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2017-12-18李艳军张海飞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63期
关键词:肢体危险脑梗死

李艳军,张海飞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0)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李艳军,张海飞

(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0)

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50例,回顾性的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具体表现和危险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 患者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肢体乏力、言语不清和头晕;全部危险因素中,最为常见的为高血压;患者预后良好率、不良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6.00%、24.00%和6.00%(3/50);治疗入院时和住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肢体乏力和言语不清为主,致病因素主要与高血压有关,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当属高NIHSS评分和后循环远端血管受累。

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预后分析

现阶段,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且多发,复发率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对于后循环脑梗死来说,在整个脑血管疾病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临床上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均非常高,严重损害了神经系统功能[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5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5~91岁,平均年龄(68.1±11.6)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急性缺血性卒中,距起病<7天;经MRI检查病情得以确诊;临床症状与体征十分明显。

排除标准: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典型,而MRI表现正常的患者;前循环或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类似于血管炎、脑静脉血栓和创伤性血管损伤等特殊少见病因;不伴有前循环脑梗死患者。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并记录病史资料,如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疾病和高血脂症等[2],在此基础上全部患者行相关血液、心电图和胸片检查,如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及尿酸等。

1.3 预后分析

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NIHSS(脑卒中量表)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进行测定;利用MRS(改良Rankin)量表评定患者发病30天后的功能残障程度,0~1分表示无残障,2~3分表示轻度残障,4~5分表示严重残障,6分表示死亡。预后不良情况主要为死亡和严重残障[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肢体乏力、言语不清和头晕;比较少见的症状为:眩晕、双侧肢体无力、偏侧肢体麻木和意识障碍;最为少见的症状为: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行走不稳、头痛与反应迟钝。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表现分析(n,%)

2.2 危险因素

全部危险因素中,最为常见的为高血压,其次便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极为少见的因素为有卒中史、房颤、冠心病、吸烟和饮酒史。

2.3 预后分析

50例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76.00%(38/50),不良率为24.00%(12/50),死亡率为6.0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入院时高NIHSS评分和后循环远端血管受累。

3 讨 论

脑卒中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大部分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80%左右,剩余20%主要是后循环脑梗死。后循环系统是生命中枢,供应2/5个大脑半球后部分、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是生命中枢所在,因此出现梗死,后果将非严重。基于血管先天性变异和发育不良,再加上侧支代偿的差异性,同一支血管病变都会导致不同症状病变的发生,致使其临床症状极其复杂,形式并不固定。前后循环脑梗死尽管相似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后循环脑梗死的表现尤为特殊,由于CT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致使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逐渐增加了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情况的分析有助于强化治疗,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次研究中,患者临床症状集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言语不清和头晕、双侧肢体无力、偏侧肢体麻木和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行走不稳、头痛和反应迟钝等,其中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为高血压。同时,年龄是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也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研究中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不良率,死亡率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肢体乏力和言语不清为主,致病因素主要与高血压有关,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当属高NIHSS评分和后循环远端血管受累,本次研究的不足在于样本容量偏小,没有对比研究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并且研究中将入院时病情较为严重、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不全的患者剔除,为此研究结果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而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旨在可为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相应依据。另外,需要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对干预血管的危险因素尽早识别,临床症状一旦出现便立即进行对症治疗,将MRI检查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脑血管影像学,以此由于对血管病变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从而有助于方案的制定,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

[1]陈玉辉,王 音,徐 蕾,等.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19(02):101-104.

[2]刘 猛,吴 坚,盛世英,等.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08):830-832.

[3]李英梅,李彩荣,刘欣艳,等.老年脑梗死患者低血磷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2014,37(05):430-433.

R743.3

B

ISSN.2095-8242.2017.063.12372.02

张 钰

猜你喜欢

肢体危险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肢体语言
喝水也会有危险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拥挤的危险(三)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话“危险”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