 飞,胡海军

(1.山东省茌平县农业局,茌平 252100;2.山东省茌平县博平镇农技站,茌平 252111;3.山东省茌平县良种繁殖场,茌平 252100)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相对防效及产量的研究

焦艳艳1,吴保瑞1,李玉青2,季 飞1,胡海军3

(1.山东省茌平县农业局,茌平 252100;2.山东省茌平县博平镇农技站,茌平 252111;3.山东省茌平县良种繁殖场,茌平 252100)

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的药效试验及对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初期,每667 m2用药75~150 mL,间隔7 d,连用2次施药后19 d的相对防效达84.46%~95.16%,增产达3.75%~7.32%,防治效果明显,对小麦安全无药害且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小麦赤霉病 相对防效 产量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小麦病害,不仅造成小麦减产,其病穗中存在的毒素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食用安全〔1-2〕。种植抗病品种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我国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为有效且最为普遍的重要措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用杀菌剂多菌灵,由于药剂品种单一且长期使用,容易使赤霉病的病原菌产生一定的抗性[3-5]。该试验考察25%吡唑醚菌酯SC不同浓度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及增产的影响,探究采用吡唑醚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可推广的防治技术。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田种植小麦品种为鲁原502。供试药剂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 试验地概况及田间管理

试验地地势平整,肥力一般,水浇条件为喷灌,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土质为沙壤土,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08%,pH 7.3左右。小麦播种方式为窄幅条播,行距为23.4 cm,种植密度为40万穗/667 m2,播种前施底肥,每667 m240 kg复合肥,返青拔节期追肥,每667 m2施尿素40 g;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浇返青水,每667 m260 m3;4月中旬浇灌浆水,每667 m260 m3。平均每667 m2产量为600~650 kg。施药前蚜虫125头/百穗,未发现锈病、白粉病。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25%吡唑醚菌酯SC 75 mL/hm2(A)、25%吡唑醚菌酯SC 112.5 mL/hm2(B)、25%吡唑醚菌酯SC 150 mL/hm2(C)、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 mL/hm2(D)、空白对照不施任何药剂(CK)。每处理4次重复,随机排列。共20个小区,每小区30 m2。四周设隔离保护行。

2014年4月27日,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用富农田卫士(河南省富农喷雾器有限公司)16L背负式锥形雾喷头(单个)电动喷雾器进行首次施药;2014年5月3日,进行二次施药,以清水喷雾作为空白对照。穗部喷雾,喷药时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喷施。

试验期间(2014年4月25日至5月22日)日平均最高温度33.4℃,日平均最低温度5℃,总降雨量65.6 mm,无其他恶劣气候因素影响。2014年4月27日第一次用药当日最低温13.6℃,最高温20.7℃,日均温15.6℃,当日及次日未下雨;5月3日第二次喷药当日最低温7.1℃,最高温23.8℃,日均温16.7℃,当日及次日未下雨。

1.4 调查与数据处理

于2014年5月22日,小麦赤霉病病情基本稳定时,即末次用药后19 d调查防病效果。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 m2约600穗,以感病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载发病穗数、总穗数和病情严重度,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效。小麦赤霉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

病穗率(%)=(调查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 〔∑(发病级别×各级病穗数)/(调查穗数×最高病情级别)〕×100。

相对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利用DPSv3.01专业版,随机区组试验,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表1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调查结果

表2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测产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田间试验全程观察,各药剂处理区小麦生长正常,未见明显不良影响。用药区小麦与对照区及空白对照区相比,长势和穗部表现均未发现异常现象,未发现供试药剂对其它病害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对其它非靶标生物未发现有抑制或其它影响,表明供试药剂安全性良好。

2.2 防治效果

表1数据显示,喷过药剂的小麦赤霉病平均病指低于不施任何药剂的空白对照,防治效果明显。防治效果最好的是处理C,防效达95.16%;其次是处理B,防效为89.51%;最低的为处理A,防效为84.46%,3个处理之间的相对防效差异极显著;处理A与对照药剂的相对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对作物安全,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

从表2测产可以看出,处理A、B、C较空白对照平均增产率分别为3.75%、4.93%、7.32%;处理D较空白对照平均增产为3.1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处理C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其他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3 结论

本次试验初步研究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75 mL/hm2、112.5 mL/hm2、150 mL/hm23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相对防效及增产,结果显示,3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150 mL/hm2的处理防效最高达95.16%,增产率为7.32%,其次为112.5 mL/hm2的处理,防效为89.51%,增产率为4.93%,最低的为75 mL/hm2的处理,防效为84.46%,增产率为3.75%;供试药剂各处理之间的平均防效差异极显著;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显著,在小麦杨花初期每667 m2用该药75~150 mL/hm2,整株喷雾,间隔7 d,连喷2次,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且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此外,因2014年小麦抽穗扬花期提前,小麦赤霉病发生较轻,病穗率较常年偏低,对小麦产量无明显影响。因此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只在药效上有差异,对小麦产量影响无明显差异。

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品种、气候、地点和病原菌密切相关[6]。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阴雨天气,田间高温多湿,就极易造成赤霉病的流行发生[7-8]。防治小麦赤霉病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其前期的种植和田间管理也比较关键,另外,也要加强赤霉病的预测预报,预防其流行发生。结合目前的小麦种植品种等综合因素考虑,今后赤霉病的防治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主要趋势还是“预防为主,主动出击”。

[1]冉军舰,徐剑宏,赫丹,等.小麦赤霉病原菌拮抗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7M1 产抗菌素的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1):2337~2447

[2]Wang L Y,Xie Y S,Cui Y Y,et al.Conjunctively screening of biocontrol agents(Cs)against Fusarium root rot and Fusarium head blight 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15,177:34~42

[3]王建新,周明国.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植物保护学报,2002,29(1):73~77

[4]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 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农药,2011,50(5):385~389

[5]石志琦,史建荣,陈怀谷,等.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研究.农药学学报,2000,2(4):22~27

[6]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孙泉良,叶传伟,陈建仁.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及规则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2011,(1):118~119

[8]刁春友,杨荣明.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江苏农业科学,2003,(6):65~66

猜你喜欢

吡唑多菌灵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四组分双环化反应合成双吡唑并[3,4-b ]吡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加工过程对柑橘罐头多菌灵残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