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脉高考新轨迹 活力备考新主张
——2018届高中地理必修1教与学备考策略走向

2017-12-18江苏侯建成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与学核心素养

江苏 侯建成

把脉高考新轨迹 活力备考新主张
——2018届高中地理必修1教与学备考策略走向

自然地理是新高考命题的风向标,是地理核心素养能力与水平的标杆,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行动指南。准确把脉必修1的备考脉搏,理清日常教与学的备考思路、核心知识、经典归纳、原理图解、快速突破方向等,是谓地理教与学精神领航和品质提携。

一、把握高考崭新轨迹,明确备考新风向标

1.考纲要求变化不大,基础知识与核心考点仍然是教考精神主力

总体情况看,近两年地理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如果有,也应该是某些说法方面的微调。新高考试水以来,新课标卷地理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的应用与考查,基本兼顾到主干知识与核心考点的品质性考查,尤其注重现实地理情境与生产生活中的素材结合,通过设置新颖的情境,以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如讲授地质构造内容时,可以例举:海南洋浦半岛的黑色石阵“古盐田”景观(下图),是当地盐民将海边大片的天然火山岩石削去一半,在石头顶部除四周留出凸边外,把中间打磨平滑,做成石槽。平时在这些石槽中注入经海泥过滤后的海水(涨潮时海水就会自动漫入这些盐槽),靠阳光晒出高品质的食用盐等材料。结合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从气候(位于东南季风背风坡,降水少,光照充足;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沿海地区,风速大)、地形(地形平坦,方便纳潮晒制海盐)、地质(玄武岩分布较广泛,为晒制海盐提供盐池原料)、地理位置(临近港湾,免受海浪侵袭灾害)等视角对相关核心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彰显学科特色,重视“双核”能力培育,强化三个稳固,把握六个落实

地理知识方面形式主义的本质表现就在于研究工具(地理语言,包括数字与图像语言)与研究对象(地理现象、概念、规律等)相脱离。在必修1教学备考中既重视基础知识记忆、基本地图理解应用等能力的培育,也主张并认真践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注重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并真正领会地理知识的本质。毕竟“能力立意”有利于引导我们高中课堂教学的转变,使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由“死记硬背”向“综合分析”转变。因此,务必牢牢抓住必修1备考过程中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褶皱与断层的辨析、主要外力作用、冷锋暖锋与气旋反气旋、世界气压带风带与洋流、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等六大图表的对比与应用。

必修1的备考教学中,应立足基础,突出自然地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教学,以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核心内容,揭示基本的地理过程,阐明自然环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传达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之本的观念。必修1教材备考学习的关键是理解各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能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备考教学过程中,尤其应该抓好: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计算北京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等);②大气运动原理与天气形势分析、判断(如等压线图的判读、解析等);③气候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与防御;④河流水文特征;⑤海水盐度与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御;⑦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规律及其影响;⑧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以及温暖期、寒冷期、冰期及渐冰期等。重在落实必修1地理教与学中的“知识点全面梳理到位、应用点全面理解深化、原理规律全面重新建构、核心素养全面对点落地”的五个全面备考战略战术思想。

必修1的备考学习,必须认真做到强化三个稳固,即稳固的基础知识,稳固的读图视图变图技能,稳固的自然地理理解力;同时,要牢牢把握六个落实,即落实系统主干知识整理,不要累积知识点;落实教学旧知出新,杜绝机械重复;落实教学主线,不要一盘散沙(如季节的判读,即可从:利用以极点为中心的昼夜半球图判读;利用赤道与任意经线交点为中心的昼夜半球判读;利用地球某点或全球的昼夜长短判读;利用地球某点或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判读;利用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判读;利用已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读;利用某地的季节性气候特点判读;利用某地河流或植被状况判读;利用某地的农耕现象判读等);落实讲练结合,切忌光说不练;落实训练思维,不搞题海战术;落实综合应用,不要只抓基础。

化解必修1备课教与学中的“盲点”,即日常教与学过程中未引起师生注意,进而会导致肤浅、片面、甚至错误认识的地理知识、过程和思维缺陷,即为地理“盲点”。“盲点”不同于难点,也不同于教学重点,它常伴随着教学过程不知不觉地产生,故更难把握。如近期各地训练题中出现的所谓“新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如数字气候、大水漫灌、河长制、河水周期涨落、泥沙沉积分选机制、草皮屋、生态雪线、冰川补给河流源区、动态平衡、绿色肺活量、砖与草的积雪差异等“新知识”。必修1备考教与学中,可以将这些“新知识”与已有知识重组,融入到新的教学知识结构中。必修1备课中教与学“盲点”的突破与扫除也是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学新主张:巧用生活案例,化“漠视”为“热情”,如贵州风雹灾害、内蒙古“白灾”现象的考查应用;以实验、活动攻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乐在其中,如晨昏线的判读、洋流运动规律及其影响、热力环流等;利用现代微课技术,翻转地理现象、规律、原理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三圈环流、气候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利用问题串解决河流地貌的发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总之,必修1地理的教与学应高度重视“理解为主、记忆为主、应用为主、能力为主、生活为主”五原理。毕竟地理高考既是“水平测试”,也是“素养测试”,宜以利于引导普通高中地理教学真正落实课程标准及其理念、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

二、解读时政地理热点开阔视野,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性和开放性

关注现实社会,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观历来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之一。因此,高考地理试题常常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即时性、引领性、融扩性强的热点问题为话题背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核心素养等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信息解读、运用能力,我们的备考自然也应该利用好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来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与能力,以缩小地理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实践价值,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重在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核立意体现,这也是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基本学习要求。

如“天舟一号”的发射;自然带与多肉植物栽培;哥伦比亚莫科阿泥石流灾害与次生灾害;内蒙古“白灾”;北方农村草皮屋与气候;兰州高原夏菜与气候;湖北破垸分洪;红层荒漠及其成因等。这些重大时政地理事件的教学,应该有机地融入到与之密切关联的自然地理知识教学中,并结合教学内容和近年地理高考原题和考试母题等,科学设计相关考点试题的设问,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这也应该启示我们的高中地理课堂,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的教学,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生活,从身边的生活中、从社会焦点中去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核心素养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天人地和谐的价值取向。

以河北雄安新区的建设开发为例,可以新区的建设与开发为中心问题,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水文等角度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再从区域内部的差异性角度分析冬小麦等农作物种植易发生春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这传承了新课标卷“小切口、小步走、自然原因入题、人文地理亮点”的综合命题特点;然后从冬小麦种植过渡到小麦加工,从农业到工业,人口分布于城市、交通运输与商业布局,城乡聚落形态等实现产业创新与融合;最后从点到面,如何将该地区的特色面粉产业模式向其他类似地区推广,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清晰地点明主旨而真正地体现出本题的命题意图,也为我们日常的自然地理教学提供了“样本”: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重在核心素养的考查与应用。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教与学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