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品质提升语文素养
2017-12-15李屹
李屹
【课堂缘起】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王尚文教授早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之开展真语文大讨论”中提出有关“语文品质”的概念。王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其生成的缘由,从而使学生学会借鉴,提升自身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同时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推敲语言表达的习惯。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提升语文品质,如若不然,就会使语文课变得不是语文课,至少不是地道的语文课。”
对此,深以为然。近期,有幸拜读先生于《中學语文教学》连载的《“语文品质”笔记》,一面称道于先生所摘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推敲艺术”,一面也在不断反思,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言深处,含英咀华,沉潜玩味,在感悟作品“语文品质”的同时又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品质”呢?愚以为,教师对作品语文品质的欣赏是起点,教学设计中多角度、多层次的文本挖掘和语言训练是突破点,而课堂中,培养学生感受文本语言魅力的敏锐度,养就学生推敲文本语言的阅读习惯更是提升学生自身语文品质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比比皆是,但应试教育的藩篱常常让语文教学变得功利,文本阅读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语文课堂中文本语言的挖掘也总是浮光掠影,语文教学中“重意”而“轻言”的现象屡见不鲜。譬如,听过不少老师讲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小说《窗》,教学重点都毫无例外地聚焦在人性善恶的讨论上,课堂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解读作品的道德价值,听罢,总觉多了政治味,缺了语文味。而其实,《窗》这篇仅1200余字的小说内涵十分丰富。诚如译者刘根龙所言:“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想必,这里值得回味的便是小说看似简洁而意蕴丰富的语言,所以,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文品质”,便有了下面这节课。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在文学殿堂中,有一种体裁,拥有的读者最多,能最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最大,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文学体裁吗?(生说:小说)
今天就让我们翻到教材的第四单元,走进“小说之林”,同学们迅速浏览112页后的单元导读提示,看一看,阅读小说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帮助呢?(生答,阅读小说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打开他笔下的小说——《窗》,看一看窗里窗外的世界是否给我们新的人生感悟。
二、根据要求复述情节
昨天同学们都预习过,现在再速读一下课文,请哪位同学复述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语言尽量简洁,情节也要完整。
生1:在一个病房里,有两个重病人。一个靠窗的病人因为每天有两个小时看窗外的时间,他就给不靠窗的病人描述他所看到的,其实是他想象出来的美丽画面。而不靠窗的病人,被窗外风景吸引,慢慢开始嫉妒这个近窗病人。所以有一天晚上,当靠窗病人生命垂危时,不靠窗的病人也没有救他。而当不靠窗的病人最终得到靠窗的床位,看到窗外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复述得很完整,只是我们的语言能不能再简洁精炼些。为了让我们表述清楚,我们称这两位病人一位是“近窗病人”,一位是“远窗病人”(板书)。另外,预习时,也提醒过大家注意课文中多处使用到的成语,那下面我们提高一点难度,接下来复述的同学,能不能加入一些恰当的成语呢。谁来试一试?
生2:曾经有两位病入膏肓的病人,近窗病人总是给远窗病人栩栩如生地描述窗外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美景,还有扣人心弦的球赛,远窗病人听得津津有味,可是他贪得无厌,很想取而代之,亲眼目睹。直至近窗病人奄奄一息时,远窗病人也见死不救。而当他如愿以偿时,才发现窗外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很棒。连续用了10个成语,不仅清楚地复述了情节,而且语言也变得精炼而不失表现力。
三、紧扣文本分析人物性格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说情节始终都离不开小说人物。高尔基也曾说:小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那在你眼中,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呢?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想评价的一个人物,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在你心目中的性格特征。再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你这样评价他的依据。
(给时间让学生在书本上做圈画,生思考)
生3:我想说一说近窗病人。我觉得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为他人着想的人。
师:你从课文哪些内容看出来的?
生3:我觉得他自己病得很重,还一直给远窗病人描述其实并不存在的美景,可见他为他人着想。
师:可以再具体些吗?他描述了窗外的哪些美景?
生3:有公园、湖水、还有漫游着的野鸭、天鹅,还有孩子、情侣,还有五彩斑斓的鲜花……
师:哦,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人们的活动。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画面,不妨选第4自然段中的一句或一段来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3:读“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我觉得这一段特别美,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师:读得很美。看看小说家选择了哪些花?(和学生一起说,玫瑰、牡丹还有金盏草。)前两种大家都很熟悉,知道金盏草吗?金盏草又称金盏菊,在西方,被称为是圣母玛利亚的生日之花,因为据说它是每月初一开放。而且金盏菊的花语是——救济、慷慨。
生惊叹:原来如此。
师:所以,近窗病人选择的这些花其实也寄托了他内心对美好、浪漫的向往,也暗示了对他人的关怀。那从近窗病人描述的美景中,还有其他同学有特别喜欢的句子吗?我觉得我们可以仔仔细细把第4自然段再好好读一读。
生4:读“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我觉得这幅画面特别具有活力,也特别让人向往。endprint
师:发现这两句中有哪些词用得特别生动吗?
生4:描写孩子时用了动词“扔”“摆弄”,感觉很符合孩子特征,而写情侣时,用了“年轻的”“一对对”来修饰,而且还是“手挽着手”,特别甜蜜、温馨和浪漫。
师:你的分析让我们觉得画面更美了。不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感受一下近窗病人眼中的窗外美景。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那这位远窗病人呢?你们是如何评价他的呢?
生5:我觉得远窗病人是个极度冷漠自私的人。他在近窗病人快要死的时候,都见死不救,太冷酷了。
师:课文里,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5: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师:人物的动作描写。注意到这个“却”了吗?他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
生5:“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过来”从这个“只要……就”的关联词中可见,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远窗病人却见死不救。
生6:我觉得这个远窗病人本质也不是很自私的,只是他的嫉妒心越发强烈导致的。因为在第6自然段,他还“为自己有这种想法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见他还是有良知的。
师:你注意到第6段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了,很好,能不能把人物心理活动的这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
师:这位同学在读,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人物心理的变化?怎么变化的?同学们不妨将几个问句找出来,再比较一下,看看几个问号背后,掩藏了远窗病人怎样丰富的内心?
生7:四個问句的疑问词不同,前三个是“为什么”后面变成“凭什么”,感觉里面包含了怒气和抱怨。
生8:第一个问句,问“有幸”观赏到?第二个问“不应得”,后来就问“不该”是我,感觉远窗病人开始是羡慕的心理,后来变成嫉妒,最后变成恨了。
师:羡慕、嫉妒、恨,这好像也是符合心理变化规律哦。看来,他的情绪在逐步发酵,想要拥有近窗位置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刚才就有同学提到,在此过程中,他很矛盾也很纠结。那我倒有点疑惑,既然人心在一步步沉沦,为何还要多此一笔,写他内心的挣扎呢?
生思考片刻。
生9:我觉得这样更真实。每个人都会有嫉妒心,况且近窗病人讲得越生动,他对外面世界就越好奇。作家这样写,比较符合人性。
师:是的,远窗病人的嫉妒心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曾在《围城》中对人类的这种心理做了一个精辟的比喻,他说“这正如一个不倒翁,按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生点头认同)
四、深入思考比较人物结局
原来一间小小的病房里,两位病人却有着大大的不同,其实也能深刻地反映着我们的生活。那大家现在再看看这两个人物最终的命运结局如何呢?
生10:近窗病人最后病死了,而远窗病人看到了窗外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作品中具体怎样描写的?
生11:第12自然段写到:“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连呼吸声也停止了。
师:同学们觉得他读得如何?
生:读得太快了,没有把病人临死前挣扎的感觉读出来。
师:相信细心的同学一定注意到这里三个省略号,你再试一试?
生11注意了语速和语气,在省略号处停顿。
师:大家觉得现在呢?
生:好多了。
师:那同学们思考过这里省略号的意味吗?
生12:我觉得省略号表示的是近窗病人临死前痛苦挣扎的时间很长。
生13:这里也可以看出远窗病人当时是有足够时间按下电铃的,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却选择纹丝不动、见死不救,更可以反衬出他的冷漠和自私。
师:再看一看远窗病人的结局——
生齐:“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为什么远窗病人看到的是“一堵墙”而不是其他?比如,什么也没有呢?
(生开始疑惑,随即思考起来。)
生14:我觉得“墙”是一种阻隔,因为远窗病人内心的丑陋,世界对他而言就永远是被阻绝的。
生15:我认为这是对他这种自私、卑鄙的人的一种报复。让他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对他而言,只能是一堵墙,也只会是一堵墙。
生16:对内心阴暗的人来说,这堵光秃秃的墙如同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而相对来说,近窗病人所描述的窗外美景也是他内心美好的折射。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窗外世界从客观来讲,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但透过这扇窗,不同的人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画面。心灵美好的近窗病人透过它,看到的是五彩斑斓、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而因嫉妒、私欲膨胀而在病友临死前选择见死不救的远窗病人透过窗,只能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所以,这扇窗不仅是现实的窗,而是——
生齐:是“心窗”。(板书)
师:只有心窗窗明几净,才能看到明媚的生活美景,才不至于被秃墙“堵”上。(板书)
总结:同学们,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思考却没有终点。对于一篇小说,我们能够读到的不仅是故事情节,留下印象的也不单单是人物形象,还有更多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课后还是希望大家在阅读小说时,更要关注细节,多揣摩语言,也期待大家能读到更多优秀小说,获得更多人生启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