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和X线片检查在颌面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7-12-18张军胜邵旭辉梁浩然郝五记张华文

陕西医学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颌面颌面部三维重建

张军胜,邵旭辉,梁浩然,郝五记,张华文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咸阳 712000)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和X线片检查在颌面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张军胜,邵旭辉,梁浩然,郝五记,张华文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咸阳 712000)

目的:对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和X线片检查在颌面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选取颌面骨骨折患者40例,分别采用X线片检查和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对颌面部骨折患者的范围、位置等的显示均优于X线片检查,本组40例患者中经确诊的骨折有122处,其中鼻骨骨折9处,颧骨骨折22处,眉骨骨折3处,上颌骨骨折31处,下颌骨骨折40处,筛骨骨折4处,蝶骨骨折3处,眼眶壁骨折10处,X线片检查和多层螺旋CT诊断确诊率分别为86.89%和98.36%,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折预后的评价上显著优于X线片检查。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颌面骨与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密切相关[1],损伤后治疗难度较大,医生多根据影像学检查中的颌骨形态和骨骼错位程度来确定治疗方法[2]。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准确率高,价格合理,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介入治疗[3],且后续处理技术强大。本文比较了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和X线片检查在诊断颌面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颌面骨骨折患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为7~75岁,平均年龄为(35.67±10.31)岁;临床检查确诊均为颌面骨骨折,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伤21例,钝器伤8例,坠落伤9例,其他意外伤2例;平均伤后10d左右就诊;患者临床均表现为骨折处疼痛,下颌运动障碍、咬合错乱等;每位入院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和X线片检查。所有入选患者均对本研究享有知情权,同时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进行X线片检查再行CT扫描,X线片检查使用时患者下颌尽量保持不动,检查方法包括头颅正侧位、下颌骨正侧位、上颌骨华氏位、颧骨轴位等。CT扫描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MX 64-slice型64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时从颅顶到颌下水平进行,扫描条件:电压为120 kV,电流为220 mA,数据采集层厚和层距均为0.5 mm,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重建层距、层厚、矩阵分别为0.3 mm、0.5 mm和512×512,扫描时间为1.0 s,间距为1.5 mm,对重建的数据进行MPR(多平面重建技术)、SSD(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VR(容积再现技术)和MIP(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技术)处理。

3 评价方法 将40例病例的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分为两组,分别为X线组和螺旋CT组,检查结果分别由两位放射科诊断医生和两位口腔颌面外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估,要求这四位观察者根据图像检查结果对每位患者的颌面部骨折部位、周围累及情况、骨折线的形态和骨折块数等作出诊断和分析,将这两种检查结果分别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 40例患者颌面部骨折中,多发性骨折为32例,发现的骨折数目为122处,每个部位的骨折见表1,由表中可以看出下颌骨骨折的数目最多,蝶骨骨折的数目最少,X线片检查和多层螺旋CT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确诊率分别为86.89%和98.36%,见表2,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确诊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种检查方法预后评价比较 40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有25例,对患者伤后30 d、60 d和90 d复查时根据骨痂的形成情况对下颌骨的愈合状况进行评价打分,三次评分见表3,多层螺旋CT评分显著高于X线片检查评分(P<0.05)。

表1 两种检查方法骨折显示与手术结果情况(例)

表2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例)

表3 两种检查方法对骨折愈合评价比较(分)

注:与X线片检查组比较,*P<0.05

讨 论

颌面部为人体中较特殊的组织部位,颌面骨折为一种常见骨折,约占颌面部创伤80%,占全身骨折的3.2%~3.8%[4],颌面部骨折多为多发性骨折,本组40例患者中,有32例为多发性骨折,占总数的80%,40例患者的骨折数量为122处,主要原因为患者多为交通事故伤,损伤较大而导致颌面部出现多处骨折且复杂,再者新型影像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诊断准确率,能更好的辅助颌面部手术。

颌面骨的解剖结构和所处位置都很复杂,特别是面中部颅底、鼻骨和眼眶周围,骨块数目多且形态多样互相重叠,是公认的治疗重点和难点部位[5]。X线片成像通常需要特殊体位拍照,且拍出来的图像多为颅骨间相互重叠的复合影,颌面部骨折具有多发性和复杂性,碎骨数量多,X线片难以显示特别细微的骨折情况[6],普通CT扫描虽比较于X线扫描能发现漏诊骨折,但因为是二维成像缺乏立体感,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利于医生对骨折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扫描速度快,不需要患者取特殊体位,辐射剂量低,能对角度、立体的显示骨关节的微结构,该技术包含了MPR(多平面重建技术)、SSD(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VR(容积再现技术)、MIP(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技术)等,因此可以对骨折形态、周围结构及累及范围全方位展示,避免了普通CT扫描技术对细小骨折处的遗漏。已成为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主要方法被广泛使用。本组研究中X线片检查和多层螺旋CT诊断确诊率分别为86.89%和98.36%,且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折预后的评价上显著优于X线片检查,表明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能全方位、直观、逼真的显示骨折区,但对筛骨骨折和蝶骨骨折未能全部显示。由此表明此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是根据CT二维技术数字信息,在计算机三维软件下重新扫描图像,以立体形式对人体解剖结构进行显示的方法。MPR是在横断面上按要求划线后将二维体积元重组得到三维重建图像,该方法对原始的二维图像有很好的补充诊断作用,但存在非目标器官变形、重建复杂、辨认困难等缺点。SSD的成像原理是将三维容积上的物体表面加用明暗阴影显示,通过扫描物体表面,将超出阈值的像素进行密度处理,根据阈值由计算机将阈值以上的连续性像素构成单个三维结构图形。VR是利用所有的体积元获得三维显示图,但缺点是透明度太高发生重叠,空间立体感太强。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短,能完成大范围的扫描,结合了MPR、SSD、VR和MIP技术,能够全方位的直观显示颌面部骨折,弥补了X线片的不足,在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能够防止误诊及漏诊。

[1] 余 丹, 刘建华, 朱慧勇,等. 3-D 打印技术在颌面骨缺损修复重建的应用[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28(3):292-295.

[2] 赵海宾.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4):220-221.

[3] 常 燕, 王冬伟, 李渭征,等. 64层螺旋 CT 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7, 46(1):47-49.

[4] 赵 利, 洪 虓, 马腾飞,等.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外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4, 23(12):974-978.

[5] 宋军荣, 龚碧云, 黄 婷.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研究[J]. 中外医疗, 2012, 31(19):168-168.

[6] 梁经亚, 彭俊玲, 陈卫平. 颌面骨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 18(7):964-966.

*西安市卫生科研教育项目(2013038)

颌骨折/诊断 X线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R68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12.010

(收稿:2017-06-12)

猜你喜欢

颌面颌面部三维重建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郑建金:颌面外科专家的日常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颌面软组织创伤160例急诊整形修复的护理观察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