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 中国食品安全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2017-12-19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
文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 孟素荷
中国的食品安全经历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的打击与起伏,已走过9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以共同破解中国食品安全困局为初衷而召开的“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已连续举办了八届。8年间,国际食品科技联盟组织了上百名国际专家来到中国,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分享和快速借鉴全球食品安全理念、经验、教训和科学积累的快速通道,也让全球同行有了一个真实地观察、理解和客观评价中国食品安全的视角。
8年间,我国食品科技界为国分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聚集起强大的跨学科、跨部门的专家阵容,用长期的科学积累,凝练学术界的共识,在风险评估与危机应对、风险交流与公众科普、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等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领域,付出了巨大心力。在引导认知、消除恐慌、助力监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实现了科技对食品安全独立客观的整体话语权,并逐步培育出一批代表学术界专业权威、对媒体和消费者有重要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在夯实中国食品安全科学基石的重要历史阶段,完成了自身使命和阶段性目标。
2016年,中国食品工业(扣除烟草业)的总产值达11.1万亿元,同比增长8.9%。餐饮业收入3.58亿元,同比增长了10.8%,均高于中国工业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然而比这个数字更重要的是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对25.7万批次的食品抽检中,总体合格率达96.8%,较2014年94.7%上升了2.1个百分点。作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食品工业,中国每天要生产出327亿元产值的产品,中国的餐饮业消费每天要花掉98亿元,两项相加中国大陆每天消费食品达到425亿元。在这个满足全球1/5人口消费、基数最大、风险与难度系数最高的食品市场上,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食品行业在破解困局中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1%的提升,都是艰难的、了不起的。
我们认为,自2008年至今,中国食品安全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我们正逐步汇入与全球趋同的管理模式中。对于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目标而言,粮食安全是基础,食品安全是保障,食品的营养和健康才是终极目标。在近3年中国食品安全的进展中,对农产品的原料安全、食品造假、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评价和标识,对特殊膳食食品的政策导向及对新食品原料审批问题的关注度,均在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以“健康中国2030年”为目标,中国食品工业自身正在进行深刻的转型。为此,我们邀请来自美、英、法、德、印度、荷兰、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专家和食品企业家进行交流,相关政府部门领导进行政策解读,力求科学诠释和破解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中许多新的命题,对中国食品与营养安全形成新一轮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