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术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对策
2017-12-16唐慧
唐慧
【摘要】 目的:探究行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患者术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8月妇产科收治的158例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分组,观察术后各阶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0 min有2例出现不良事件,术后30~60 min有1例出现不良事件,术后60 min以后未出现不良事件,观察组术后各阶段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发现,术后护理不当导致药物外渗、皮肤及饮食护理不良、转运不当、管道护理操作不当及意外事件是导致术后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效规范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围手术期的护理操作,术后密切监察患者,规范管道、皮肤、饮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丙泊酚; 无痛人工流产术; 护理不良事件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9.0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9-0135-02
无痛人工流产是在产妇妊娠初期用于终止妊娠的常用方法,与人工流产手术相比对患者的伤害较小,且疼痛感明显缓解,术后并发症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丙泊酚具有强效镇静的作用,也是无痛人工流产中常用的镇静麻醉药物[1]。丙泊酚具有起效快、易于苏醒的特点,且在麻醉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生命体征情况调整给药剂量[2]。然而,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的手术操作更为复杂,围手术期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轻微的差错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在手术过程中要求医师严格遵循手术指征,护理人员在术中和术后遵医嘱积极配合,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8月妇产科收治的158例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患者,年龄19~38岁,平均(27.10±4.09)岁,其中有生育史85例,无生育史73例;其中有人工流产史66例,无人工流产史92例。回顾性分析15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护理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常规护理患者标记为对照组,综合护理干预患者标记为观察组,每组患者79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术前引导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术后告知各类注意事项,要求患者遵医嘱用药,做好管道的常规护理工作,患者若出现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并尽早给予干预。
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操作,科室针对性定制无痛人工流产术后不良事件防范指南,严格按照指南要求开展护理工作。组织科室护理人员针对性开展风险防控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围手术期的安全护理意识,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理论及操作技能[4]。在手术各阶段,通过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患者,使患者明确手术存在的风险及注意事项,做好围手术期的自我护理和自我监管,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护理人员开展工作[5]。入室前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滴注丙泊酚,观察患者瞳孔、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待丙泊酚发挥药效,患者处于深度麻醉状态下方可实施人工流产手术,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感知反应,若出现有躁动、肢体疼痛扭动等情况及时追加药物,使患者在完全麻醉状态下完成手术。根据手术进程情况调整剂量,控制在术后的15 min内使患者苏醒,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若出现丙泊酚导致的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吸氧、面罩、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在患者术后60 min内留手术室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阴道出血量情况及生命体征。对于术后出血过多患者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畅通,观察引流袋内引流液的性状变化,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方可将患者转运至病房[6]。护理人员叮嘱患者术后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食用或饮用刺激性食物,在术后的3个月内观察月经情况,若出现月经不止或月经量明显增多时要及时就医复查,提高患者院外自我护理的依从性。观察两组患者引产护理阶段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主要诱因。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各项观察指标数值,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比较
分析不同护理模式下158例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术后30 min有6例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60%,术后30~60 min有4例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6%,术后60 min以后有3例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80%;观察组患者术后30 min有2例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3%,术后30~60 min有1例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7%,术后60 min以后未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观察组术后各阶段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对16例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进行护理原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护理不当导致药物外渗、皮肤及饮食护理不良、转运不当、管道护理操作不当及意外事件是导致术后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详见表1。
3 讨论
丙泊酚是临床常用的具有强效镇静作用的麻醉药物,可直接作用神经中枢系统,起效迅速,麻醉作用时间短,易于控制麻醉深度,患者苏醒快,是外科手术的常用麻醉药物。然而,丙泊酚对呼吸循环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同时,丙泊酚可通过抑制迷走神经的中枢反射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严重影响[7]。在本次无痛人工流产术后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发现,术后护理不当导致药物外渗、皮肤及饮食护理不良、转运不当、管道护理操作不当及意外事件是导致术后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丙泊酚通常以上静脉注射的形式给药,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静脉通路失败,可引起丙泊酚外渗,因此,为有效避免药物外渗,可通过静脉留置针或静脉输液泵给药,以保证输液静脉的畅通。在出现有药物外渗情况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停止给药,在患者穿刺周围皮肤擦拭硫酸镁溶液并抬高侧肢[8]。呼吸抑制是丙泊酚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心率、脉搏、血氧浓度等动态掌握患者的呼吸情况,在术后的60 min內重点监测,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必要时给予面罩吸氧、呼吸机辅助、人工气管等。在出现有不良事件后,科室护理小组应当立即启动风险处理预案,评估患者不良事件等级,及时干预,并详细记录患者不良事件的治疗护理内容[9]。endprint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30 min有2例出现不良事件,术后30~60 min有1例出现不良事件,术后60 min以后未出现不良事件,观察组术后各阶段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干预完善了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围手术期阶段的护理流程,加强术后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前期,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使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中有正确的认知,对于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时间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在术中和术后阶段護理开展中,将药物外渗、呼吸抑制等作为重点预防内容,术后60 min内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管道及阴道出血情况,严格遵循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指征开展护理工作,避免由于护理操作失误导致的不良反应[10]。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意志恢复、肢体活动情况综合判断,及时发现术后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表现,及时报告,尽早干预,降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良后果[11]。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经综合评估后才可转入普通病房,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阶段,减少术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2]。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有效规范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围手术期的护理操作,增强科室护理人员的风险安全管理意识,在围手术期各阶段密切监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规范管道、皮肤、饮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做好不良事件的各项应对准备工作,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孙丹丹.丙泊酚无痛人流术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1):255-256.
[2]曾维琴.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8):216.
[3]彭士芹.心理护理干预对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0):208-209.
[4]周珠莲,朱少萍.无痛人流术前术后观察护理[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8):138-139.
[5]黄海燕.无痛人流术前及术后的护理措施[J].北方药学,2014,11(5):189-190.
[6]彭玉兰,邹享珍,黄家义.心理护理对无痛人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11):312-313.
[7]张秀慧.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4(2):268.
[8]丁丰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无痛人流观察及护理配合[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46-47.
[9]汪霞.心理护理在异丙酚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1):144-145.
[10]黄国英.心理护理在丙泊酚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4):56.
[11]杨团秀.护理干预措施对丙泊酚静脉麻醉下实施无痛人流术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24(11):72-74.
[12]高丽荣.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术术后镇痛63例[J].中国药业,2014,23(13):94-96.
(收稿日期:2017-0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