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语文的朝圣路上

2017-12-15黄厚江吕新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平共生公开课

黄厚江+吕新平

一、从田野中出发

吕新平:黄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我们就先从您最近出版的一本叫做《红茅草》的长篇小说开始聊起吧。这部小说一直在网上热销,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核心期刊的推介。您作为一个杰出的教师,如何想起创作小说呢?

黄厚江:首先要更正: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而且非常普通。写这部小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是作為一个喜欢语文、喜欢文学的人,我曾经有一个作家梦,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理想。虽然我们成长的年代文化贫瘠,但是有很多人都有着文学的情结和作家的情结。这个文学梦,在读了中文以后就更强烈了。我后来做了老师,曾给自己定了三个小目标: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放心、领导信任的老师,所以心就慢慢地转移到课堂上,沉浸在语文里头了。尽管一直没有想过要成为什么教育家或名师,但心里的文学梦也就此搁在一边了。第二,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要教好写作,首先要懂写作。懂写作有很多内涵,其中一个内涵就是要有写作体验。我写这个小说,不是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身份,而是语文老师的身份,是为了对写作和文学有更直接的了解和感受。第三个原因,我觉得是由我的生活决定的,是生活的阅历和经验推动我来写。我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经历,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是挨过批判的,而且是作为一个小学生挨批判。有一次我跟于漪老师讲了这一段故事以后,于漪老师说:“你倒是全国挨批判的人中年龄最小的人呢。”后来我把这段故事讲给同学们或者同行听,他们都觉得这个故事蛮有传奇色彩。我的生活中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就是跟一个动物有关系。我小时候特调皮,经常挨打。有一次挨打以后,可能我觉得打得冤枉了,我就躲到屋后的一块玉米地里去。爸爸和妈妈怎么叫我,我都不理他们。躲在玉米地里,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动物也伏在那里。这小动物像什么呢,像羊却没有角,像狗也不是狗。后来没事的时候我都会到玉米地里去看看它,遇到过好几次。它看看我,我看看它,有种相依为伴的感觉。这一段经历就这么简单。一次出差,我跟同事聊起了这个故事,大家都说这可以写成小说,拍成电影了。这个故事就在脑子里丢不开了,白天想,睡觉也想。有一天凌晨又想到这个故事。我想,赶快把想到的写下来吧。结果悄悄起了床,打开了电脑。本来就是写一点零碎的片段,结果一落笔就收不住了。哗哗哗,写了几千字。接着一连几天都是如此。然后不断写,很快就把第一稿写完了。

吕新平:看样子,童年的农村生活应该对您的影响特别大。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您当时有没有想过考上大学后回农村做老师。

黄厚江:没有。1978年高考,我的志愿没有一个师范。因为第一志愿海运学院的身体复检和政审没有过关,所以开始的几批学校都被耽搁了,最后因为分数还比较高,被录取进师范学校。

吕新平:如果当时被海运学校录取了,或许我们国家多了一个杰出的船长了。(笑)

黄厚江:所以说我是命定的孩子王。1980年我中师毕业分配到一个离县城几十公里的乡村中学。那个长满荒草的校园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对于我来说,在学校教书做孩子王比我种地和在黄海滩头割草强多了。我的理想很卑微,我从来没想过改变环境,只想到的是如何适应它。你知道,在一般人的眼里,我的起点并不高。我的所谓大学其实就是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的分校。大学的师资大多都是中学教师。所以,为了端好这个被很多人瞧不起的饭碗,我就要花很多时间给自己“补差”。才工作的那些年,我几乎每一天都和学生一起在煤油灯下学习。什么刊大函大,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从不放过。我后来以中师的学历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的本科函授,用自学的方式给自己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我很感谢也很怀念那段时光。

吕新平:原来黄老师的特级之路是这样一步步艰难地走出来的!很多人也说,您的声名也是一节节让人耳熟能详的公开课堆出来的。我们就来聊聊您的课吧。一直以来,您都说自己是公开课的受益者。特别是1988年,江苏省首次举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赛。您说那给您带来了改变一生的机遇,能跟我说说那是怎么一回事吗?

黄厚江:我说我是公开课的受益者其实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得益于很多名师的公开课。我实在记不起我听了读了多少节公开课了。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等老师的课我都听过。不仅听课,我还读他们的教学实录、专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语文卷》我不止读过一遍。我说的第二层意思是我得益于自己的公开课。那年县里的教研室搞优质课评比,一层一级筛选,竞争十分激烈,我自己也没想到,我连续在学校、乡镇、片区比赛中一路夺得第一,最后参加县里的决赛,又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一年后又获得市第一,参加省里首届优质课比赛。据说因为普通话不够好只获得二等奖,但却使我大有收获。我从乡村中学调进城里的省重点中学,自己在职称评审上一路破格,不能说跟这些没有关系。这是显性的受益,隐性的受益更多。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一个教师的成长,只能从课堂开始。那次得奖以后,我语文教学的启蒙老师、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丁如愚先生就带着我在盐城市各个学校周游上课。有一次,他安排另外的一个年轻老师上课,让我去做讲座。那个时候我哪有多少积淀去讲座呢?但我稍有犹豫之后还是接受了任务。我梳理了自己的二十几节公开课,又对一批名家课进行了深入研究,归纳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四条原则。结果我的讲座,大家反响蛮好。丁先生说,讲得不错,可以把讲的内容写成文章。讲座回来我写了个提纲,寄给《江苏教育》。《江苏教育》当时是朱亮编辑,他打电话让我把文章写出来,于是我一下子就在《江苏教育》上连载了四篇。这四篇文章在我高级评审和特级评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公开课教学一方面促使我更加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课堂,同时也帮助我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吕新平:您后来执教的几百节公开课,课课堪称精品。老师、学生听后都受益良多,如醍醐灌顶。但是,开发课例,甘苦自知。在您执教的公开课中,哪些课让您记忆最深,能给我透露下吗?endprint

黄厚江:除了省里比赛的那节课外,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有几节课我的印象比较深。

一是《黔之驴》。一开始教这篇文章着眼于文本平面内容的理解,后来再教就着眼于对文本的立体化处理。教学活动的设计更加丰富,再构文本的意识更明显,引导学生学习的特征也更加鲜明。第二个是《背影》。在新课改之前,我在老家就教过《背影》,当时也是平面化地处理文本。最近几年我教《背影》,更多的是从课程的角度去考虑。我思考的立足点是如何体现文本的课程价值。如果说《黔之驴》的教学是通过立体化地处理文本,带领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而建构一个更丰富的文本,那么再教《背影》更多是从课程的角度思考阅读教学。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孔乙己》。两次《孔乙己》的教学时间跨度也很大,体现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发展。初教《孔乙己》时,我追求的是以知识引导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和交流。那节课课堂气氛非常好,大家都觉得课上活了。在当时也能说是轰动一时。新课程改革以后,我再教《孔乙己》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样一个经典的篇目,内容丰富,是不是所有内容全要我们教?这是受了钱梦龙老师的启发。一篇课文里哪些东西可以教,哪些东西是不需要教的,我觉得备课时要有充分的考虑。比如像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等,学生大多都能读懂,所以我就在教学开始用一个简单的交流活动把它们带过。其次是我有意识地追求通过抓一个好的切入点来推动整堂课的教学乃至整篇课文的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教学可以有许多切入的角度。可以从孔乙己这个人物入手,也可以从鲁镇酒店的环境入手,还可以从丁举人、酒店老板等‘看客入手。单是从孔乙己这个人物入手,就既可以从他的外貌描写入手,又可以从他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入手。孔乙己的手是小说中着力最多的地方。一篇两千多字的小说,就有近十处写孔乙己的手。同时,这也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而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某种意义上讲,在《孔乙己》中,我对共生教学的追求和教学方法的提炼已经有了很好的雏形。

第四个就是《阿房宫赋》。《阿房宫赋》的教学是我在新课改之初推出来的课例。影响比较大,现在很多人认为那节课是我的代表课、经典课。这节课突破了文言文教学常规的串讲法,形成了我对文言文教学“四文”统一思想的课程定位。文言文应该教什么?文言文应该怎么教?我认为应该追求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同时又思考怎样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来带领学生学习文言文。从课程改革层面来看,这是一节引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课。原来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听和记、背和读。在文本处理方面,以前老师都是匍匐在文本前面,文本是绝对真理。我这节课采用了文本变形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文本,比如说压缩、填空、改造等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很好地体现了我对阅读教学的定位和策略。阅读教学定位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有丰富的积累,最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怎么教呢?就是要以文本的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文活动为基本形式。总之这节课对我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每一节课的备课都体现了我的成长过程,说起来都很长。其实在我心里耿耿于怀、难忘的还有某一节课的某些细节。不久前,在广东上了一节作文课,其中有一个学生表达的观点让我觉得很难理解,我就选择很强势地去应对她的发言。还有一次在苏州星海中学,一个小女孩回答问题后,我的应对也非常不好,可能对她造成了伤害。或许孩子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我有着深深的歉疚,借此机会向她们表达我的反省和歉意。前面的难忘是因为对我语文教学的成长和思考有意义,后面的难忘则是愧疚,觉得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尽管只是一些细节。

吕新平:黄老师的课心思绵密,对学生的情也令人动容,让我们这些后辈敬仰不已。听过您课的老师,都说您课上得好。读过您论文的老师,也都说您论文写得好。您写了几百篇论文,出版了《语文的原点》《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还课堂语文本色》《预约课堂的精彩》《语文教学寻真》等一系列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在您的一系列作品中,哪一部作品對您的学术大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呢?

黄厚江:可以说,每一本书对我都同样重要。如果非要说哪一本更有意义,我觉得有这么几部。第一是《语文的原点》。这是一本系统介绍我教学主张的书。第二是《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和《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这两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我的共生教学,对青年教师来讲比较实用。第三就是《语文教学寻真》,这本书某种意义上对我语文教学的主张和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介绍和提炼。本色语文,是我的教学理论和主张,共生教学是我的教学方法。二者互相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当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最得意的还是《论语读人》和长篇小说《红茅草》。

吕新平:在很多老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写作论文尚且是一个很大的拦路虎,出书更是望尘莫及的事情。有的语文老师为写作论文耗尽精力,针对各种评选,要求淡化论文,甚至取消论文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对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黄厚江: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作为一名教师,写点论文是应该的,尤其是语文老师更应该写点论文。但不能把论文看成是一个老师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绝对标志,更不能为了评职称需要,功利地去写论文。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要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课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写一点论文,这是最健康的,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就像一对夫妻相爱生孩子,这是最恰当的。如果你不爱你的妻子,却生了孩子,这就不道德了;你不爱语文教学,语文课不好好上,边混日子边写论文,我认为是不对的。所以,论文应该是老师和学科课堂相爱的产品。现在社会上有些老师为了评职称写论文,为了评个特级写论文,我认为不可取。所以我一直提倡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和论文写作三者统一,论文写作应该聚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聚焦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聚焦考试考不好的问题。如果有人写了几百篇论文,课上不好,考试也考不好,这样的写作没有什么价值。

二、从本色走向共生

吕新平:如今,本色语文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广大语文人所认可。当时,为什么要提出“本色语文”这一想法呢?endprint

黄厚江:我提出本色语文教学不是要扛一个旗号,我认为语文教学本来是不需要扛什么旗帜的。提出本色语文首先是针对当时的背景。课程改革初期,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越来越不像语文,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所以我就想提醒大家,我们要回过头来看看语文的原点在哪里。本色语文思考三个基本问题:语文是什么,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我们应该如何教语文。这些都是语文的原点问题。本色语文就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倡本色语文,还与我个人有关。我自认为我是语文教师平民的一个代表,代表大多数语文老师的积累和素养。语文教师,才华横溢、涵养深厚当然好,但是这样的教师全国也没有几个。绝大多数老师就像我这样平凡、认真。所以我提倡本色语文是立足于绝大数老师的实际。第三则基于我的学生立场,也就是我是为绝大多数学生代言的。因为大多数语文老师像我这样,大多数学生也像我这样。那些脱离实际的过高的目标、过花的教学方法,是脱离绝大多数学生的。提倡本色语文,是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现在有的老师上的课是为少数几个学生服务的,绝大多数学生跟不上,其根本原因是对语文教学的本质认识不清。

吕新平:近几年,您又提出共生教学法。而且,语文共生教学也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并且在全国多个地区试验推广。跟传统上提到教学相长相比,黄老师的共生教学法的内涵似乎更加丰富,而且更具指导意义。

黄厚江:为什么会运用共生教学这个方法呢?这与我对课堂的理解密切相关。从矛盾的观点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主体与内容、内容与形式、文意与语言、阅读与写作,乃至素质与应试、创新与继承等等各种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好,课很可能变成了差课。比如师生关系对立,课肯定好不起来。我们把共生理论引入语文教学,用来解释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关系,协调语文教学中的种种矛盾,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的状态,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课堂有形式和内容,有的老师课上全是形式,内容很单薄,不是好课;有的老师只关注教学内容,不讲究教学形式,也不是好课;有的老师只是强调知识没有素养,有的老师只有素养没有实在的知识;有的老师只会考试,培养不出学生的能力,这不行;有的老师似乎只有养素,考试对付不了,也不行。所以我觉得解决这种种矛盾唯一的方法就是共生。我非常喜欢两句话:一切妙境皆共生,一切好课皆共生。

共生教学法有三个特征。一是共生共长。“生”即“生成”,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教师之“生”是基础,而学生之“生”是目的。“长”,即成长,即提高,即发展,即丰富,即实现。有教师之“长”和学生之“长”,教师之“长”是前提,而学生之“长”是根本。在“生”和“长”之间,“生”是手段,“长”是目的,“生”是“长”的基础,“长”是“生”的目的。“共生共长”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有资源共生,也有情境共生;既有言语共生,也有情感共生;既有思想共生,也有精神共生;既有閱读共生,也有写作共生。二是“活”,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有教师的“活”教,才有学生的“活”学。学生的“活”学,又生成了教师的“活”教。所以,“活”是指师生之间高度融合、互相“激活”的教学情景。“活”既指多样的形式,又指丰富的内容。只有活学,才能学活。所以,“活”是指内容和形式互相统一、互相作用的有效学习。“活”既指灵动的过程,又指呈现的效果。所以,“活”是行为和结果双向互动和促进的教学境界。三是诸元和谐。首先是师生之间的和谐。我们以为在语文教学之中,应该追求两个主体的和谐。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两个主体的和谐相融才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其次是生生之间的和谐。共生教学,则致力于发挥伙伴之间在学习中的积极影响,互相感染,互相激活,互相促进,共生共长。再次就是内容和形式,过程和方法的和谐。

共生教学的研究空间很大。苏州工业园区的徐飞老师专门研究专题读写共生。他开了很多课,也做了很多讲座,并申报了省级课题,成果很多。我深圳的一个徒弟向浩老师专门研究共生写作教学;无锡的徐杰老师主要研究共生阅读教学。这些团队的共生教学研究,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研究成果,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我期盼有更多的年轻老师加入我这个团队,大家一起来探讨共生教学的方法。

吕新平:那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这两种思想有没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黄厚江:如果说,本色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中种种偏颇的认识和异化行为,及对语文教学的课程理解、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的教学主张;那么,语文共生教学就是针对语文教学严重的结论化和过程缺失,在丰富的课堂实践和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共生理论总结提炼出的教学方法。前者是教学主张,后者是操作方法。换一个角度讲,本色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主张(说理论也可以),而共生教学则不一样,它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语文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很多。你可用这个方法,我可用那个方法。但是语文只有一个,不可以是这样或是那样。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达我对语文的理解,那就是“语文就是语文”,用两句话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把语文上成语文课”。但是用什么方法上语文课呢?各人都不一样。钱梦龙老师可用导读法,于漪老师可用情境教学法,我的方法就是共生教学。

三、给语文教师的建议

吕新平:就专业成长而言,很多年轻教师有追求,但是总是苦于时间不够,精力不够,学养不够,这几个“不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青年语文教师的发展。您对这些教师有哪些建议或者忠告?

黄厚江:其实这几个“不够”既是普遍的问题,但又都不是问题。第一,我强调要热爱语文,要真正的热爱。是真爱,不是假爱,是发自内心的爱,不是功利的需要。是热爱,不是淡淡的爱。真爱,就会有时间,就会有精力,就会有学养;真爱,就能抵制诱惑,真爱,就不着急,不浮躁,真爱,就能坐得住。我在相关文章中说过,一个老师一定从内心深处热爱语文他才会成为真正的好老师。成为好老师首先要付出。比如像我,几十年,除了读书就是写书,除了上课就是研究上课,除了读文章就是写文章,除了编写教材就是研究教材,除了做题目就是编题目。不是出于内在的需要是不可能的。当然,很多人做得比我更好。现在的生活诱惑太多,没有一份热爱和定力,心定不下去。心定不下去,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反过来说,你真热爱语文,语文一定会给你回报。当然,爱语文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爱课堂,课都不好好上,你还要做好教师这是不可能的。第二,需要有自身修炼的意识,这个我觉得很重要。我们这一辈人跟你们比,读书比你们少,但是生活的阅历比你们丰富。我们对教师这份职业很珍惜,这种珍惜会演化成一种自我修炼的需要。修炼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写作,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有思考、有想法。读书多,没有想法,做法和说法,不行。现在很多高中语文老师《论语》都没读进去,《老子》也没有好好读,唐宋散文就读了教材上那么几篇,《红楼梦》也没有读个几遍,甚至四大名著都没有读,怎么可能成为好教师?我和学生说,学语文是“死去活来”的事情。死功夫不到,就活不起来。学生学语文是这样,语文老师教语文也是这样。肚子里没书,不管理念多先进,不管什么“语文”主张,不管什么教学方法,都教不好语文。第三就是要立足于课堂断去尝试。提出一个想法,要想想能不能做到,是不是可行。如果不能做,写不写文章意义都不大。脱离课堂实际,没有课堂实践,一切都是空谈。

吕新平:无论在哪个方面,黄老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在《从教卅年抒怀》一诗里说:“卅载一心勤着力,今生痴爱在语文。”今天的访谈让我知道了:只有这份爱,才让您一直黾勉前行;也只有几十年一直行走在语文的朝圣路上,才能配得上您这样的成功。我们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黄老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平共生公开课
让蘑菇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数与式”复习专题
娶个保姆就能守住第三次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