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字》的叙事魅力与意义解析

2017-12-16李瑞玲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霍桑红字小说

李瑞玲

摘要:文学理论界对于探讨文学的意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而文学争论的本质是对历史中的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得到不同的理解。“白兰滞留”和“牧师之死”这两个事件的设置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由于书中巧妙的写法从而使霍桑的这部小说叙事更加典型,对《红字》作品的理解也更加多样性,这也体现了作者的独特创作性。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红字;文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160-03

艺术品所存在的意义就是可以让人展开无限的想象。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对一本著作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理解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这既是指其存在的错误可以被改正,使作品更加完善,也是說明后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会不断增多,从而赋予作品新的意义。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而不是分割开来的,它总是在不断改变和展开。所以说,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会对作品有新的理解和感悟,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在历史的发展中,读者总是会阅读和欣赏那些优秀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阅读时又会不断丰富作品,使之更加完美,这也说明不同读者欣赏的方面不同。

一、《红字》的叙事魅力

阅读者在阅读欣赏《红字》作品时,往往被作品巧妙展开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和叹服。众所周知《红字》讲述的故事较为复杂,所以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在下面对文章结构做一简要分析(表1)。

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结构设置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对“白兰滞留”(第五章)和“牧师之死”(第二十三章)两个故事情节的安插。文章因为有这两个故事的加入,让读者感受到喜剧欢快的情感,但在轻松的背后却又包含着作品所要表达的更加深刻的情感,加深了文章底蕴的厚度,也是作品著名的原因。

小说中让读者尽情展开对故事联想的,正是作者对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让人意想不到的就是白兰的滞留。她面对着一个巨大的世界,本可以选择到任意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生活,或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去,重新用一个全新的身份继续生活,但她却依旧选择留在这个偏僻遥远的清教徒的聚居地,但是判决书并没有要求她非要留在这不可;或者,如果是这里居民的生活习惯或是法律使她生活得不习惯,她也可以因此走掉。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却偏偏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选择留下,哪怕被当作耻辱的代表。

在“海斯特·白兰做针线活”这一段内容里,让人们看到了波士顿文明所下判决的虚假,但其中又隐藏着真实。让人不解的是,白兰居然愿意自己被作为一个耻辱的形象而存在。面对这种荒谬的决定,霍桑却很是真诚。这一故事情节的设定让读者很自然地觉得这一故事是如此的真实。但这一描写下其实也暗示着:这里就是通向文本艺术魅力的关键之处。因为我们的思维会跟着海丝特·白兰选择留下也同样留下,从而思考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小说的魅力就是抓住读者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挖掘文章的深层意义。由于阅读中的阻碍,读者不得不思考挖掘,因为文章的荒谬当中一定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东西,《红字》所要表达的绝不只是表层的荒诞,一定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情感,只是作者希望由读者来揭示它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白兰滞留”是作者霍桑为了吸引读者对文章的兴趣而设置的,而“牧师之死”则是表现作者写作能力的最佳表现之处,从该段的阅读当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智慧。“牧师之死”把读者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文章中来,让读者陷入思考。“牧师之死”直接深刻地揭示了牧师悲惨的命运,让读者看到了简单的文章中竟可以包含如此深层次的意义,引入思考。我想小说的本意大概就是描述现实的生活,而霍桑则是充分地运用了这一点。“牧师之死”平淡的从书中出现又平淡的结束,但却为故事的结束埋下了伏笔。

在文章的开始霍桑给读者留下了疑问,又在故事即将明朗的时候把他隐藏,这大概是为了留下问题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解答,让读者自行体会当中的意义。我想文学作品在创作的同时本身就是对现实故事的加工,作品的内容可以相似但不同的作者却在表现手法上大不相同。他就是要把人所面临的问题表达出来,并赋予精神思想上的高度,而不是告诉人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只是简单的告诉人们曾经没有成功的道路的方向,《红字》大概是作者霍桑写作智慧的集聚。

二、《红字》的意义解析

阅读者对于《红字》的喜爱最主要的是因为文章所隐含的深沉意义,小说中因为有了白兰决定留在波士顿的这一描写而有了深度,也是文章价值的体现,它深刻地揭示了寻找生命的价值以及存在的理由。

一个人要想做到精神独立,那么必定要自己亲自经历一些事才会明白,作者对于白兰的经历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写,从中也揭示了她留下的主要原因。当然,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不是作者希望人们早早持有对白兰的道德批判,而是希望人们理性的看待。小说的开始是以一桩通奸罪引起的,在这场罪名当中,到底谁是施害者?谁又是被害者呢?其实他们所经受的都是相同的,因为这是人类的正常欲望,谁也逃脱不了。真实人类的正常欲望才形成了现实的世界,但在基督教中,这些欲望就成了罪恶,是需要克制、需要隐藏的,人必须要抹杀自己的正常生理需要,压制自己的欲望,如果不禁止就是犯罪。这种思想是和人的现实生活相违背的,所以西方的思想和现实生活一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小说当中,也有一些对于白兰以前生活的描写,从中也可以知道白兰以前的生活还是很顺畅很正常的。可是后来由于身体的需要,但又无法逃避的时候,故事的发展开始变得有些荒诞起来。这时的白兰开始对西方思想产生质疑,逐渐地看出了基督教世界的虚伪,思想上开始受到冲击,以至于最后无法忍受而选择打破。

面对一直占据人们思想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思想,白兰的反抗显然是无力的,最终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打压,在这种打压之下反而更加坚定了白兰的反抗精神。我们甚至会感谢这个小镇对白兰的羞辱和鄙夷,感谢所给予她的痛苦磨难,正是因为这样,白兰拂去自己身上的罪恶,从而拥有更加纯粹的灵魂。当面对欲望的折磨,白兰选择了顺应,哪怕受到周围的谴责和辱骂,她在用自己的行动对基督教思想进行反抗。霍桑在对于白兰的荒诞决定的描写背后,大概是一种认真沉思后的决定,白兰面对现实当中的磨难毫不回避,而是选择直面生活,霍桑在对白兰留下的描写中将白兰的故事也留了下来。把小说从一开始对白兰的现实经历的描写转变成对人性的解剖和思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当然这些说明了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人物的经历而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在人物面临现实问题的时候,将之前完美的幻想打破,在两者的矛盾中认清现实。因此这也是作者设置白兰和丁梅斯代尔两个人物经受痛苦磨难故事的原因。endprint

对于白兰滞留的故事描写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联想,让读者去思考小说的用意;而“牧师之死”则是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智慧,因为它总是让读者无从思考,而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在阅读中寻找答案,“牧师之死”描写的是主人公为了赎罪而忍受痛苦命运的故事,它让我们知道了小说可以是如此的内涵丰富。霍桑小说奇特的构思以及写作结构,轻易地就表达出来小说所需要的新奇以及吸引读者的能力,用荒诞的风格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牧师之死”的巧妙发生以平淡结尾,但却使读者开始思考。

“牧师之死”的发展看似合乎情理也很正常,但细想起来,仍旧还是有些不合寻常。作品中霍桑多次使用“伪善”一词来形容年轻牧师,可如果牧师真的是一个伪善的人,那么在面对上帝的准则和自己身体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时,他可以灵活地调节两者的矛盾,同时还可以给予女人一些安慰,这样的话他也就可以一直这样生活下去,而不至于犯罪。在基督教文化中,每个人的罪行都可以通过忏悔而得到原谅,这样带来的是罪行的增加。小说中牧师是一个极其不坦诚的人,但却由于自己违背上帝而一直陷于痛苦和折磨当中,忍受着苦难,如果牧师真的是一个伪善的人,那他完全可以摆脱这种痛苦。对于身体的正常需求,牧师却不能坦然面对,觉得不应该存在。本来牧师和白兰之间应该是正常的情爱,但牧师却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克制自己的情感,正是因为这缺乏沟通的情感,让白兰的精神世界空洞。

对于白兰耻辱的描写是小说阴郁沉闷情感色彩的主要地方,而使小说氛围紧张压抑的则是对于牧师身体欲望和表明伪善的描写。面对身体欲望和对基督教的真诚牧师无法两全而痛苦不堪,所以他注定要以死亡结束自己。小说中选择牧师这样一个身份来描写,更是突出了人对于基督教和身体的矛盾,让选择更加具有代表性。

小说中牧师之死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它深刻的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在情感的表达上使人感受到了其中的哀怨与惋惜之情。牧师的死亡让人不得不思考文章的用意和内涵,也是牧师灵魂的呼唤和呐喊,也使人们不得不对基督教文化产生质疑。按照正常的思考,人物白兰无疑是小说的主角,白兰是现实生活中人的代表,而牧师本身就是和上帝相连的,是上帝的代表,如果没有白兰的出现,牧师会让自己按照上帝要求的一样生活着,牧师也不会出现身体和思想冲突,而正是有了白兰的出现,才打破了这样的和谐,才有了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身体最真实的需求打破了基督教对人类思想的桎梏,让人们开始思考其正确性。霍桑对于小说的描写,展现了基督教文化对人类的摧残和伤害。

三、结语

作者对于文章不完全揭示,要求读者开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对于故事做出简单的描写,而不是寻找出路。它所要解答的是所有人都将面对但又无能为力的地方。这大概就是霍桑作品中独有的特點,也是霍桑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与智慧。

[责任编辑:盛暑寒]endprint

猜你喜欢

霍桑红字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让足球等一等
你帮助我做成的事
倾斜(小说)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