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2017-12-18吴学勇
杜 亮,吴学勇,吴 伟
安徽省宿州市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宿州23401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杜 亮,吴学勇,吴 伟
安徽省宿州市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宿州2340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胃镜检查不同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78.33%。B型、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22%、88.24%,明显高于A型胃镜诊断符合率61.76%(P<0.05);B型与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伴肠上皮化生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密切。随着患者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加重,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但胃镜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可将二者结合使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密切联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感染率上升。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患者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的慢性炎症,被公认为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癌前病变[1]。本文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期指导临床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9例,女性41例;年龄24~83岁,平均年龄(53.25±1.45)岁;病程3~67个月,平均病程(35.96±3.41)个月。
2 方 法 所有患者先行胃镜检查,再行病理活检,最后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检查前一天禁止吸烟、并禁食8~10 h,向受检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及检查过程中的细节,尽可能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检查后嘱患者不要喝水、进食,以免误入气管引起呛咳或发生吸入性肺炎。检查后隔1~2 h方可进食温热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次日可恢复正常饮食。
2.1 胃镜检查:检查前20~30 min要给患者常规口服10 ml利多卡因胶浆与咽部麻醉药,减少胃液分泌及胃蠕动,驱除胃内的泡沫,使图像更清晰。检查时嘱咐患者用鼻腔作平稳呼吸,切忌屏气。插胃镜时向病人说明如何配合,尽量将胃镜咽下去。
2.2 病理活检:将一根1米余长的活检钳从胃镜镜身内的一个专用孔道插入,取2~5块病变处活检。经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制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由两位固定病理医师分别阅片,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做出病理诊断。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胃镜检查不同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①胃镜检查标准:根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分为A、B以及A+B型。A型指胃镜下显示患者黏膜皱壁变薄、变平或者消失,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透见。B型指患者胃镜下显示黏膜呈现颗粒状或者结节状改变。A+B型指患者同时具有A、B型的特征。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中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多组计数资料比较用F值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胃镜检查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患者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51例患者伴肠上皮化生,12例患者伴上皮内瘤变。胃镜检查结果显示,34例患者为A型,18例患者为B型,68例患者为A+B型。胃镜检查符合率为78.33%(94/120)。
2 胃镜检查各分型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比较 B型、A+B型患者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A型患者胃镜诊断符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与A+B型患者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胃镜检查各分型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比较[例(%)]
注:与A型比较,#P<0.05;与B型比较,△P>0.05
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9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55例,占比58.51%;伴上皮内瘤变12例,感染9例,占比75.00%;伴肠上皮化生51例,感染24例,占比47.06%,其中,伴上皮内瘤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最高,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伴肠上皮化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比较 轻度炎症患者51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28例,占比54.90%,中度炎症患者37例,感染23例,占比62.16%,重度炎症6例患者中,感染4例,占比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7例轻度萎缩患者中,感染30例,占比52.63%,中度萎缩患者32例,感染21例,占比65.63%;重度萎缩患者5例,感染4例,占比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4例轻度肠化患者中,感染14例,占比41.18%,中度肠化患者14例,感染者8例,占比57.14%,重度肠化患者3例,感染2例,占比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例上皮内低级瘤变患者中,感染5例,占比62.50%,上皮内高级瘤变患者4例,感染3例,占比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很常见的胃黏膜病变,往往伴有广泛的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前期重要的病变[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研究证明[4-5],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发生萎缩性胃炎的危险系数是阴性患者的6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早期诊断率较低。
本研究发现,胃镜诊断符合率为78.33%,说明胃镜与胃粘膜检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原因在于,黏膜改变与病理变化息息相关。本研究中,胃镜的误诊率为11.67%,仍与胃黏膜检查结果有所差异,原因可能是操作过程未达到标准化。其中,A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61.76%; B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72.22%; A+B型患者诊断符合率为88.24%。B型、A+B型患者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A型患者;B型与A+B型患者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的原因在于患者胃内压力、患者血色素的高低、患者年龄等因素均会影响胃黏膜的颜色,所以胃镜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不高。说明胃镜检查对黏膜皱壁变薄、变平或者消失,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透见的患者诊断指导性较差。临床对于此类表现要加强活检部位准确性及活检深度。
同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伴肠上皮化生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密切。伴上皮内瘤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最高。随着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加重,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显示[6],即使是20~23岁的年轻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胃镜诊断符合率仍较低,临床可将二者结合使用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对患有幽门螺旋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加大预防力度,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演变成胃癌。
[1] 吴寿荣.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142-5143.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房静远,刘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
[3] 陈 佳,李守英,徐 红,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540-3542.
[4] 李文利,解祥军,姜大磊,等.大蒜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5(6):869-872.
[5] 张 驰,甄海洋.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9):1193-1194.
[6] 乔天渊,张卫国,李建荣,等.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胃黏膜病理改变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3,34(1):3-5.
胃炎, 萎缩性 胃镜检查 @胃黏膜病理检查 @幽门螺旋杆菌
R573.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12.023
(收稿: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