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探究

2017-12-15朱文庆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布置作业教材

朱文庆

速度、收益、安全是作业有效性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作业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

如何保证每一份或者是每一个周期的作业能够容三个要求于一体,且能体现“有效性”?笔者认为,与其费尽心思埋怨学生方面种种达不到自己期望的因素,不如积极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可能,在源头上保证作业的设置的“有效性”。这才是保证作业有效的上上之策。

具体来说,做好三点。

一、深备学生,让作业层次化

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在一节生动有趣的课结束之后,巩固、复习、挖深是作业的要求。但是学生的个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基础差异、学习情绪、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课堂掌握程度均不一样,要在布置作业之前对作业情况做一个“预设”十分重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作业前,认真分析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题目的切入点,保证“大众胃口”都能保证。笔者在布置作业时一般会将作业分成两块:“课堂后的糕点+糕点上的樱桃”。让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吃的进,受得了”,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比如笔者在讲归有光《项脊轩志》时,遇到文中写景的文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屋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在课堂分析完之后,笔者布置了一个作业:能力允许的同学仿照这段文字写一段自己家里或者住宿生活的文字,能力还达不到要求的同学翻译这段文字。

为什么笔者会布置这样的作业?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震川先生的景是发自内心而又流之于外的景,投在眼里,人景一体。所有同学自然明白老师的用意:这道题既考查了他们的文言文基本功,也考察了他们对散文写法的基本认识,并且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一份作业可以满足不同的胃口和要求。以鼓励学生吃“糕点上的樱桃”的方式让好成绩的同学吃到“新鲜的”粮食;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慢慢接近自己的“奢望”。

结果让我喜出望外。有两位同学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我的小轩(乃宿舍也)最宜月夜观赏——漆黑一片,微光偶观。看明月升起,冷风习过,一霎间,窗帘摇曳,月光微露,忽隐忽现!舍外青山数座,等到月升中天,山中树影斑驳,树声呜咽,尤为静绝。直至夜阑人睡,盖被就寝,月光从帘缝中洒下,则愈发安静。余坐起展望,众人皆入梦乡。俄而呢喃细语,俄而安静宁和。月河星天,窗外小虫旖旎而眠。”

“素舍”四季皆宜,夏天没有电扇,只有自然鼓风;冬日冷风阵阵,倒也凉快。蚊子的演习,真让我们怀疑,难道是空袭?女高音高亢,女中音顿挫,女低音沉郁。夜深人静之际,便是它们亮嗓之时,当然我们的聆听也是需要付费的。“素舍”最素于茅厕,也是最值得夸耀的,也许还是最豪华的。功能齐全,四人同时在内作业也嫌空旷。刷牙、洗足、蹲坑、漂衣,顿时人仰马翻,场面极为壮观。

宿舍的居住条件并不理想,但小作者能用一种安之若素的心态通过自己诙谐的语言把宿舍中舍友们的日常生活细节表现出来,别有一番味道。这一份作业之后,我也明白:一个真正把学生发展放在作业设计最重要地步的老师,他的那些小树苗一定能够呼吸更加新鲜的空气,成长的更加茁壮。

二、透备教材,让作业明确化

众所周知,教材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它的作用不只应该是为了课堂教学而服务,作业与教材之间也存在若干的联系。依据教材调整作业的中心和侧重点是作业布置的一大关键。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在每一节课上明确教学任务,尚未完成的,或者补充的内容就是作业反应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掌握教材要扎扎实实做到三点,即“懂”“透”“化”。

“懂”就是认真弄清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知识范围,明确各单元的目的要求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掌握重点,分清主次,做出作业布置内容的前后联系性,重点延续性。“透”就是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教材,并能运用自如,对作业的难度把握,阐发性知识的适度要求拿捏准确。“化”就是把教师的思想意图和作业的有效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的程度。

比如學习古诗文《游褒禅山记》,能够自觉地将教学目标分层,课堂之上做到“游山玩水”,梳理字词,课后就要让学生渗透“参悟”,巧妙联系学习。当我让学生练笔写关于“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作文时,学生能够抓住《游褒禅山记》当中的“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在作业当中让学生领会课文和生活的关系,能够围绕“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这一句话,每个礼拜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能力稍不及的同学写一篇记叙文,这样人人得到锻炼,并且收获不一。

有一位同学的文字让我印象深刻:

“住在医院很久,由最初的烦躁慢慢臻于安静,缘于天空那群定时掠过我窗前的白鸽,它们“呼噜”一阵地四散开去,而后又回旋着密集而返,一道白色的影子在天空画上了一弯浓郁的微笑。看着它们,我的心也跟着飞了起来,出院与否已不重要,我的生命是活着的,心里的那扇暗门已经被打开,每天都有一缕阳光,不偏不倚地照射在我的心房。”

一篇文章引起了他与鸽子与生命之间的共鸣,这是叩问生命的强大音符,我想在他人生今后的每一个失败或者成功的瞬间,他都会感恩生命当中遇到过的这一群天使。

三、师生探讨,让作业新鲜化endprint

作业“新鲜化,并不意味着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追求“新鲜”而“新鲜”,而是在课堂的教学外加入一种思维的延展,人性的体悟,生命的共鸣。

斯宾诺莎说:“一个人的眼前应当时常出现某一种人性的典范。”作业的布置不只是一个教师“想当然的”的突发奇想或是万般苦恼的冥思苦想,作业的主体执行者是学生,为什么学生没有参与制定作业、审核作业、反思作业的权利?不知不觉,我们从课堂教学的“独裁者”延伸到了课外学习的“独裁者”。邓绍志老师和夏海荣老师在《优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提到“教学效果评价”,其中十分清楚地点明学生基于评价的意义。课后作业涉猎到阅读的延伸,课堂的迁移,生活学习的感悟。意义非同一般,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原本死板的作业布置变的鲜活起来了。

在教授《逼来的春天》一文时,课堂之上,课堂上讲到了这样一句话的理解:“刚刚从开裂的冰洞里露出的湖水,漆黑又明亮,使你想起一双因为爱你而无限深邃又默默的眼睛。”你能感受“湖水漆黑又明亮”的形象吗?又如何理解“默默”这个词?一句话,教者洋洋自得地描绘着冬天尚未完全离开,湖水寒气依旧,深黑色的水面下面,无法阻止春的暖意到来的脚步,湖水仿佛是明亮的眼睛,仿佛是笑意盈盈的春姑娘在阳光下朝我们微笑眨眼。这一幅画面。紧接着,教者继续分析:“默默”一词是拟人化的表述,它既体现了春天在冬天的逼迫下,安静地蓄势,爆发出强大的反抗力量;同样也是春对她的守望者含情而视的回应。可是课堂之上施教者即使是有意识让学生加入到这个场景的探讨、描述和想象中来,依然发现很多双迷茫、略带无奈的眼神。

孔子有云:“举一隅以三隅反”。与其这样细致地进行文本分析,不如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思索,自己去观察那已经被学业逼到生活角落里面的“生命音符”。并且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去记录下不曾关注过的瞬间,或者是与自然、生命交融的过程与感悟。这样的经历和感受难道之于这些曼妙的青春少年不是更加意义非凡?

我的一番建议,引来集体的欢呼和“讴歌”。条件好的同学来到小区的河边,懒得出门的同学就在水池边驻足观察,任何一种形式已不重要,看到倒影在深色水中的眼眸,我想在那一刻他们已经收获了很多课本上无法涉猎、获取的精神感动了。

翻开一位同学的文字记录:

“以前总是匆匆路过这一小湾水,无论它的身上是冰雪覆盖还是空无一物,无论它是灵动透人还是水草萦绕,我总是和它擦身,像陌路的人,丝毫未曾想过去驻足观赏。今天我蹲在它的身前,像一对老友一样,四目相对。小小的出水口汩汩地冒着一阵阵的暖流,让不远处深黑的水面交融了一层温暖,在寒冷的冬季添上了一丝温情,是水赋予的自然的灵动,在万木僵死的時刻,唯有它默默地蓄积,不时地涌动着对春的渴望。”

多么细腻、生活化的语言!我想即使是一个文辞拙劣的同学也能写出自己对灵动自然忽视的懊恼,对发现的新鲜、充满生命激情的一洼水地的欣喜。这是生命的偶遇,这更是回眸偶遇心上人的激动!

尤其是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作业的布置是我们作为教师不得不做好的任务,胡混过关,题海战术,都不能展示你对教学、教材的理解把握,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一堂好课之后,能够自觉反思课堂教学的漏洞,形成对自己“知识漏角”的补缺,继而在作业上实施补救,让学生也能够收获更多的“甜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上好一堂优秀的课,又有一份确定了重点,又能让学生心生无穷的新鲜感和收获成就感的作业陪伴学生。这样的教师也显得特别的优秀和睿智。

参考文献:

[1]张金保.选点切入 涵泳品味[J].中学语文教学.2006.

[2]周伟忠.有效课堂研究[I].知识出版社.2009.

[3]王意如.学习共同体与好课概念的颠覆[J].《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布置作业教材
教材精读
快来写作业
特别号都有了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