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研究
——基于公元前340年—公元2014年的数据

2017-12-16王少泉曹冬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人口总数总人口波峰

王少泉 曹冬英

(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研究
——基于公元前340年—公元2014年的数据

王少泉1曹冬英2

(1.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基于前340年—2014年期间中国人口总数的重要节点数据,可以得出中国人口变迁曲线,这一曲线具有多种特征,如:波动速度大致恒定,波动幅度差异较大,波动具有长期性、发展性和现实性等。这一曲线的波动成因可归于四方面的影响: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政治举措,战争、灾荒和瘟疫等。从其特征和成因可得出其发展趋向:继续向下一个波峰波动,到某个顶点之后受政治举措的影响而缓慢地向下一个波谷波动。对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展开研究可以发现一些有助于中国人口及其他领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启示。

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政治举措;战争

一、导言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影响中国人口变迁。基于中国历史上人口变迁的研究对中国未来人口变迁趋向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中国历代人口变迁情况的研究较少,重要的著作主要是《中国人口通史》[1]和《中国人口发展史》[2],这两部著作的作者对中国历代人口的变迁情况展开了详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历代人口变迁曲线展开详细研究并据此预测中国的人口发展趋势。因此,基于前340年—2014年间的数据对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人口变迁概况

公元前340年—2014年间,中国人口总数出现过多次大幅度变化,为便于研究,仅在表1中列出重要的人口总数节点。

表1 中国人口总数(公元前340年—公元2014年)

数据来源:①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注:“人口数”是指今中国版图之内的人口数。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变迁过程中存在一些重要节点,这些节点的人口数明显多于或少于前后年份的人口数:前340年、前202年、30年、225年、439年、624年、907年、1142年、1381年、1661年、1866年和2014年。根据这些节点,可以把中国人口变迁曲线依次划分为以下11个阶段: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公元30年、30—225年、225—439年、439—624年、624—907年、907—1142年、1142—1381年、1381—1661年、1661—1866年、1866—2014年。

三、中国人口变迁曲线

表1列出了公元前340年—2014年期间重要人口节点的年份及人口总数,基于表1可以画出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图。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中国人口变迁曲线中两大时期(公元前340年—1504年、1504—2014年)的情况,以1504年为节点将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分为两大部分并用图加以展现的关键原因是:1504年,中国总人口为9451万,1562年猛增至1.663亿,这一数值远高于此前任何时期,而此后的绝大部分数值均大于此值。

图1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口变迁中前八个阶段(公元前340年—1381年)的情况,并展现了第九阶段(1381—1661年)前半段(1381—1504年)的情况。

图2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口变迁中最后两个阶段(第十阶段和第十一阶段),并展现了第九阶段(1381—1661年)后半段(1504—1661年)的情况。

图1 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图(公元前340年-公元1504年)

图2 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图(1504-2014年)

四、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特征

(一)波动速度大致恒定且波动幅度差异较大

1.波动速度大致恒定。除第一阶段和第十一阶段外,其他九个阶段属完整的波动。按照波动耗时长短可将这九个完整的波动阶段作如下排序:第六阶段(共283年)、第九阶段(共280年)、第八阶段(共239年)、第七阶段(共235年)、第二阶段(共231年)、第四阶段(共214年)、第十阶段(共205年)、第三阶段(共195年)、第五阶段(共185年),波动速度恒定在185—283年之间。

2.波动幅度的大小不等于增减人口数量的多少,而是由增加或减少的人口总数与前期人口总数的比值来判定。从增幅来看,最大的是第六阶段的488.48%,最小的是第八阶段的40.50%,增幅在0%—100%的有第四、五、八阶段,100%—200%间的有第三、九阶段,200%—300%间的有第二、七阶段,高于400%的有第六、十、十一阶段。从降幅来看,最大的是第五阶段的72.27%,最小的是第四阶段的5.72%,所有阶段的降幅均在100%以内。整体来看,波动幅度最小的是第四阶段,波动幅度最大的是第六阶段。

(二)波动具有发展性、长期性和现实性

1.波动具有发展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上限”在不断上升,即: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中值线”呈上升态势。这一情况可以从前文表1看出:按照总人口峰值的差异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公元前340年—624年,人口总数在1500万至6500万之间;624—907年,人口总数在1537万至9045万之间;907—1661年,人口总数在3850万至16630万之间;1661—2014年,人口总数在8489万至136782万之间。

2.波动具有长期性。中国的总人口数受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情况变化的影响,并因此一直存在人口总数的变化,人口总数变迁曲线也就一直存在变化:在某些安定、持续发展的阶段,人口总数会持续增加,人口总数变迁曲线也随之向上波动(上扬);国内出现战争、饥荒、瘟疫、政策变化等时,人口总数极有可能下降,人口总数变迁曲线也随之向下波动(下挫),波动随之出现。

3.波动具有现实性。中国人口总数变迁曲线中的下挫通常与现实中出现的战争、饥荒和瘟疫等直接相关。低赋税、鼓励生殖、安置流民、优待老人、禁止杀婴、安排军人复员、释放奴隶、减轻刑罚等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人口总数的增加;战争、饥荒和瘟疫这三者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则会导致人口大幅减少。

(三)绝大部分波峰出现于大一统时期,波谷到波峰耗时较长、波峰到波谷耗时较短

这一特征的成因主要是:第一,人口总数曲线中波峰的出现需要一些条件,如:政治统治稳定、战乱较少、饥荒和瘟疫等出现率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等,这些条件在大一统时期出现的概率较高,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波峰出现于大一统时期。第二,人口总数曲线摆向波峰耗时较长。在长期较为安定的情况下,人口总数会持续增加,一直向波峰波动,使人口总数曲线摆向波峰耗时较长(这一点是与“摆向波谷耗时较短”相对而言的)。第三,与人口增长的因素相比,人口减少影响因素(如战争、饥荒和瘟疫等)对人口总数的影响较为“迅捷”。

(四)波动情况与中国总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波动情况相似

通过查找和计算可以获知公元元年至201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3][4][5],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公元1年—2014年)

根据表2可以画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曲线图,即图3。

将图3与前文图1、图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图3中公元1年至1850年的曲线与图1、图2中同时期的曲线相似度极高。即:公元1年至1850年期间,中国人口变迁曲线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曲线非常相似。由这一情况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元年,中国人口变迁曲线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曲线非常相似。

(五)波动情况与中国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的波动情况相似

这一特征与上一特征密切相关:中国人口变迁曲线与GDP比重曲线这两者之间实际上还应加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曲线。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曲线(1000—2030年)[6][7][8]如图4所示。

图3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曲线图(公元元年—2014年)

图4 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曲线(1000—2030年,含预测曲线)

在图4中横轴表示年份,起点是1000年,终点是2040年,每一格是40年;纵轴表示比重,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50%,每一格是10%。将这一曲线与中国历代人口变迁曲线(图1与图2)、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曲线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9世纪之前,这3条曲线的相似度很高。

(六)波动情况与中国气候变化情况相似

某些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中国王朝的兴亡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9][10][11],温度距平变化是气候变化中的最明显表现,中国在公元元年至2000年期间的温度距平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中国温度距平变化曲线图(公元元年—2000年)[12]29

将图5的曲线与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图1与图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这两条曲线的相似度很高:中国人口变迁曲线中的绝大部分波峰与中国温度距平变化曲线图中的绝大部分波峰相吻合。其成因可简要归结为:中国温度距平变化曲线图中的波峰时期,中原王朝更容易生存并在这一基础上出现繁盛局面,中国总人口的波峰随之出现。必须注意的是:虽然这两条曲线的相似度很高,但并非完全吻合。这一点表明:气候变化并非中国总人口变化的唯一决定因素。

五、中国历代人口变迁曲线的成因

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四大方面:地理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影响,政治举措的影响,战争、灾荒和瘟疫的影响。

(一)地理条件的影响

1.区域人口饱和与中国总人口数量减少的相关性。相对于山地和丘陵而言,中国的平原相对较少,可耕地较为有限。“一些开发时间早、发达程度高的地区如西汉的关东、隋唐的关中、明清的江南较早出现了人口相对饱和的现象”[2]281,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容易引致饥荒的出现,随之出现的将是战争及人口的大量减少。如:公元18年,赤眉军在莒(今山东莒县,西汉及新朝时期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起事,进一步强化了新朝末年的起义浪潮,人口因战乱而大量减少,由此催生了公元30年的人口波谷。

2.可耕地的大量开发为中国总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如:唐代中期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出大量耕地,为养活大量人口创造了条件,中国的总人口受这一情况的影响而得以在11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的大部分年份中超过一亿,如:中国总人口在1086、1110、1190和1207年均超过一亿。

(二)农业生产的影响

耕地总数量的增减及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对中国历代人口变迁曲线有重要影响。

1.耕地总数量的增减与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相关性。与牧业相比,农业的发展能够为更多人口的生存提供条件,以黄河中游地区为例:先秦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牧业尚十分发达,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不大;秦汉时期,这一地区变为单一的农业区,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较大,这是西汉末年和东汉中期中国人口总数在6000万上下的重要成因;“五胡乱华”的一段时期内,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人口减少,其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随之减少,这是隋朝之前中国总人口始终未能超过6500万的重要原因;隋唐时期,黄河中游地区再次变为单一的农业区,为中国总人口的增加创造了有利条件,是755年中国总人口超过9000万的重要因素[2]283。这些情况的出现对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2.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与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相关性。如:战国和秦汉时期,牛耕得到普遍采用,铁制农具较快普及,有效地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西汉末期中国总人口接近6000万创造了条件;两宋时期,南方农业的开发及新品种水稻的引进、推广为这一时期中国总人口突破一亿创造了条件;明清时期,耕地总面积得到扩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作物(如玉米、土豆、番薯等)的引进,使原先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土地能够用于种植粮食,而且,新作物的引进及推广有效地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明末总人口突破1.5亿,清代后期总人口突破4亿创造了条件[2]285。

(三)政治举措的影响

政治举措的影响具体可以分为政策的影响和刑罚制度的影响两个方面。

1.政策的影响。中国历代统治者在人口较少的时期都会为了鼓励人口增殖而实施一些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六类[2]289-290:第一类,鼓励早婚,限制、惩处晚婚。如:西汉惠帝年间下令年龄在30岁以下、15岁以上的未婚女子按照5倍征收算赋[1]81。第二类,赋税的调整、优待及物质的补助。如:汉高祖时实施“十五税一”政策,汉文帝时期开始实行“三十税一”政策;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规定生一个孩子免徭役2年[1]81。第三类,安置流民。安置流民的政策在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最为常见,这一举措能够使流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为人口增殖创造条件。如:“在整个两汉时期,除了统治末期局面失控之外,一旦有流民问题出现,政府都曾采取措施解决和安置流民。”[13]21第四类,优待老人。这类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增加部分人口的寿命。如:唐政府频繁对全国老人给予各种物质上的赏赐[14]59。第五类,禁止杀婴。如:某些统治者(如宋高宗)所下发的禁令尽管未能根除这一现象,但在短期内有助于人口的增加。第六类,安排军人复员和释放奴隶。这两项举措都有助于人口增殖,主要出现于新兴王朝建立初期。

2.刑罚制度的影响。对中国人口有重要影响的刑罚主要是死刑、肉刑、监禁和徒刑。这些刑罚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民的生存、生育,从而对总人口的增减产生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新兴王朝建立之初,会减少死刑、肉刑、监禁和徒刑的数量或直接对这些刑罚进行修改(以减少对人民的伤害),如:汉文帝曾于公元前167年下诏废除肉刑。

(四)战争、灾荒和瘟疫的影响

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大幅度“下挫”通常是由战争、灾荒和瘟疫这三者共同导致的(如明末清初的情况),战争在其中扮演主导者角色,灾荒及瘟疫则发挥辅助作用。具体从战争方面来看,战争的直接表现主要是大量男子的死亡及大屠杀直接减少大量人口,新朝末年、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期、隋朝末年、唐代末年、两宋之交、元朝末年、明朝末年及清朝后期的人口大幅度减少都与战争直接相关。这一情况的出现会对中国人口总数产生持续影响,如:成年男子的大量死亡导致生育率的降低,老人及儿童因为缺少供养而死亡或寿命缩短;战争所造成的对粮食、森林、建筑物、水利设施等的破坏会导致大量人口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死亡或寿命缩短。

六、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发展趋向及启示

(一)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发展趋向

公元前340年—公元2014年共2353年,这2353年被划分为11个阶段,除第一和第十一阶段外,其他9个阶段都已经“波动”完成,这9个阶段是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1866年,共2067年,每个阶段平均为229.7年。第十一阶段(1866—2014年)已经“耗时”148年,距平均值还有82年,这意味着:按照9个阶段平均值进行推算,下一个人口“谷底”应该在2096年。按照9个阶段的最小值(439—624年,共185年)进行推算,下一个人口“谷底”应该在2051年。按照9个阶段的最大值(624—907年,共283年)进行推算,下一个人口“谷底”应该在2149年。可见:下一个人口“谷底”应该在2051—2149年之间,出现在2096年前后的可能性最大。

(二)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启示

1.人口变迁曲线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波动是一种“常态”。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受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政治举措、战争、灾荒和瘟疫等的影响。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力有一定差异,但绝不会有某一时期仅受一种因素影响。应该理性地看待人口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尤其是其中的“下挫”)。

2.固定国土之内的土地承载力有其上限,人口无限制增长,不可完全放弃人口调控政策。如果人口总数的增长导致土地难以承载,会引发一些问题,如:饥荒出现会引致战争和瘟疫,导致人口剧减,或者仅由饥荒导致人口减少。这一情况的存在是公元8世纪之前中国总人口始终未能超过9000万的重要原因。近代以来,中国总人口日益逼近(甚至超过)国土承载力,形成极大的人口压力,有鉴于此,须注意不可完全放弃人口调控政策。

3.中国人口变迁过程中,农业生产(包括农业技术和物种)的改进是人口走向波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根源是农业生产的改进能够为更多人口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但是,目前,我国依然面临着极大的人口压力,为了给我国民众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在继续实施人口控制政策之外,有必要继续重视农业发展,通过政策制定及实施实现农业技术、作物品种等的改进。

4.20世纪70年代之前,新兴王朝通常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促进人口增殖,新中国则在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这两类截然相反的举措表明某些政治举措对人口增长或减少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在制定对人口增减有影响的政策时,须注意现实需求,并根据现实中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现行政策。

5.中国人口变迁情况表明,战争、灾荒和瘟疫等会导致人口大幅度减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一直采用计划生育政策调控人口增速,但这不等于试图大幅度减少中国人口(这种情况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中国须进一步提升应对战争、灾荒和瘟疫等的能力,以防范中国人口在短期内大幅减少。

七、结语

中国人口变迁曲线具有多种特征,其原因可归为地理条件、农业生产、政治举措及战争、灾荒、瘟疫等的影响,从这一曲线的特征及成因中可以发现其发展趋向和启示。当前,中国总人口日益接近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其后将缓慢地走向下一个波谷,这一发展趋向与中国人口变迁曲线的发展规律相符,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与曲线中历史上的“下挫”不同的是,此次“下挫”由政策调控生成;第二,此次“下挫”后所到达的谷底依然会高于历史上的所有波峰。这两种情况的存在表明中国人口的变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且能够为中国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2]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3]倪方六.中国古代人口政策的变迁[N].北京晚报,2015-11-05(038).

[4]刘铮,周英峰.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降至20.1%[N].人民日报,2008-11-04(011).

[5]李木元.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降至19%[N].人民政协报,2011-07-12(A01).

[6]梁盼.历史上的中国GDP[J].新财经,2013(6).

[7]胡鞍钢.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J].学术界,2008(4).

[8][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M].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张启峰.古代气候变化与朝代兴衰[J].地理教育,2015(8).

[10]易山明.明朝灭亡与“小冰期”[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11]章典,詹志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J].科学通报,2004(23).

[12]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5.

[13]李伟,雍际春.两汉流民问题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2001(1).

[14]李莎.元朝的养老政策[J].齐鲁学刊,2008(3).

【责任编辑:韦琦辉】

2016-09-08

王少泉(1983—),男,傣族,云南玉溪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政治与比较行政、公管管理; 曹冬英(1982—),女,江苏淮安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政治与比较行政、公管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

C924.2

A

1672-3600(2017)01-0087-06

猜你喜欢

人口总数总人口波峰
作用于直立堤墙与桩柱的波峰高度分析计算
人口总数变化的比例进入潜伏或染病群体的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及稳定性
数据
2053年全球总人口将达100亿
2053年全球总人口将达100亿
儿童标准12导联T波峰末间期的分析
河北省历年总人口及人口自然变动
Dynamic Loads and Wake Prediction for Large Wind Turbines Based on Free Wake Method
全美亚洲人群最多的城市
河北省历年总人口及人口自然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