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偏见”在网上走得更远:粉丝群体极端化的成因分析

2017-12-18季佳歆

中国记者 2017年8期
关键词:偏见爱豆亚文化

□ 文/季佳歆

为什么“偏见”在网上走得更远:粉丝群体极端化的成因分析

□ 文/季佳歆

作者认为,网上信息传播更容易极端化的原因在于,网上存在着大量有偏见的粉丝群体。这些群体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共同的习惯或者爱好,在群体成员组织化的过程中寻求自我认同;其次是亚文化的传播;最后是群体极化的推波助澜。由于群体中相同观念的不断碰撞以及无限过滤机制的作用,网络族群的特点越加突出甚至极端,不同族群间也越发泾渭分明。

网络族群 群体极化 自我认同 亚文化传播 粉丝群体

网民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划分成“二次元世界”和“三次元世界”,在网络上经常会有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言行。以粉丝群体为例,这部分群体大多数是青年人,因喜爱同一个偶像(又被称为“爱豆”)而聚集起来,他们的偶像往往是明星或者艺人。在他们支持自己偶像的过程当中,偶像的形象逐步神化,粉丝们也在“部落化”的过程中进行身份定位和寻找社会归属。

一、初始原因:自我认同的寻求

网络族群的聚集,是网民对个人偏好、价值观的大胆展示过程。粉丝们虽然是从各个贴吧、论坛、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中聚拢而来,彼此间在线下都是陌生人,却表现出非常自然而且坚固的集体认同。文化工业通过对粉丝进行深度情感动员,来寻求不计成本的消费和追星行为。在消费活动中获得快感的重要来源是身份认同,如网络游戏中的群体竞争,粉丝对特定明星的情感投入等。对消费对象的认同和在网络社群中经常发生的、高度组织化与仪式化的集体行动,是这些青年网民能够瞬间进行高效动员和统一行动的基础。[1]

粉丝们对偶像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为偶像消费的层面,还会进一步把偶像与其他艺人之间的竞争问题视为粉丝群体的内务,并承担起为自己的偶像争取演艺界地位和上升空间的责任。比如网上随处可见的粉丝之间的骂战,经常在事件刚爆发当事人还未发声之时,各家粉丝早已“挺身而出”支持自家“爱豆”。不同粉丝群体间的斗争,除了因为他们的偶像存在矛盾而发生,也因为各自支持偶像在团体中的地位、所支持的艺人在作品中的表现优劣对比等等大大小小的原因而爆发。

粉丝群体自认为代表着“爱豆”的形象,因此,群体内部开始逐渐形成一些纪律和规则,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偶像争取有利的江湖地位。粉丝之间的战争是一种几乎完全发生于网络环境中的媒介行动,常年的论战让粉丝们锻炼出一整套媒介素养和媒体知识,对娱乐公司的公关操作具有系统、理性的认识。除此之外,粉丝群体还自发地担任起对每一个入圈的新人进行媒介环境科普教育的义务,这样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极大满足了他们寻求自我认同的需求。

二、发展演化:亚文化的传播

亚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可以被视为一个“亚文化空间”,它是一个亚文化的松散集合体,那些风格鲜明的亚文化群体在此共享观念,达成自我身份认同。

作为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网络族群文化具有反叛、创造与宣泄的风格。正如赫伯迪格(Dick Hebdige)对亚文化风格分析的那样:“就其本身而言,它们表现出了类似于演说的姿态和行动,冒犯了‘沉默的大多数’,挑战了团结一致的原则,驳斥了共识的神话。”[2]当某一族群文化流行于网络时,势必因其鲜明的主张和强烈的行动获得网民的高度关注,由于网络族群的匿名性和随机性,族群的成员很少考虑网络行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他们之所以加入某一族群,就是要获取更多的关注和表达的机会,敢于突破现实藩篱的种种束缚,尤其是对传统道德伦理不屑一顾,甚至敢于揭发和暴露自身的弱点和劣势,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3]

为了博取“注意力”,网络族群必须大胆“出位”,尽快确立自己的行动纲领和文化特性,运用各种传播手段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网络族群往往显示出许多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甚至匪夷所思的特点,比如缺乏理智、判断武断、感情用事等等。尤其是在粉丝族群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一个粉丝群体中,他们的“爱豆”已经被神化,优点被无限放大,甚至缺点也变成了优点,这种现象被称为“粉丝滤镜”。在这种环境中,一些类似于“为自己的爱豆花钱是无上光荣”“不要说花钱了,命都可以给他”“那些追星不花钱的都没资格喜欢我家爱豆”这些言论被大部分粉丝所接受和认同。

三、推波助澜:网络群体极化

对群体极化这种现象的研究可追溯到詹姆斯·斯托纳(James Stoner)提出的“冒险转移”(risky shift)。他指出,“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谨慎,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为谨慎;如果群体中大多数人倾向于冒险,那么经过讨论之后的群体意见会更趋于冒险。”[4]法国心理学家塞奇·莫斯科维奇(Moscovici)最早提出“群体极化”一词:它是指一种意见从多数意见中脱颖而出并逐渐极化的过程。[5]

□ 在“二次元世界”中,以青年人为主的粉丝群体往往因喜爱同一个偶像而聚集起来。图为参观者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拍摄模仿某游戏角色的演员(2016年7月7日摄,丁汀/摄)。

借由互联网这一沟通媒介,世界各地的人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兴趣爱好、文化水平、阶级状况等因素进行选择性接触,他们能够更加方便迅速地找到和自己有着同样看法的肯定者和支持者,并且能够在网络上轻易地交流彼此之间的看法,这时,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内部,人们针对某一特定事件的看法是相似的,在互相讨论之后,他们相互认同、相互鼓励、相互强化。和这些观点类似的朋友讨论、交流会强化他们共同认可的观点,每一个成员都被群体中其余的人们认同且支持,那些不受喜欢或支持的观点在无形中被过滤,这会带给群体内每一个成员极大的强化力量。多股被强化后的力量互相作用并重复作用,群体就会产生巨大膨胀后的能量,甚至逐渐变得极端。

在互联网环境中,伴随着各种话题的产生与发酵,在初始阶段围观的群体也开始加入讨论,同时,各种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大量出现,而这些信息大多是为印证己方观点而传播的,模糊信息与虚假信息不在少数。伴随信息传播的是愈加尖锐的言辞,和愈加激烈的情绪,原本犹疑的信息只要能印证己方观点就变成群体确信的事情,原本只是厌恶的情绪可能转变成仇恨。[6]

这也就解释了网络族群在形成之后越来越极端,不能接受任何其他不同的声音,甚至做出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比如在“爱豆”生日的时候一掷千金送上昂贵的生日礼物比如豪车、别墅、庄园等或者在网络上对他人使用网络暴力,在访谈过程中,有受访者表示就因为她曾经在微博上说过一句“某艺人这张照片显得腿有点短”这样一句甚至没有批评意思的评论而遭到这位艺人的粉丝疯狂攻讦,收到上百条私信的谩骂,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

【注释】

[1]王洪喆,李思闽,吴靖. 从“迷妹”到“小粉红”:新媒介商业文化环境下的国族身份生产和动员机制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6,(11):33-53.

[2]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3]蒋建国. 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身份区隔与亚文化传播[J]. 南京社会科学,2013,(02):97-103.

[4]Stoner,J.RiskyandCautiousShiftsinGroupDecisions:TheI nfluenceofWidelyHeldValues.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 gy,1968,4(4):442-459.

[5]Moscovici,SandZavalloni,M.TheGroupasaPolarizerofAttitud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 hology,1969,12(2):125-135.

[6]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作者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偏见爱豆亚文化
爱豆艺术小达人
虚拟偶像爆红全球:我的爱豆不是人
爱豆的签名,就问你看得懂吗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旅游卫视总裁韩国辉:我对旅行的“偏见”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疯狂动物城》:偏见与包容和谐共存的乌托邦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女性秘书被“标签化”现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