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研究

2017-12-19苗广有王小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际联系探究

苗广有+王小威

【摘要】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联系;探究;实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52-01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通过动手操作、参与活动、思考探究等多种形式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获取成功的喜悦。

一、结合具体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依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教师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实际范例作为“问题解决”形式的题目。如学习“乘减”问题时,将“李老师带50元买了6个文具盒,每个8元,还剩多少元”这类问题,改编成“六一快要到了,老师准备买一些活动奖品,买6个文具盒,每个8元,李老师只带了50元够吗”。由于改后的问题学生在现实中常遇到,又不用套用哪类解题规律,最后学生总结出多种解决方法:6×8=48,50>48;或50-6×8=2元;或50÷6=8元余2元。这样,呈现形式多样,解题思路灵活,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很容易地解决了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乐趣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要联系起来。课堂教学中将各种真实的事、物、景呈现给学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如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超市环境,讲台上摆几种学生常见的称重工具:体重计、电子秤、台秤等,把学生们的学习用品及教师的生活用品(如方便面、纯净水、鸡蛋、豆类、水果等)搬上讲桌,让学生以购物的形式亲自上台,估一估、称一称所“购”物的重量,亲自感受一下1克(或几克)、1千克(或几千克)物品的重量。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计算问题,如一个鸡蛋60克,10个多少克?1千克棉花和1千克水谁重……这样既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又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运用生活经验,培养认知能力

数学是生活常识的系统化,但数学不是生活。特别是许多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例如“直线、射线、线段”等概念,只是课本中的数学,生活中并不存在。如果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去理解这些概念,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概念的建立的。课堂上,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把火车轨道、飞机在空中留下的白雾线等看成是直线来帮助学生理解直线两端无限延长的特征;把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及阳光等看成是数学中的射线,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中直线、射线概念的认知。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直的线”与“斜线”之分,当认知“直线”时会把①“―”、②“―”、③“/”、④“\”中③④當成“斜线”,即把图形位置也看成了直线的本质特征。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过渡,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提升成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巧妙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间接帮助学生对生活和数学中的内容进行类比,纠正学生的认知错误。

四、亲自参与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由于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形式比较多,因此教师往往会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的活动或操作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在相关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抛硬币”“摸球”等活动来展开。学生通过用硬币在桌面上转(或上抛),再用手按,来猜一猜可能是哪一面。通过多次验证,学生会自行得出结论: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摸球”活动亦是如此:在一个不透明纸盒内装入白与黑几个球,让一个学生上台摸球,下面的同学猜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通过多次摸、猜,学生有时猜中,有时猜错。不难看出,安排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去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可能性”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效地验证了数学的结论,进而培养了学生的随机意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五、认知数学,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他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让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商人小贩的口算技能;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归纳其中的规律。这样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掌握了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应大胆摒弃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课本进行改革、剪裁。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桂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探讨[J].未来英才,2017,(4).

[2]吕洪枝.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新课程·小学,2017,(1).

[3]宋显常.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探析[J].科技展望,2017,(7).

[4]文爱莲.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际联系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浅谈数学作业的合理设计
试论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