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书册阅读教学的最大可能
2017-12-15温兴标
温兴标
在教学中,书册阅读教学课包括“书册导读课”、“书册交流课”、“书册研读课”等组成。书册导读课的目的在于激发阅读兴趣、感受书本的魅力、提示阅读方法、安排阅读计划,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书册交流课,则让学生通过阅读心得和成果的分享,深入了解这本书,相互丰富阅读体悟;书册研读课,是在学生阅读的已有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做进一步的发现和理解,读到原先未读到之处,解开原先未解开之惑。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的价值绝不是孤立的一篇,应是一本书、一套书,教师只有系列的书册课程,才能期许学生有所抵达。”言下之意,书册阅读课不是单一的导读课、交流课、研读课,而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课链。那么,具体的书册阅读教学课链该如何设计呢?下面就以笔者执教的《沙乡年鉴》的三节课堂(初读阶段的《从〈大雁归来〉到〈沙乡年鉴〉》导读课、读中阶段的《这就是沙郡》交流课、读后阶段的《脚下的这块土地》研读课)课链为例,谈谈我的简单想法。
一、单元,教学的生长点
在紧张快节奏的初中学习中,选择什么书进行多堂课的阅读教学是需要有一定的考量的。一方面要契合学生的学情,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于当下的语文教学。这本书既能让学生喜欢读、有方法读、读了有收获,还要自然生发促进于日常的语文教学。
那么为何最终确定了《沙乡年鉴》这本书呢?《沙乡年鉴》一书就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国作家利奥波德《大雁归来》的完整读本。同一单元的文章还有精读课文严春友的《敬畏自然》、略读课文吴岗《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略读课文位梦华《旅鼠之谜》、精读课文星新一《喂——出来》。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均是“人与自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其中,《沙乡年鉴》、梭罗《瓦尔登湖》、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合称为自然文学三部曲,诗性的散文语言、厚重的土地伦理观,自然就成为我们学习关注的对象。
当然,一切的教学起点就需要从《大雁归来》生发出来,第一节书册阅读课就定位为《从〈大雁归来〉到〈沙乡年鉴〉》导读课,这节导读课的目的在于激发阅读兴趣、感受书册诗性语言的魅力、安排阅读计划,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也是为后两节的研读交流课做铺垫。为此,笔者就语言特点设计了一段“诗性朗读教学”,以下是教学实录部分:
师:作者对大雁的描写与你对平时对动物的描写一样吗?
生:很不同,很抒情。
生:利奥波德把大雁当人来写,仿佛它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精灵。
师:小精灵,这个词语很有意思啊。老师,想听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读:“在沼泽地上空象征性地盘旋几圈后,它们张开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缓缓地扇动着黑色的翅膀,将白色的臀部朝向远处的山丘。这样的感觉很轻灵,很享受。”
生:特别是“象征性的盘旋几圈”,就像逗着玩一样。
生:“静静”“缓缓”这些叠词让这样的画面更美了。
师:那你可以用舒缓的语气,把轻松、调皮劲读出来吗?
生读:(读得轻巧抒情,全班同学鼓掌)
生:(突然地)老师,我们可以将这段散文的语言调成诗歌的样子,那就跟有意思了。
师:你来试试看,可以吗?
生:(生调整为诗歌文体)
在沼泽地上空
象征性地盘旋几圈后
它们张开翅膀
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缓缓地扇动着黑色的翅膀
将白色的臀部
朝向远处的山丘
(全班同学跟读)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单篇文本文本语言特点,结合朗读的形式,初步感受《沙乡年鉴》这本书诗性语言特质,也是为两节研读和交流课做铺垫。如第二节《这就是沙郡》交流课中就有很多诗性语言的朗读拓展,选例一如下:
生:最终,它的踪迹消失在一堆浮木中,不再出现。此时,我听到了浮木堆里水珠滴答的叮咚声里,我猜它一定也听到了。(1月 冰雪消融)
生:(生调整为诗歌文体)
最终
它的踪迹
消失在一堆浮木中
不再出现
此时
我听到了
浮木堆里
水珠滴答的叮咚声里
我猜它
一定也听到了
教材文本可以作为导读课的原点,将这本书先聚焦到原点进行深度解读,由一篇文带动这本书。当然,首先要把握住的是书册的特质和阅读方法,然后以教材的单篇文本进行迁移,这有助于推动阅读走向深度化。
二、方法,教学的聚焦点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道:“阅读,最关键的在于你高效的寻找到了属于这本书阅读钥匙。”言下之意,这把钥匙就是阅读方法。
在书册阅读中,阅读方法和书册特质是要紧密结合的,读什么书,要用什么法。当然,学生心里是没有这样的意识的,此时我们的引导显得尤为的重要。《沙乡年鉴》这本书以诗性的语言展现了一年中沙郡十二月的自然变化,作者将万物称之为自己的孩童,亲切赞美之情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寻找特殊的称呼和诗性语言成为阅读方法中不可忽略的关键点。
在读前阶段的《从〈大雁归来〉到〈沙乡年鉴〉》导读课中,我就引导学生关注独特的称呼。利奥波德对大雁也好,对沙乡年鉴的一事一物也罢,都用以第一人称,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向学生传递的。示例二如下:
1.一觸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2.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3.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endprint
同样,在读中阶段的《这就是沙郡》交流课中,笔者在执教时就引导学生关注特殊的称呼,特殊的称呼是有情感的触动在这里的。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阅读完成的片段。示例三:结合本书第一部内容沙乡年鉴,快速完成表格。
填上绰号的同时,也是较为深入感受作者对大自然一事一物的偏爱之情。这一方法,既是快速阅读,也是跳读下的精读,学生不知不觉中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沙乡年鉴》这本书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由一篇文章走向一本书,始终不能忽略书册的特质,我们可以把书册特质当做三节课教学的“骨骼”,阅读方法则就是“骨骼”中流淌着“血液”,虽不可见,但却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样,读前、读中、读后所需要的阅读方法也不是从始至终的,能直击书册特质的阅读方法绝对是最有价值的。如果能将一本书的阅读方法推向一类书的的阅读,学生获得的收获就更大了。
三、活动,教学的散发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给学生最大的阅读空间,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起来。”我是这么理解“阅读成长”的途径的,就是让个体、群体参与书册“真”的阅读活动,让思维激发碰撞产生更大的研读的兴趣,把书读透。那么,教师结合书册特质设计有层级有梯度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下是《这就是沙郡》交流课中学生基于阅读活动小组分享的哲理读诗会。
活动一:《沙乡年鉴》中有很多哲理性的句子。你不用去理解,读着读着,就越来越有味道。你有发现这样的句子吗?请将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分享。
生: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
生:只有那些跪在泥土里寻找春天的人,他们才会注意到葶苈,而且知道它们存在的数量多么惊人。
生: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希望自己变为一只麝鼠,将这里发生的一切悉数收入眼底。
生:神秘的东西应该让它继续神秘下去。
生:若要让生活免于恐惧,则意味着贫瘠。
在《脚下的这块土地》研读课中,我跟进了课堂活动二,基于书册特质,引导学生思维发散与思维碰撞。
活动二:一载十二月,利奥波德在沙鄉生活了整整十四年,你觉得他栖居于此的目的是什么?《沙乡年鉴》中有告知你这样的秘密吗?请将关键词写在圆心上,并在空白处简单说说你的看法。
以十二个月年轮的圆,让学生深入体会利奥波德对大自然偏爱之深。此外,学生课堂的分享能触发学生由《沙乡年鉴》一书走向利奥波德一人。以下简附课堂学生发言片段:
生:我填的关键词是土地。土地是我们每个人的全部,作者在沙郡的十四年里,他始终在做着修复这块沙地的工作。世间万物都可能会欺骗我们,而唯独土地不会,土地上的这些生灵们不会。当我们把大橡树用引以为傲的人类工具“锯子”将它们拦腰锯断,那些飞屑是什么?是它们的眼泪,还是我们的无知,又还是我们将会为此留下的泪。
生:偏爱。其实作者对沙郡就是因为简简单单的喜欢,就像七年级我们学过的法布尔《昆虫记》和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一样。他觉得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喜欢研究这些,所以一做就是14年,这是很执着的爱,仅仅如此而已。
生:我写的是尊重。作者的一句话到现在给我的冲击力还很大。“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其实,我不知道这句话深层的含义,读着,只觉得很美很美。人与土地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几百年前树在你还不在,几百年后树仍然可能在,而人又将在哪里呢?
生:赎罪。我觉得作者来人迹罕至被沙漠化的土地沙郡就是在做着为人类赎罪的工作。我在课后查资料得知,他每年都要种上千棵树,这可不是来这个地方享受和养老,他是在为人类的罪行做最后的补救。其实,最后它的死亡也很有意思,就是为邻居家山林扑火中而去世,这可能也是赎罪的一种方式吧。
序列化的层级活动是基于书册阅读需要而设计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先退身于阅读之外,以任务活动逐步推进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然后,教师再参与活动中来,成为阅读的分享者之一。在这本书面前,教师与学生并非是教与学得关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普通的阅读者。
四、评价,教学的延续点
真正的阅读,不该是下课铃声响起时,这本书也就悄然离开。其实,我们依然可以继续推进阅读。我们可以推荐相关评论及其他作品帮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细读和审视,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我们还可通过读书札记、读后感、班刊读书专栏、班级读书沙龙等各类作业或活动保证学生有质量的阅读。
三堂《沙乡年鉴》书册阅读课后,我也尝试了从社会活动中继续追踪学生的阅读。如鼓励全班同学以积极《沙乡年鉴》为书册蓝本,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第二届温州市中小学生一书一画比赛”。其中,四位同学的在初赛中脱颖而出,坚持到最后的决赛。同时,从每月一期的班刊墨裳》出发,页脚刊登每位同学一人一句评《沙乡年鉴》,在“聚焦经典”专栏将优秀的阅读札记刊登出来。此外,《沙乡年鉴》读后感也见报于温州都市报新苗专栏,这对学生的阅读热情是一个极大的激发和促进。
对于学生而言,活动能促进阅读,试题也是反促阅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在月考和期中考试中分别命制了两道题,用命题来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
试题一: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为众多野生生物取了“绰号”,请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作品内容,解说绰号由来。(6分)
A.联合观念的履行者:大雁
B.丛林里的唱诗班:鹌鹑
C.红灯笼:覆盆子
我选( ),解说:
设计意图:本题是对名著“真”阅读的考查。温州市初中升学考试中,《沙乡年鉴》即是新增三本书目之一。从着眼于《沙乡年鉴》名著语言特质,这些“绰号”言语其实指向的是作者的情感,同时,也是对阅读方法的观照。只有那些真实阅读过整本书的同学,才能正确完成答题。其实,这道题目的命制与第二节书册指导课相通,尝试打通了教学与考试的桥梁。
试题二:新版《沙乡年鉴》出版时,向社会各界阅读爱好者征集书本封面,最终一副图(如上图)脱颖而出,请你结合书本内容,简单说说被遴选的理由(6分)
设计意图:此题对学生阅读层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一张封面图撬动整本书,甚至可以说教材中“人与自然”一个单元。一棵年迈树脸,头发上面栖息着一只孵蛋的鸟儿。学生不仅需要通览全文,还需要较为深刻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才能答好此题。这契合了第三节书册指导课的教学,深层次地关注名著的核心,阅读是思维碰撞,而非知识的转述。
书册阅读教学链的背后更注重阅读后的反馈,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推向更辽远。阅读的社会活动是一种鼓励,试题的考查是一种检验,如若能将这本书自发地带向更多同类书的阅读,那对于学生、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书册阅读教学链仅是靠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学生的阅读推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个体要有对书册的前深度阅读和同步指导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与指导下展开阅读之旅。
参考文献:
[1]吴欣韵.书册阅读现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阙银杏.温州市语文教学新常规[J].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