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视角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目标设计

2017-12-16赵蔚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指导性教学活动

赵蔚新

摘要: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內容,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成为教师确定学习任务、选择教学策略、安排和组织学习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过程、策略、方法和学习活动等方面具有指导性,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基础。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计;指导性;教学活动;建构知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090-03

一、教学目标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定义: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2.要素:教学活动、学习结果。也就是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结果需要教学活动来完成和实现。

3.梳理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课程目标是概括的、抽象的;它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最终状态;它是由国家课程专家制定的偏重于制度层面原、静态的学生发展要求,表述的语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总体性的特点。教学目标是生动、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制订的,希望学生从课堂中应该学到的东西,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二)教学目标的构成

按照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教学目标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简称“三维一体”。这三个维度分别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源于国外的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着眼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近年对“三维一体”又加以补充和细化,把它分成四个层次,即: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精神;五个方面: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维、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社会意识。

(三)教学目标的特点

教师要想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首先应该了解该知识内容在初中化学中的地位和特点。以“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主题为例,教师要明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身边的化学物质”承载着整个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不论是课标还是教材都借助于这些“身边的化学物质”,将初中化学所要蕴涵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潜移默化地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清楚这部分知识内容特别丰富,在用这些素材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

除此之外,教师在此基础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还应该符合以下特点:

1.体现三维目标,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现如今的化学课堂大多仍以教師的讲授为主,不论是“一支粉笔”还是“一个ppt"都跳不出老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的圈圈。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缺乏结构化和整合化,学生很难认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在学校学过的化学知识不被学生忘却,让它最终形成能服务一生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重要的途径。

以在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一位老师针对“水的组成”一节的教学为例,老师通过“电解水”实验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们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探究,并运用化学学科的认知方法,适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学生们也在愉悦的气氛中领略到学科的魅力。

具体过程如下:先做电解水实验,观察现象:气泡产生、产生气体速率慢、速率快;定性定量,基于证据得出来氢氧的比、基于证据得出是氢气和氧气;微观角度再分析该反应的本质。这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而是要通过水电解实验的过程分析使学生达到对水电解本质的认识,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2.注重培养学生基于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接受外界信息所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其记忆所保持率有差异。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大脑的思维作用,能提高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深刻记忆。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学习,涉及的内容较多、素材丰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本主题共设计安排了24个“活动与探究建议”,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用方法和有效途径。探究最常用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作答,学生分析总结相关知识点,找出其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

在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老师们都很注意培养学生基于实验为核心物科学探究。例如:“水的净化”一节中,为证明活性炭的吸附性,一位老师指导学生使用加入活性炭的注射器,抽出来有色有味的液体,然后注入玻璃器皿中,再和原溶液对比,发现溶液就由红色变为五色。一位老师用坩埚钳将燃着的小船放在装有冰水的水槽上面,观察燃烧的现象,来证明温度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3.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知识鲜活起来。化学学习情境指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存在于其中或应用于其中的环境。它既蕴涵了具体的知识内容和学习任务,同时又渗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2016年全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江西的杨海洪老师在“水的净化”一节教学中,就大胆地设计了一个化学学习情境。他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借助于“一次实地考察”把化学知识和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对接”,使知识鲜活了起来,学生看得清楚,学得明白,牢牢地记在心里。

把某一个化学知识用丰富的情境包裹起来,让学生学鲜活的知识,就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具体的思维和行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

(一)从课标中给教学目标定方向、找依据、查标准。这里所说的课标包含两部分,即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是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最终达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化学课程的发展方向。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找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既有学习内容的规定,也有学习程度的具体规定,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endprint

(二)从教材中找素材。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体现了国家教育战略和方针,是抽象而概括的。教材则不然,它应该是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教材中包含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将课程标准具体化,教师应仔细分析教材的内容构成,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其深广度。教材中有显性知识还有隐性知识,教师需要根据课标中内容标准提出的要求深入分析和挖掘,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能达到学习要求的各项活动内容。

下面以“酸”概念的教学为例,说明教师应该如何驾驭教材(人教版义务阶段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学生的化学学习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化的过程。化学科学有其自身特殊的认识过程。

关于“酸”的概念,教材中共出现三处,它们是: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同一内容在同一年段多次再现,它的用意显而易见,所以教师应该审慎对待这个概念的教学。

首先应通盘考虑同一内容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整体设计和规划教学目标,制订与该阶段学生学习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按照化学学科的认知特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具体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经验规律,并从微观视角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进行理论解释,进而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化学科学的特殊认识过程要求教师应根据化学科学认识各个阶段的特点来统筹制订化学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酸”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知道各种具体的酸及其性质。第二阶段:认识作为类概念的酸及其性质。第三阶段:对酸的概念的初步定量认识。第四阶段:从微粒观视角认识酸的微观本质。

最终制定“酸”出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道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②“知道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知道稀盐酸能与镁发生反应”,“知道稀硫酸能与锌发生反应”。③“认识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认识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等。④“知道可以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初步学习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知道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三、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用性。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方面。教师往往都通过三个维度来表述教学目标,并将学生通过学习预期达到的结果也表述得很清楚,似乎已达到教学目标设计的目的,其实不然,因为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只体现出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对于如何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的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指导,这也是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相脱离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目标中要体现其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更要明确其在一节课中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三维”教学目标各有特点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不但能理解知识、获得结果,而且能体验学习过程,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最终实现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其对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对教学行为的准确表述,即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要体现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四个基本要素。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的承担者即学生,表达应该是“谁”,发中“每个学生要”,“百分之多少学生要”等。

2.行为动词:通常的表达“能做什么”,必须注意明确、可操作、可测量,一般用外显性行为动词加以表述。它们是: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知道、記住、说出、列出、找到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懂得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

(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模仿操作、初步学习

独立操作、初步学会

(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经历、体验、感受

认同、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内化、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行为条件: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情境),通俗的表达就是“在什么条件下”,一般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行为标准:指学习行为的表现程度,通俗的表达就是“能做到什么程度”,它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能达到的最低表现标准。

[责任编辑:王辰]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导性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中职作文教学中如何写好作文批语
巧用评价艺术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应突出“四性”
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