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初探

2017-12-19张俊王洪海张亚男陈默王超尹剑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张俊+王洪海+张亚男+陈默+王超+尹剑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人才的必由之路,学分互认教学模式是国际化教育中的重要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创新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国内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跨校修读;学分互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34-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实现快速、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地方医学院校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深化内涵发展的内动力。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教学模式是指已经获得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给予的学分通过科学的转换成为所需要的学分的过程,是高等教育领域互相认可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当前国际化教育中的重要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比较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跨校修读学分互认尚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学分互认实施和管理仍有不少难度。

一、现存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学生对跨校修课学分互认的认知度不高。跨校修课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能力,由于有部分学生对跨校修课学分互认了解度不高,对课程体系的认知度不强,导致积极性不高,无法按照教学要求及时完成网络课程任务点,因而无法结课获得学分,同时偶有雷同作业的现象,影响了课程进度的同时,也违背了跨校修读自主学习的初衷。

2.在线课堂效果不能完全实现。在线课堂,教师通过留作业,学生小组讨论,模块测试等验收学习成果。学生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对于在线学习热情度不高,提问主动性不强,直接影响了在线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影响。

3.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网络视频课程,录制完毕并投入运行后,课程主讲教师往往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内容滞后,缺乏前沿知识的情况时有发生。硬件设备和软件的畅通与否,技术人员解决问题及时与否,也直接影响了在线学习的流畅度和效果。

4.跨校修读学分互认配套政策不完善。各高校在实践应用中跨校修读学分互认在认知、教学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政策各有千秋,至今还没有一套可推广操作性强的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政策。

5.国际教学资源引入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政策支持不足,在引入国际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名校名师教学资源难以引进,学生学习国际一流大学课程的机会减少。

二、实施跨校修读互认学分的建议与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地方医学院校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课程体系

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课程体系是跨校修读的关键问题。应构建体现医学学科特点的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核心课程体系的学习,不仅可以在医学理论指导下,掌握临床诊疗方法,而且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形成具有明显专业特色并包含个体特征的诊疗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以优质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

打破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引入的壁垒,学校给予资金技术等政策知识,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与国外名校学生一样获得学习优质课程的机会。支持主讲教师出国学习,采取多种形式、渠道,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出国留学、访问进修、合作研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海外教育研修经历与教师聘任、职称晋升挂钩。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开展“教育国际化师资培养计划”,支持、资助教师参加国家、地方及学校公派出国研修项目。加强与国外同类高水平高校及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若干海外教师培训基地。

3.加强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为跨校选课学分互认提供软硬件支持

技术支持是完成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选用第三方资源共享课平台较为常见,学校的管理人员作为平台使用和管理方,难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平台使用方与平台开发方的脱节,严重影响了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一方面,应由跨校修读的双方高校直接参与到平台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应由平台开发方提供專门的技术人员到高校,随时为高校学习平台处理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升级维护,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4.建立符合教育国际化的跨校修读课程管理制度和校际间统一的学分换算标准

加强高校间合作交流,各高校间可以通过协商、协议等方式实施学分互认制度。协议应该规定学分的评定方式,要明确根据课业的难易程度及学时量赋予学分,应明确规定合作学校平等的权益和责任,还应规定合作学校的课程准备、课程教学和互选互认程序以及收费标准等,如在学生课程考核结束后,由谁负责填报考试成绩,登记学籍等。我校先后出台了普通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实施方案、辅修专业的相关规定等十余项学籍和教务考务管理制度,同时调整了本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等,为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和学分换算标准奠定基础。

5.不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加大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

我校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已有的中美合作公共卫生管理合作办学项目为契机,加强项目评估和监管,不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创建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争取与欧美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开展医学类、高层次、优势学科或紧缺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逐步形成本硕博多层次的中外合作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纪常鲲,冯文艳,纪常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的研究与实践—以辽宁省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8-99.

[2]张兴良.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分互认实现途径之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8:116-117.

[3]贾冯睿,马丹竹,潘颢丹,李焱斌.基于慕课视角的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探析—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传热学”课程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101-103.

[4]龙俊浩,吴爽.浅析慕课教学推动应用型高校公选课改革研究-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2:52-57.

作者简介:张俊(1979-),男,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及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国际化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国际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觉
以信息化和国际化构建现代终身学习体系
国际教育交流开启文化理解之窗
打造中巴教育文化交流的互动平台
教育国际化中的学生交流
以文化特色吸引国际学生以开放姿态促进教育交流
创建粤港高等教育合作试验新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