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和治疗后疗效观察*

2017-12-18王建峰张晨红

陕西医学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白质脑血管病缺血性

王建峰,张晨红,王 婉

陕西核工业215医院神经内科(咸阳712000)

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和治疗后疗效观察*

王建峰,张晨红,王 婉△

陕西核工业215医院神经内科(咸阳71200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危险因素及药物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0例ICVD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95例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组实施依达拉奉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ICVD和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心房颤动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脑白质疏松程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有相关性;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Hcy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 评分显著下降,治疗总有效率97.50%。结论: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Hcy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依达拉奉与丹红注射液联合使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生活自理能力。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指因脑部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引发脑部血液供应障碍,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症候群。ICVD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1]。因此对ICVD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与评估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ICVD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药物治疗后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ICVD患者200例,依据临床症状、脑部CT和MRI确诊为ICVD[2](观察组)。纳入标准:发病时间<72 h者;经脑部MR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存在微出血病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9500例同期体检者中抽取195例(经 CT 或 MR 证实排除ICVD)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13例,女87例,平均年龄(68.63±7.24)岁;对照组:男107例,女88例,平均年龄(70.11±6.64)岁。两组人员性别及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选用全自动生化仪(迈瑞,BS-330E)对两组人员血脂和肝肾功能进行测定;用ELISA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含量用凝固法测定;超声诊断仪(超信,Q6)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详细记录两组人员中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等患者比例及其生化指标值。

3 治疗方案 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6866)和依达拉奉(批准文号:168.0-172.0),前者20 ml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1次/d;后者30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2次/d,治疗2周。

4 诊断指标 吸烟目前或虽戒烟,但≤5年,每天吸≥10根;腔隙性脑梗死指直径<20 mm的脑实质核心密度和脑脊液相同的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病灶;脑白质疏松程度:无病灶=0分,局部白质病变=1分;轻度融合的白质改变=2分,融合性的弥漫的信号改变=3分,颞叶、额叶、顶枕叶、基底核区和幕下评分相加值评估脑白质严重程度。

5 疗效评价 选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从意识水平、语言、感觉等10个维度进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价,0~2分/维度,分值越高则损伤越严重;选用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从吃饭、行走等11个维度评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91~100分=生活自理,71~90分=轻度障碍,46~70分=中度障碍,21 ~ 45分=严重障碍,0~20分=重度障碍[3]。疗效判断: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BI评分≥90分或升高3级以上,未发现动脉供血不足;显效,NIHSS 评分下降50% ~90% ,BI 评分≥71分或升高 2 级以上,未发现动脉供血不足或出现次数显著减少;有效, NIHSS 评分下降21% ~50%,BI 评分≥46分或升高 1级以上,存在动脉供血不足,但发作次数相对减少;无效,NIHSS 评分下降≤20% ,BI 评分≤45 分,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数)/总例数×100%[4]。

结 果

1 单因素分析 见表1。其中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心房颤动、TG、TC、LDL-C、Hcy、脑白质疏松程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可疑因素对比

续表

HDL⁃C(mmol/L)LDL⁃C(mmol/L)Hcy(μmol/L)纤维蛋白原(g/L)抗血小板治疗[例(%)]脑白质疏松程度(分)颈动脉粥样斑块[例(%)] 1.21±0.281.32±0.542.98±0.762.45±0.8213.81±3.339.56±2.624.84±1.124.48±1.2366(33.00)63(32.31)6.35±2.124.64±1.83144(72.00)46(23.59)

2 多因素回归分析 见表2。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Hcy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表2 Logistic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

3 ICVD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NIHSS(15.14±2.01)分,治疗后NIHSS 评分下降为(7.81±1.3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疗效评价 治疗后,观察组痊愈124例(62.00%),显效42例(21.00%),有效29例(14.50%),总有效率达97.50%。

讨 论

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高会引起血管病变,导致缺血,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脑部血管病变还会引起小动脉闭塞,产生小范围内脑梗死病灶,引发腔隙性脑梗死,且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为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3]。脑白质疏松属于微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范畴。张 晓[4]等表明脑白质疏松程度与ICVD患者脑微出血病灶个数呈正相关。Hcy在动脉血栓形成中,加速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内皮功能损伤,从而引起脑血管损伤和血压高凝。张建平[5]等证实高Hcy血症是引发ICV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庾建英等认为高Hcy 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相互作用引发ICVD[6]。腔隙性脑梗死为陈旧性或新近性脑深部小梗死的统称,是持续性高血压,或小动脉硬化引起的特殊脑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脑微出血病变随着腔隙性脑梗死病变程度加剧而加剧。本研究单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心房颤动、TG、TC、LDL-C、Hcy、脑白质疏松程度和颈动脉粥样斑块与ICVD发病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Hcy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

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红花和丹参,红花通经络,化瘀血,为辅药;丹参通血脉,散瘀结,为主药,两药配伍可降低脑血管内胆固醇水平,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C反应蛋白活性,减轻血管壁炎症反应。依达拉奉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对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抑制,缓解炎性因子引发的脑部血肿现象。两者联合使用可通过降低炎性、调控凋亡等因子水平,从而缓解其刺激正常脑细胞,降低ICVD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本研究对200例ICVD实行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5%。

[1] 贾宏岩. 血塞通软胶囊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17, 38(2):173-175.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59-560.

[3] 赵世亮,王少洲,徐 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J].吉林中医药,2016,36(10):1072-1074.

[4] 张元晓, 李 斌, 顾乃兵,等.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脑出血关系的临床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5,43(8):963-964.

[5] 张建平,赵会颖,周云辙,等.高 Hcy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4,36(12):1816-1817.

[6] 庾建英,杨雪荣,刘继新,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干预治疗[J].安徽医药,2014,18(8):1483-148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3Gc2-16)

△通讯作者

脑缺血/药物疗法 @丹红 @依达拉奉 危险因素

R742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12.064

(收稿:2017-06-21)

猜你喜欢

白质脑血管病缺血性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脂与脑小腔隙灶及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