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跬步”是“半步”吗

2017-12-15董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跬步半江古代汉语

董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荀子《劝学》篇中的几个句子,它们从反面论述了积累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其中“跬步”二字,苏教版课文注释为“半步”,对此笔者以为不妥。

对于现代人而言,“跬”字无疑有些陌生,“步”字则似乎非常熟悉。那么在古代,它们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意思?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查阅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发现对于“跬”和“步”都给出了解释,其内容还真是有点儿出人意料。

【跬】半步,即迈一次腿的距离,相当于现在的一步。贾谊《新书·审微》:“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谬千里也。”(见914页)

【步】(第二个义项)举足两次为步。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再举足为步。《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见120页)

原来,古人将“举足两次”称为“步”,一“步”应该相当于今天的“两步”;古人又将“迈一次腿的距离”称为“跬”,一“跬”自然就是今天的“一步”,注释中所谓的“半步”是相对于古代的“步”而言,或者说是以古代的“步”为参照对象,表明“跬”是“步”的一半。可见,在古代,“跬”也好,“步”也罢,都不等同于今天的“半步”。文中“跬”“步”连用,是相对于“千里”而言,无非言其小,侧重点应该在于“跬”而非“步”,即便如此,“跬步”也至少相当于古代的“半步”,而非今天的“半步”。如此看来,《劝学》中的“跬步”应该解释为“(每)一步”或“(每)一小步”。

笔者的这种看法,也得到了《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支持。对于“跬步”,前者给出的解释是“半步;跨一脚”(缩印本2211页);后者则几乎重复了前面对“跬”的解释:“半步,迈一次腿的距离,相当于今天的一步。”(914页)尽管其中都提到了“半步”,也应该都是以古代的“步”为参照对象,因为从“跨一脚”和“迈一次腿的距离”来看,“跬步”分明就是“今天的一步”,如果解释作“半步”,岂不是缩水了一半?这种对词典解释断章取义的做法,就不怕误导今天的读者吗?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这样做太较真,无论将“跬步”解释为“半步”还是“一步”,无非强调学习要一点点积累起来,有何必要去分辨孰是孰非呢?

这种看法貌似不无道理,实则有违生活的逻辑。半者,二分之一也。一脚迈出半步,停留在空中(落地即成一步),只能单脚支撑,实在累人,还不如干脆迈出一步更省点力气。因此,“步”才是行走的基本单位,“半步”只存在于诸如军训正步的分解动作中,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这就好比我们没听说过“放半枪”“开半炮”一样。

当然,问题并不出在这“半”字上,生活原本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完整,残缺未必不美,“半”字也自有其用武之地。“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们越过时空相见”,“半梦半醒之间”,道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状态;“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千杯少”和“半句多”极尽夸张之能事,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古代诗歌更不乏带“半”字的佳句,如“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半畝方塘一鉴开”(朱熹《观书有感》)“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社日》)“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这些“半”字,呈现出的是生活的真实和内心的真实,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半步”“半枪”“半炮”们所不具备的东西。

综合上述两点,笔者以为,苏教版课文将“跬步”解释作“半步”,既不尊重原文,也有悖于生活,因而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每)一步”或“(每)一小步”。endprint

猜你喜欢

跬步半江古代汉语
积跬步以致千里 积小流以成江海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熊猫大婶的窗帘店
随笔,抒写深度文章的“跬步”
说泾渭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秋至
诗词中的自然知识:“半江红”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