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高考题为例展现高三地理综合思维

2017-12-18山东王延勇闫于忠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区域思维分析

山东 王延勇 闫于忠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高考题为例展现高三地理综合思维

近年高考地理的考点是以“立德树人”为地理考试的核心思想,以四项基本核心素养为框架,即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其关系见下图。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和区位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对于目前高考地理而言,考察方向侧重于学科素质,在主观题和客观题答案整理的过程中就牵扯到了地理思维的应用,下面我们就地理的综合思维的培养谈一下我的看法。

地理的综合思维包含了较多的方面,是地理问题思考的出发点,整个思维模式的建构包含了学生所蕴含的知识框架,如我们在平时所要求的知识的建模。地理知识包含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组成自然地理的要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等,构成人文地理的要素有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商贸等。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又需要时空观念,从变化的角度研究地理,需要根据区域的特色思考问题,也就是因地制宜,这样就需要调动我们脑海中的区域认知,进行综合。在考虑问题时,还要具有全面性,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们应当具有整体性与差异性思维,需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建立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环境观。也就是我们的视角应当宽广和完善,应当具有时空的、发展的、尺度的、动态的、辩证的、系统的视角去完成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2016年课标卷乙)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解读分析】该题以堪察加半岛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为载体,考查从地形对气候的区域差异影响,到探究该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最后到推测熊的拍摄地选择的理由。从宏观到微观,对该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同时对学生的基本规律认知,地理要素信息的提取及要素间逻辑关系的思考和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就需要有相应的区域认知,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探索和分析,需要充分理解图文所给的信息,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思考过程中需要挖掘隐含的信息,提取关键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库进行无间的链接。

第(1)问中,需要具备的知识有区域的自然认知,隐含的信息是这里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及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从微观上来看,需要知道这里风向特点,结合图文中给出的地形特点,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路出发,地理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形成一个整体,试题中的山脉为东北—西南走向,且海拔较高,导致山麓到山顶出现了垂直的地域分异,根据东亚季风区的风向,东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是冬季风的背风坡,气温高,降水少;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是冬季风的迎风坡,气温低。整个思路如果从全面性去考虑,应当是地形的分布对不同区域的气温、降水、光照、温差等方面去考虑,而本题学生往往丢失了地域的垂直差异导致的气候要素的差异。

第(2)问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给我们相应的分析思路,区域的纬度导致了生物的生产量较低,大型的植食动物缺乏相应的能量供给,没法生存,从食物链的角度,大型的肉食动物缺乏食物,也没法生存。地理生存环境的狭窄也为食物的获得和种族的繁殖提供了障碍。

第(3)问中,问题的解决可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去认识,拍摄地点的选择考虑了区域的认知和信息的提取,通过材料我们知道“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我们选择的地点应当是河流的沿岸,而图中的河流又不是一条,为什么单独选择了甲地,看来甲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是其决定因素,拍摄的时间应当是夏季,因为是“冬眠的熊”。对比其他河流地区我们可以看出,甲地与北部地区相比较森林广布,为拍摄提供了隐蔽的空间,和东部相比较夏季晴天较多,为拍摄提供了气象条件。

为了我们在高考中胜出,在平时地理思维的培养方面应当遵循下列方法:

一、利用思维导图、知识关联图构建知识体系,积累知识量,拓展知识面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思考问题,思维要展得开,要有一定的广度,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各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归根结底是包含了区域的认知,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知,以不变应万变是得分的关键。例如下图中的农业思维知识联系图,通过整理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链,便于要素的提取与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厘清概念,厘清事物的联系,教与学重过程性

高考地理试题中体现了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规律过程性的推导的考察,地理区域整治中事物联系的分析规律。地理上有许多相近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由于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关键知识区分不清,理解不透,因而容易把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从而混淆地理概念,形成分析鉴别时的思维障碍。

三、巧用逆向思维,可达事半功倍

在选择题中逆向思维的应用较多,例如:

(2016年课标卷乙)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1)磷高累积区是

(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试题考察的是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差异,试题难度较大,网络、专家讲座对此题的分析很多,但是知识储备好的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根据海拔高度很容易的排除C,D选项,A,B选项很难区分,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考虑如果是高山冰雪带,此题中的5 000米为什么没有磷的积累,这个高度更应当有冰雪的分布,从而排除了B选项,只有A正确。

四、依据地理原理和人地协调的观念,强化环境观,培养逻辑思维

问题的分析思路往往以相应的思想内涵,相应的行为观念,依据相应的规律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问题的表述需要相应的逻辑思维方式,特别是关键词中的“分析、说明、推测”之类,由于许多学生的思维逻辑不够,而造成文字表达的能力弱,从而出现文字表达不简洁、层次不严密、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精练的现象。我们平时的训练中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2016年课标卷乙”中的三问就牵扯到了上述思想的应用,前面已有分析,不再赘述。其答案的整理为: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异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可以看到答案中的因果联系,而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说半截话,逻辑性差。

五、注重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思考

近几年高考题越来越脱离教材,试题为考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情境、全新的素材,要求考生调动头脑中储备的知识、根据学习教材而产生的经验,对新情境、新素材进行分析、加工,甚至于还要加上自己的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对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提高。地理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除了教材给我们的展现之外,平时对地理思维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也展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例如现实生活中坐在门口的同学为什么感觉到冬天脚比较冷;城市中的工业区的位置为什么这样布局;夏天为什么感觉热等现象。如果我们从地理的角度能给予合理的解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六、注重图表的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区域思维分析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分割区域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区域发展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