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化

2017-12-16何正泷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代

何正泷

摘要:与其他新闻观相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本前提。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主要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事业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129-04

顾名思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闻事业中具体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所以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因为它涉及到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体现着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可以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会指导我们如何从辩证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新闻事业,如何有效地解决新闻事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我国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1世纪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新闻事业也开始快速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立的背景

1.社会背景

在19世纪20年代,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制国家,封建帝制严重阻碍着德国的发展。与之相对的是,德国的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独立、自由的口号与德国的发展现状完全对立,两者之间矛盾重重。另一方面,欧美等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开始大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正在逐渐形成。在这种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以求改变当时德国落后的发展现状,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这里提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化之后的、符合中国新闻事业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观。

2.文化背景

文化是人类的思想的结果,正因为有文化的存在,人类优秀的思想才能得以传承和保护。在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始逐步形成体系,开始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马克思与恩格斯不仅吸收同时代思想家、言论家的思想理论,还吸收一系列哲学思想观点,例如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启蒙思想等等。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内核

1.人民报刊思想

该种观点认为,报刊的根本使命是作为人民的喉舌,传达人民群众的呼声,是人民公开传达自己思想的工具。人民报刊在人民之中形成,在人民之中发展,因此必须真诚地反应人民的生活,与人民一起分享快乐与痛苦。另外,人民性是人民报刊必须具备的基本内涵,因为人民性是人民报刊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一个具有灵魂的人民报刊才能不断传达民意,才能服务与人民。因此人民性就是人民报刊必须要坚守的,也是人民报刊的最后一道防线。

2.真实性

新闻事业的传播媒介应该是一种理性的舆论传达工具,不能人为地利用传播媒介传达虚假的声音,应该“唯真理是从”,必须反映强大的、证据确凿的事实。一些毫无意义的事实是站不住脚的,更不能得到人民的信赖。

3.党报党性原则

党报的党性原则强调的是报刊的工具性,党报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因此党报的工作必须传达党的意志,一切活动都以党的纲领为准绳,以党的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另外,由于党报的特殊性,党报从业者必须具备堅定的政治立场,这是党报从业者的基本入门要求。此外,党报工作者还应深入到群众当中,不断地向人民群众学习,丰富自己。

二、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措施

(一)深化人民报刊思想

作为无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民报刊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核心观点之一,从根本上强调着报刊的主要思想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体现人民群众的观点和呼声。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极具变动,开始出现各种社会利益群体,利益被重新分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民群众仍然是弱势群体,不能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报刊的活动就应该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为人民群众争取合法利益,使报刊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和代理人,使报刊能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人民报刊的发展。

(二)深化真实性原则

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其具有真实性,真实性更是新闻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提出“三贴近”,因此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加注重真实性原则,保证一切从实际出发。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一系列发展问题,假新闻层出不穷,假新闻更是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假新闻的出现,传播媒介的权威性开始下降,传播媒介的地位也日趋下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化真实性原则,新闻报道要充分还原事件真相,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充分尊重事实,使新闻事业的发展能够以事实为前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深化党报党性原则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思想武器,必须充分发挥党报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以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坚定的党性,这才是党报应该而且首要要做到的。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造成信息洪流泛滥,以至于造成党报党性影响力的下降,不利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还必须深化党报党性原则,充分发挥党报的思想武器的作用,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

三、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义

(一)统一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

进入21世纪,我国制定的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发展计划。在这种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必将实现全面复兴和全面发展,以求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先能完成社会安定团结的任务,为其他事业的大发展铺平环境道路。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是中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心涣散的社会环境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甚至会使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是给予人民群众足够的精神产品,以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维护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满足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需要。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新闻事业的根本宗旨,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些都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种实践活动有助于统一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endprint

(二)明确新闻报道方针

进入21世纪,我国新闻事业报道方针开始有所调整,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一切的宣传报道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目标。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正面宣传工作不仅是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报道方针,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点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广泛,实践活动明显增多,而且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实事求是地报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也必须以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本条件。坚持正面宣传更有助于鼓舞人民群众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还有助于启迪人民智慧,有助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和道德,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量的正面宣传需要批评报道的辅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明确传播媒介的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带来的是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开始日趋突出和显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传播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使我们更加明确传播媒介的作用,具体包括如下几点:首先是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随着新闻报道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尽管新闻报道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但是还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基本前提;其次是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基本制度保证,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明确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目标,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最基本的目标。因此,传播媒介要积极推进建设宏观分配制度,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防止利益分配不均匀造成权利特权。

(四)提高新闻工作者职业能力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职业能力更是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前途和发展后劲。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进一步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一般而言,新闻工作者职业能力首先是政治职业能力,过硬的政治职业能力是人民群众从事新闻工作的前提条件。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高新闻工作者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新闻工作者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其次是业务职业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基本职业能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新闻工作者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在实践中提高新闻摸索能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

四、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注意新闻观念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

(一)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舆论普遍代表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下的舆论定义则为隐匿、强制的力量,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中,正确的舆论引导必不可少,这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传统的主要作用,更是新闻观的关键规范。

社会舆论对人们的行为思想有着深远影响,习近平主席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为此,要求新闻宣传以及新闻媒体工作者严格遵守,将具备事实基础和说服力的新闻评论引导广大受众,了解和认识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以及路线。积极促进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稳定繁荣,从根本上消除各种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噪音”,坚定不动摇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以传统美德教育广大群众,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素质教育。

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何种媒体,其新闻报道均反映的客观事实,而如何在纷扰杂乱的新闻线索中区分社会现实本质,探明哪些表现现象更为重要,什么思想是主流,什么是支流,则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来予以鑒别分析,继而对客观事物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并对广大受众提供真实的新闻报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目前,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建设,区分假恶丑和真善美,则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坚持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以及阵地意识,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二)构建新闻宣传道德规范

在社会历史条件下,新闻宣传规范利用多种形式的社会舆论和教育力量逐渐形成,即调整社会和新闻工作者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目前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要求主要包括如下:注重社会效益,要有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族人民团结,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新闻工作者要明确政府政策法令,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并以马克思注意价值观为标准取舍新闻价值,遵守法律和宪法,对于涉及科技、军事以及外交等敏感领域方面的报道,要维护国家形象和安全;禁止新闻宣传者以权谋私,发布有偿新闻,严禁接受任何形式的不正当报酬,各领域新闻工作者需要构建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良好关系,倡导健康、公平竞争,从集体利益出发,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上述准则均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对自身行为的控制,马克思主义学者曾说,自律与他律缺一不可,为此,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也需要有外界强制性的法律监管,只有新闻宣传工作者严于律己,同时又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律与他律统一,并且履行新闻宣传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三)始终坚持维护社会效益

马克思主义观引导下的新闻活动的目的,与资产阶级有着明显不同。马克思注意旨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资产阶级报纸自伊始便有明显的商业性质,依照商业模式运作。新闻宣传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舆论形式,能够对广大受众起到教育、引导以及宣传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探索,有学者提出,目前是市场经济,新闻宣传单位需要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那么其发展和生存将提出的严峻挑战。类似于党报、大报等主流媒体主抓舆论导向,小报等支流媒体主抓市场等错误认识层出不穷,部分新闻宣传媒体开始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采取急功近利的举动,只要可以为自身单位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广告收入,则可以播出一切可以抓住用户眼球的内容,更有甚者,将批评揭露性报道和负面报道等新闻刊登播放,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这无疑是犯下了巨大的错误。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始终维护社会效益,实现社会主义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这也是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社会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属于特殊产品,将会影响人的三观,直击人的心灵,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当将有益的精神食粮呈现给广大群众。当然,目前新闻单位基本实现了自负盈亏与自主经营,不必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实现社会效益的促进发展,对于新闻单位而言也有着共同发展的价值,不仅要重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还要杜绝追求市场的片面性,不过分关注社会经济效益倾向,这便需要新闻宣传者能够做好引导工作,以马克思注意新闻观为指导,力求健康向上的经济效益。

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坚持如上要点,才能够在新闻传媒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确保主流媒体的社会舆论引导正确,确保社会和谐,将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我党的主张、政策统一起来,实现“群众接受,市场接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繁荣发展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五、总结

理论先于实践,科学的理论体系才能产生科学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会不断完善、更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可以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助力,更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责任编辑:韩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时代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依法管理新闻事业和媒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