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7-12-19陈晓萍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

陈晓萍

【摘 要】本文分析财经类专业领域的“工匠精神”内涵,针对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素质教育,探究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经类专业 工匠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C-0010-02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浮躁,产品及服务质量不高、品格不美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工匠精神一经提出,立即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各行各业逐渐认识到工匠精神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更为强调职业性、技术性和现实操作性。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亦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学界尚无明确的界定。刘晓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涵盖“技、术、心”三个层面的价值。李小鲁认为,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的高度统一。刘晴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笔者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可以把“工匠精神”看成是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敬业爱岗、细致严谨、耐心专注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财经类专业领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全民精神,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精神——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设计师要做好每一份设计,编程人员编好每一条程序,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高职院校里的财经类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专业涵盖金融、营销、物流、财会、贸易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在财经类专业领域中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财经类专业领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扎实的财经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二是有细致严谨、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三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其内涵包括敬业爱岗、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细致严谨、耐心专注、对业务精益求精、对服务精雕细琢的精神。

三、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高职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意味着高职不仅仅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也要培养具有一定审美情怀、崇高社会担当和追求卓越的人,而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导致多数毕业生在就业過程中实践能力弱,综合素养不足。

财经类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的是社会中的各类复杂人群,不同于工科专业毕业生面对的是产品,工作性质比较明确,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其技能更多地是通过综合素质和能力来表现。因此,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上就不能只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相结合问题。应在培养学生责任感、道德情怀和创新精神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学生个人层面

1.缺乏专注精神。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跳槽率极高,究其原因是对职业缺乏认同感,缺乏专注精神和坚持的决心,在岗位实践中浅尝辄止,在初次就业中能坚持到底的人寥寥无几。

2.存在浮躁心理。学生初入社会,缺乏经验,容易受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影响,缺乏对业务精益求精、对服务精雕细琢的精神。

3.缺乏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对于财经类学生尤为重要。财经类学生的职业活动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学生要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而许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坚持学习、刻苦钻研的劲头,缺乏创新精神,无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

4.动手实践能力弱。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加上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复杂,综合性强,实训环境容易与真实企业情景相脱节,使得学生缺乏实战经验,无法很好地契合企业需求,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四、财经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一)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共同活动交往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将工匠精神有效地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一是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可以在宿舍、教室、楼道、食堂等场所设置工匠精神宣传栏,张贴工匠精神的标语、人物、事迹,让学生在丰富的环境文化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积淀工匠精神。二是营造工匠精神的舆论导向,要发掘师生周围的典型事例,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积极应用互联网+媒体,丰富宣传的形式及内容,利用微博、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定期进行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的推送宣传,扩大影响面。另一方面制定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宣传及实践活动,加强协调组织,从宿舍、班级、学生会及社团,到学校层面,广泛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及实践活动,扩大宣传效果。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学生中形成敬业爱岗、细致严谨、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使得工匠精神真正深植学生心中。

(二)强化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学校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使“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等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围绕工匠精神,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endprint

(三)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要改变职业素养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的错误观念,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财经类专业的课程开发需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参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职业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目标、内容和考核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逐步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四)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工匠精神

1.开展仿真实训。财经类专业在实训实践方面有其特殊性。高职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就业单位以民营企业和个体为主,常常需要学生一人多岗,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训方面,需要对多项职业能力进行高度整合和优化,营造出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经营环境,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体现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

2.加强校企合作。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与高职工科不同,一个企业可以为工科学生提供多个实习岗位,实习地点集中,有利于实习跟踪指导及管理。而财经类企业通常只能为学生提供少数岗位,给学生的实习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必须加强和企业间的合作,企业应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作用,积极吸纳学生到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让更多的企业工匠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

3.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古代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形式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 “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是将工匠精神根植于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徒制中,学生有双重身份,由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及企业师傅进行“双导师”教育。师父在进行职业技术操作教育时,逐步将工匠精神内化到教育过程中。通过名师的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对职业敬畏、执着,进而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

(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

财经类学生的职业活动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学生要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因而,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耐心专注,严谨细致,不断创造出新理论、新观念、新办法。具体说来,一方面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搭建校内校外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强化和弘扬工匠精神。

(六)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应该不断地调整师资结构,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积极引进企业优秀的财经人才任专业带头人,或专兼职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广泛邀请企业名家大师与学生建立师徒关系,在“一帮一”“师带徒”的传帮帶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鼓励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锻炼、经验交流等,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七)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坚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并举的考核思路,将职业精神的内容纳入学生的考核指标体系中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团参与教学评价,形成教师、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监控和评价系统。引入企业专家,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张红,梁小婉.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6)

(责编 丁 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