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起始量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7-12-18孟远翠
刘 莺,孟远翠
1.西安市高新医院新生儿科(西安 710065),2.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 710038)
不同起始量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
刘 莺1,孟远翠2△
1.西安市高新医院新生儿科(西安 710065),2.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 710038)
目的:分析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起始用量的不同对早产儿呼吸综合窘迫征(RDS)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82例RDS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各41例,小剂量组PS起始给药量为70 mg/kg,大剂量组PS起始给药量为100 mg/kg,初次给药后按需重复给药,PS同起始剂量;检查记录两组的胸部X影像、气血分析、并发症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大剂量组X线显像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0.05);治疗24h后两组的PaO2、pH值明显增大,PaCO2、 OI值明显减小(P<0.05),且大剂量组pH值显著大于小剂量组,而PaCO2、 OI值显著小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PS应用次数、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的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RDS患儿起始应用大剂量PS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肺顺应性,改善内环境,减少肺炎的发生。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病因主要是患儿肺泡发育异常,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此外剖宫产也是RDS的重要致病因素,娩出时Na+转运通道受损等均易引发RDS[1]。外源性PS是治疗RDS的常用药,有研究指出PS给药剂量不同对RDS的治疗有不同的效果[2]。本研究对82例RDS患儿分别应用70 mg/kg和100 mg/kg 牛肺泡便面活性物质治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RDS患者,患者均为不足月新生儿,入院时伴有高碳酸血症或(和)严重低血氧症,主要征状为: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吸气性三凹症、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四肢松弛等,严重者表现为呼吸节律不齐,X线影像有支气管充气征等。患儿中男48例,女34例;胎龄28~34周,平均(30.2±1.7)周;体重1162~2014 g,平均(1425±217)g;呼吸困难时间0.4~1.6 h,平均(0.8±0.3) h;剖宫产20例,顺产6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均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4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构成,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家属知情同意。
2 方 法 入院后患儿先进行对症处理,如保暖、吸痰、监控生命体征及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等措施。患儿在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1 h内给予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国药准字H20052128,规格70 mg),采用气管插管的方法注射给药,在首次用药剂量范围内,小剂量组按70 mg/kg给药,大剂量组按100 mg/kg给药;药液注入后气囊加压通气5 min,使药液在气管和肺部均匀分布,拔管后观察呼吸状态是否平稳,并给予适宜方式的呼吸支持,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82%,若无明显气道阻塞给药后6 h内尽量避免吸痰;若RDS无明显缓解或持续加重,则按需间隔6~12 h重复用给药2~3次,次数≤3次,剂量以初次用量为准,病发72 h后禁止给药。
3 观察指标 测定用药前及初始用药后24 h患儿动脉PaO2、PaCO2指标和pH值,计算氧合指数(OI),OI=FiO2×MAP(cmH2O)×100/PaO2(mmHg)[3];记录呼吸机参数、并发症及其他相关指标。
4 疗效评价 治疗24 h后由放射科医师采用单盲法行X线胸腔检查,分级标准:Ⅰ级,肺视野均散分布网状小颗粒影;Ⅱ级,Ⅰ级中阴影扩散至肺外,支气管有充气症状出现;Ⅲ级,肺视野通透性降低,膈、心缘模糊,病变程度加重;Ⅳ级,肺视野为白肺,有秃叶树枝状支气管充气表现,病变严重[4]。
结 果
1 胸部X影像分级比较 见表1。大剂量组胸部X影像Ⅰ级所占比率明显大于小剂量组,而Ⅲ级、Ⅳ级所占比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大剂量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小剂量组。小剂量组死亡2例(4.88%),大剂量组死亡1例(2.44%)。
2 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气血分析比较 见表2。经治疗两组的PaO2、pH值明显增大,PaCO2、 OI值明显减小(P<0.05);治疗24 h后大剂量组pH值显著大于小剂量组,且PaCO2、 OI值显著小于小剂量组,各项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胸部X影像分级比较[例(%)]
注:与小剂量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动脉血气血分析情况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小剂量组比较,*P<0.05
3 相关指标比较 大剂量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PS应用次数、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并发症比较 两组中出现肺漏气、支气管发育不良、肺出血、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大剂量组的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RDS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常见疾病,PS替代疗法是临床治疗RDS的重要手段,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外源性PS,能增强RDS患儿的氧合功能,改善征状,缩短机械通气和用氧时间,提高生存率与治愈率。
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说明书显示用量范围为40~100 mg/kg,但有报道称[5],足月新生儿出生后24h体内PS即可达到70 mg/kg,若考虑外源性PS进入机体后出现灭火和代谢,推测PS剂量<70 mg/kg不能满足RDS治疗的基本要求,因此本研究中我们将70 mg/kg作为小剂量,100 mg/kg作为大剂量进行首次给药。研究结果中,大剂量组给药次数明显少于小剂量组,表明同等疗效下小剂量给药不能满足患儿机体所需;在用药24 h后,大剂量组患儿动脉血PaCO2、OI明显小于小剂量组,表明大剂量的PS对提高肺换气及肺通气功能有极大的作用,并能通过气体交换减少体内CO2含量,提高pH值,减少高血酸对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而两组PaO2差异不明显可能与呼吸机参数有关,但小剂量组明显延长了机械通气和氧疗时间,增大了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风险,结果显示小剂量组肺炎发生率明显大于大剂量组,也证明了PS能显著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结果表明,应用大剂量PS后,患儿X线胸片显影有明显好转,观察发现其主要表现在肺通透度增高、肺视野外缘明显、支气管充气不明显或消失等,这与PS作用于机体后可提高肺泡活性,增加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通气/血流比等有关[6];X线胸片作为评价指标的同时还能检查患儿是否发生气漏、肺部感染等症,观察肺部病变情况并结合肺音听诊等方法判断是否有其他问题,如循环系统异常,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对征治疗,最大程度确保患儿机体其他部分的健康,有利于RDS的治疗和预后。
综上,RDS患儿起始应用大剂量PS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肺顺应性,改善内环境,减少肺炎的发生。
[1] 肖春芬.不同剂量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2015,36(18):4087-4088.
[2] 周文莉,周 琪,李 丛,等. 早期应用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晚期早产儿及足月而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16(3):285-289.
[3] 王小虎,姜 红,牛世平. 不同剂量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1):43-45.
[4] 王 超. 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用药方案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对比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6,21(12):2283-2286.
[5] 韩桂云. INSURE技术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0):1447-148.
[6] 伍 剑,黎 媛,罗康玲,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气道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40-142.
△通讯作者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治疗 @肺泡表面活性剂 @血气分析
R722.6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12.027
(收稿:201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