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导师制创新与探索

2017-12-16张铱晗高龙政刘喜玲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交流平台互联网

张铱晗 高龙政 刘喜玲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全员育人的重要渠道。我国当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导师定位模糊、师生交流的形式內容都比较单一、缺乏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等普遍问题。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为例,对实施三年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问卷调研分析,并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提出基于互联网的师生互动平台,为解决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互动效果等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互联网;交流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103-03

一、导师制的内涵与特征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是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对于导师制的特征界定主要存在于个体化指导,互动式教学和全面性培养三个方面。

个性化指导。导师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不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了解学生特点和个性,挖掘学生潜力,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互动式教学。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师生应主要采用“互动式”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讨,开放的交流气氛可以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形成良性发展的导学关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全面性培养。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教育等都是一个围绕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有机结合的过程,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国内外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最早起源于15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中。随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等也逐步实行导师制,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导师制研究和实践的热潮。

伴随着1978年学分制在我国高等教育进程中的推进,导师制也开始慢慢在中国高校推广。北京大学在2002年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国内其他高校也开始陆续实施,确立了导师制在高校中的地位。国内高校导师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精英学生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宿舍导师制等。

三、导师制现有问题分析——基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导师制问卷调查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已有数十年时间,笔者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电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问卷调查,共计收到有效问卷877份。

(一)了解程度的不足阻碍互选的推进

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程度一方面作为师生互选的前提基础,另一方面也是衡量和谐师生关系的指标。从调查问卷看来,互选成功率以及互选效率都比较低。60%以上的学生对于导师制不太了解,而在目前已经选择导师的学生群体中仅有32%的学生表示与导师关系融洽,仅有3%不到的学生遇到问题时经常寻求导师的帮助。师生双方的相互不了解引发了一系列导师制实践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二)积极性的缺失加大导师制落实的难度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受众,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导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问卷调查显示,在没有见过导师的原因调查中有65%的学生选择了自身积极性的缺失;在认为导师制对自身没有产生作用的学生群体中,同样有超过50%的学生归因于自身积极性因素。学生对导师制所持的态度和配合程度,是关系到师生是否能够做到积极互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有效交流的缺乏难以保障导师制效果的展现

师生联系频率的高低以及双方的主动性是衡量师生互动的两个重要参照因素,也是评价导师制实施情况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定期的交流活动才能保证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而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实际能与导师交流的频率远低于期望交流的频率,而能坚持每月至少交流一次的比例不到14%。师生有效交流的匮乏一方面容易打消师生对于导师制的积极性,同时也很难保障导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与培养效果。

(四)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不利于导师制的长效发展

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对导师及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形成评价及激励机制,并及时反馈师生意见进而激励师生进一步落实导师制的相关规章要求。在关于对导师制评价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的导师制实践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工作评价考核制度体系设计不科学,导师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超过40%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导师制实践中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导师制只流于形式而难以保证效果。

四、基于网络平台的导师制创新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渐由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方式结合的模式。本文创新的提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来解决导师育人工作中师生交流缺乏互动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以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时效性为基础,在原有的导师制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搭建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本科生导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全新阵地。

(一)师生互动平台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思路上,以“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目标是结合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来克服传统导师制中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根据本文对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导师制实施三年情况的调查研究及师生问卷反馈,本平台将围绕传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师生互动存在的互动性不强、学生主动性较弱、交流主题与形式单一等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行为数字化等特点来构造师生互动平台。初步通过“师生互选”、“交流打卡”、“论坛圈子”、“实时反馈”等四大板块来打造师生交流的互聯网全新阵地。

(二)师生互动平台的实施途径

第一,搭建师生互选平台。师生互选是导师制作用发挥的基础,因此平台的目标问题是解决师生在互选前的基础了解问题并有效提高师生选择的效率。同时,互选平台也集成了大的平台基础信息和数据的需求,信息涵盖导师与学生的基本信息、研究方向、成长经历等多方面内容,并保留导师与学生个性化定制端口,实现互选前的深入了解,从源头上解决盲目选择而导致的导师和学生缺乏兴趣的问题。endprint

第二,构造师生交流打卡系统。从国内高校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学生积极主动性不高是制约导师制真正“落地”的一大重要因素。互联网具有实时交互性和行为数字化的特点,构造师生交流打卡系统,以解决学生主动性不高和师生互动情况缺乏有效数据进行效果评估的问题。该系统将实现师生交流后学生填写交流情况,导师进行留言反馈,并可实现打分和积分制,建立微信导师系统积分榜,以积分换取奖励,用“90后”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提升学生与导师交流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建立“论坛式”师生互动生态圈。学习和研究国外导师制实施的过程,发现师生交流的氛围更为轻松,同时交流的主题、时间、地点非常灵活。相比之下,国内现有的导师制往往内容较为局限,形式和时间也固定和单一。为打造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师生交流生态模式,满足学生对于多元化知识的需求,拟建立一个开放自由的师生交流论坛“圈子”,将师生的交流真正与日常社交行为深度融合,营造开放的师生互动和讨论氛围。互动生态圈将实现导师、学生均可发布或转发文章、论点,并彼此进行评论和互动,形成“论坛圈子”良好的学术风气。

最后,建立实时反馈的通道。传统的师生交流往往在每学期会进行针对导师与学生的意见收集与反馈工作,由于涉及老师与学生人数巨大,常常会耗费较长时间,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渠道。导师与学生在日常使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的同时,可随时随地地反馈一些建议与意见。同时,基于大数据的概念,网络平台会收集大量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内容、频次等各类数据,到一定阶段,这些数据将成为导师制后续研究与进一步改进的最优数据来源。

(三)探索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与线下互动模式

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师生平台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导师育人的渠道与方式,而是应该将“线上”与“线下”充分融合,来促进导师育人作用的发挥。例如,将“导师论坛”的线下讲座与线上的互动融合,让学生们在“线下”与导师进行互动后,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线上”继续圍绕主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又例如,导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线上”发布科研项目相关主题,学生们自行组队进行申报,导师“线下”进行具体指导。

五、总结

导师制是高校实现“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但需要克服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真正实现师生的交流互动。笔者认为搭建网络平台核心问题是加强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的一个创新尝试,需要在实现的过程中逐步探索与完善。在构建好平台的同时,需要将传统理念与新兴技术有机结合,将更多的导师育人的功能融入到平台中,吸引更多的导师和学生参与其中,真正促进导师育人作用的发挥。

[责任编辑:盛暑寒]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交流平台互联网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