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高校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

2017-12-15张海峰毛建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

张海峰, 毛建瑞, 刘 一

(东北大学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沈阳 110819)

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高校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

张海峰, 毛建瑞, 刘 一

(东北大学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沈阳 110819)

教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直接关系到本科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本文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首先概述了国内外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趋势,阐明了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的思路;系统阐述了高校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在管理体制机制、实验教学体系、信息化建设、示范中心建设、实验室开放、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举措,最后,介绍了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初步成效,普适性强,可为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供借鉴。

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实验室; 管理体制; 综合改革

0 引 言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科技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及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高校教学实验室是学生获得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学校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为载体,加大对教学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投入,不断探索优化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模式,全面推进教学实验室各项工作规范开展,教学实验室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总结经验,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深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更好地支撑教学质量提升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有效平台,成为实验室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国内外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综述

从发达国家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经验分析,国家、社会、高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2]。强调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并举,教育经费投入充足,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公共实验平台开放共享,及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实验室管理规范、高效,保证实验室为良好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发挥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更加重视搭建大平台,将教学、科研平台融合,重视投入的效益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室“三支队伍”的建设,更加重视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形成合力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的建设,激发正能量,共同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3]。在我国,高校实验室起步较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创新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逐渐意识到高校实验室对基础科研研究以及专业科研人员培养的重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目标也逐步为教育界所认同,高校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评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等政策的引导及推动下,积极建设本校的示范中心、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实验室等,进行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探索,对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来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未能真正建立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

国内的诸多文献资料显示,很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及高校教育管理者都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很多高校都有相关的实验教学研究课题,其中多数以课程或实验教学进行研究,或就某个项目或教学设备进行研究。就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来讲,基于某一门课程研究的较多,以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及综合改革的研究很少,且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理论和见解[4]。实验室是大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阵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与实验教学相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流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因此,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剖析创新型人才与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关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探索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的思路及举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的思路

2.1 深刻认识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学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载体,其雄厚的技术设备和实验教学资源,在实现知识拓宽、保证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启迪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探索创新精神。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大力开发实验课程不仅是验证理论和探索新技术的方法,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5]。因此,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是提高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对教学实验室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实施综合改革,同时考虑实验室建设规范化、中心化、效益化及人性化,建设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验室。

2.2 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思路

聚焦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紧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着力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并将实验教学理念与学校发展相结合。

以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有利于设备资源共享的思路为指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探索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健全的管理程序为保障,建立合理、完善、高效的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项目建设为依托,聚焦发展短板,着力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教学实验室信息化水平,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不断扩大实验室开放共享,构建结构优良、精干高效、支撑有力的专业化实验技术队伍,推进可持续发展,以高水平实验教学质量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

3 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机制

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充分发挥高校教学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必须健全和改革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高校要打破原有封闭型管理体制,改变在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分散建设、封闭管理、效益低下的不利局面。在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内,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设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结构完善、管理运行高效的学校、学院二级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

3.1 完善领导体系

(1) 成立校级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导机构。高校应全面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组织领导,成立校级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导机构,主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实验教学、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确定教学实验室建设总体工作方向和思路,构建整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决策发展战略、建设规划、核心政策等重大事项,同时对职能部门及学院工作进行指导。

(2) 明确职能部门职责。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归口管理部门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主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①从人才培养和学科整体发展的需求出发,对各实验室进行重新认定并合理布局,进一步理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台完善的教学实验室规章制度,使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做到工作有目标,办事有规章,操作有规程,安全有制度,确保实验室工作高效有序运行;③全面开展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升教学实验室信息化水平,推进教学实验室开放共享,逐步深化内涵建设;④积极支持配合其他部门开展相关范围的工作,保证实验室有序运转。教务部门负责做好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人事部门负责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深化实验技术队伍岗位聘用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打破原有部门间自成体系、互不干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现实验教学、实验技术队伍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的有机统一。

(3) 强化学院的主体作用。学院是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心。建立学院“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体系,学院行政负责人负责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全面工作,并指定一名院级领导分管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调动、发挥学院其他领导班子在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确保学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实验教学具体需求,完善教学实验室资源整合工作,推进教学实验室中心化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成立实验教学中心。中心由学院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实验中心主任应由主管教学实验室的院级领导或相关领域的教授担任,并作为相对独立的基层学术组织实质性运行,具有一定人、财、物主体管理能力。

3.2 着力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高水平教学实验室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符合高校教学实验室自身发展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出台涵盖教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开放共享、项目管理等系列性教学实验室规章制度,使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矩可守;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现有管理体系,将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制度协调理顺,相辅相成地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各学院须按照国家、省相关教学实验室建设评估标准,结合学校制度框架,规范健全各项教学实验室建设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3.3 完善运行模式

高校应抓住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教学实验室功能开发和资源整合,打造三级实验教学平台,提升资源共享,提高实验资源的使用效益,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切实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依据,整合优化校内公共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实验设备不断优化、资源共享不断扩大,依托学院主要管理、学校重点建设的校、院协同两级管理的校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依据,建立院级大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学院为载体,整合专业基础相近和交叉的实验室资源,在更新改造、保障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建成一批平台设置合理、共享开放程度高、有示范作用的大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以专业方向课程为依据,在保障专业基本实验教学的前提下,以学院或系(所)为载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院级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4 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举措

4.1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的同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教学内容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实验教学和内容分开,实验项目条块分割、不成体系,不利于实验教学的推进,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相适应。高校应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的教学体系[6-7],强化实验教学,统筹安排实验教学、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有力支撑。

(1) 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高校在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整体构思实验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打破传统以单纯知识为中心的体系结构,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工程性和研究型创新性实验;密切联系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以学科为依托,充分利用科研成果,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推动实验教学与科研深入融合,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8],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2) 实施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开放式教学,鼓励教材多样化,积极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仿真、模拟等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在传统技术基础上,重视引入现代前沿技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验效果。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环节,以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实验教学方法为主[9-10],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此外,积极探索将课外活动适时、适度纳入到实验教学体系中,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2 提升教学实验室信息化水平

随着高校实验教学与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实验室信息缺乏通畅共享,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了改变传统实验室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高校应主动适应“互联网+”的新机遇,整合实验资源,逐步加强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在实验室运行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1) 建设教学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依托学校校园网,充分考虑教学实验室管理需求和实际情况,以“开放式、信息化”为理念,建设涵盖信息统计、资源展示、项目管理、开放共享、考核评估、设备管理等功能,以互联网+实验教学、互联网+教学实验室管理模式为突出特色的教学实验室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全面深度融合。实验室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使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同时通过平台构建,改变实验室管理模式,全面推动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实现实验资源效益最大化。

(2) 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将现代化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实验教学手段中去,通过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推进信息化在实验教学理念、方式、内容、过程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营造规范、互动、真实的实验环境[11];加快对实验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大力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使实验教学过程方便、有趣、易懂,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

4.3 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提高认识,凝聚共识,要紧跟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进行整体布局、统筹考虑,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打造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和体系,构建高效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推进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示范中心在教学工作中的示范效应,提高先进性和辐射性[12],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 创新示范中心建设模式。建设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模式;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规范,建设规范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在规范基础上,鼓励实验中心自主设计符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个性”,增强改革与创新的活力。建设依托理论知识同时又与科学技术前沿紧密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保持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机制,推行全天候开放,支持学生早期参与科研训练,推进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发挥示范作用,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示范中心网站建设,建立统一的实验教学中心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实验教学现代化,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2) 保证示范中心实体地位。保持持续稳定地经费投入,确保涉及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示范中心主任的权利、责任、义务。强化示范中心主任在人、财、物方面的指挥调配权,充分调动中心主任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使中心主任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示范中心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育人的新模式,形成校企合作的多元长效合作机制,增强示范中心的辐射力和示范力。

(3) 推进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协同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延伸,可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随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开展,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应用和推广以成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13-14]。依托示范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对于现实条件无法满足开展的实验,设置虚拟实验项目,补充传统实验,把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促进示范中心与虚拟仿真中心的融合。同时,积极探索校企、校所、校校合作开发网络化、虚拟化教学资源,“虚实结合”,扩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在教学工作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根据教学效果改进和完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效应。

4.4 不断扩大实验室开放共享

实验室全面开放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发挥实验资源效益、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室只用于大纲范围内的实验课程教学。教学实验室资源闲置、实验室之间壁垒现象严重,实验室共享不充分,资源利用率低,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业余时间科研探索的需求,教学与科研融合效果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科研兴趣[15]。

(1) 转变思想观念。高校应树立“效益、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及开放共享原则,制定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开放条件、开放体制及规定实验人员职责等,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形成合理有效的实验室开放体系,保证实验室开放的有效性,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入融合,实现实验室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放。

(2) 强化开放运行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着力打破学院、实验室、研究所之间的壁垒,在保证完成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教学实验室面向学生、面向全校开放,提高实验室开放服务水平。建立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推进仪器设备共享,同时,实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等软件资源、实验指导教师等人力资源的开放。确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共享形式,将开放实验与科学知识竞赛、学生设计性、开放性实验项目相结合,探索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验室开放共享及开放实验教学新模式,从点到面,从弱到强,逐渐扩大开放共享的覆盖面。

(3) 推进教学与科研深入融合。鼓励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为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开展创新实验提供资源。鼓励理论课教师进入实验室,为学生讲授实验课程,促进理论和实验的相互融合,鼓励、引导教师投身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励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指导,对在实验室开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努力营造开放教学与实验氛围,形成学生积极设计开放性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开放指导的良好局面,推进教学、科研、创新实验室深入融合。

4.5 建设一支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

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技术队伍是推进教学实验室综合改革的根本,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存在的实验技术队伍从属、辅助的理念还未得到改观,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极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制约着教学实验室的发展。高校必须提高重视程度,积极探索研究,推进岗位聘用制度改革,逐步转变用人机制,从职务晋升、聘期考核、分配制度及培养培训等方面入手,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科水平提升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

(1) 推进岗位聘用制度改革。根据全校实验室所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科研工作情况,按需、分层分类设置实验岗位,合理确定队伍规模。科学制定岗位任职条件,设置实验系列关键岗,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创新用人机制,可短期聘用在读博士、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实验教学、科研工作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职与兼职有机结合,促进实验室人员资源的优化配置[16-17]。建立实验技术人员岗位晋升机制,独立设立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聘标准,打通实验技术系列人员职称晋升通道,设立正高职称,畅通职业发展路径,吸引、稳定实验技术骨干。

(2) 建立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为要素的分类分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聘期目标管理,以实验技术人在职责范围内的本职工作、突出业绩与贡献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并随着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奖评优及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引入激励机制,制定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系,深化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实行年终奖励直接与实验技术人员日常表现、教学工作量、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情况挂钩的做法,全面推动建立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收入分配办法,充分调动和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完善培养培训机制。高校根据不同专业实验室和学科特点,以及实验技术队伍的年龄及学历层次,积极探索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的实验队伍培训机制,定期安排学习,不断更新理念,将业务理论、学位进修及出国研修等培养培训结合起来,加快实验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不断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鼓励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不断积累,促进对实验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改进实验设计,不断提升新仪器的操作及维护技能,提高实际工作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8]。

4.6 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加强学校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安全责任和管理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切实增强师生员工安全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为实验室安全提供保障。

加大监督力度,做到安全检查工作常态化。建立规范的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实验室负责人日查、学院检查、学校定期抽查等立体化、全方位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常规项目与专项项目检查相结合,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实现和预案“五落实”。

加强安全教育,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坚持安全教育常态化、安全教育全程化、教育内容多样化,实行安全准入制度,将“要我安全”转变为“我懂安全、我要安全、我保安全”,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具备安全技能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安全书籍、安全手册、操作规程、隐患举报等多种形式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把实验室安全落到实处。

5 教学实验室建设成效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学校为规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制定了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及系列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推进了教学实验室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学校探索与实践了“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强化条件建设为保障,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开放共享为导向”的建设模式。①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中心实体化得到加强,大大提高了人员、设备和经费的使用效率;重新核准了教学实验室建制,其设置调整基本到位,夯实了教学实验室建设基础。②教学实验室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以项目为依托,加大对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实验室硬件水平整体得到提升,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示范中心、虚拟仿真中心5个,示范中心辐射力显著增强;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推进教学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子平台试点建设,初步构建了校院两级综合管理平台,极大提高了管理效能,为实验教学手段更新及实验室开放运行奠定了基础;将实验室开放运行作为教学实验室综合效益评估的重要考核标准,学生可自由选择时间,自主完成实验;积极探索鼓励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了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实验教学得到加强。

6 结 语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改革,我校教学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和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内涵建设持续推进,实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诚然,综合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实验室建设仍需在理念、建设方式等方面持续探索和推进。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和根本宗旨,积极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落实各项任务措施,推进教学实验室良性、长久、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与可靠保证。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

[2] 方文敏,姜锡权,孟 艳,等.中日美三所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比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330-333.

[3] 王 杰,任 佳.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33-237.

[4] 蒋西明.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室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 赵 岩.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室建设探索[J].德州学院学报,2013,29(6):1-5.

[6] 夏有为.建设教学实验室的国家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3):335-338.

[7] 夏临华.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浅谈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889-892.

[8] 秦钢年,黄大明,卢福宁,等,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01-104,

[9] 武 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7):206-209.

[10] 叶秉良,戴文战,杨蔚琪.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31-134.

[11] 李 佳,朱振峰,任军利.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2):58-60.

[12] 严 薇,王振中,张 波,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0):151-154.

[13] 李 平,毛昌杰,徐 进.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高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5-8.

[14] 孙建林,贠 冰,姜 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相互融合协同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208-210.

[15] 张永山,汪大洋,赵桂峰,等..高校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与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4(9):68-69.

[16] 蔡康荣.揭新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20-422.

[17] 熊梦辉,刘 宏.关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4):484.

[18] 蔡康荣.揭新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20-422.

TeachingLaboratoryComprehensiveReforminCollegesunderPerspectiveofInnovativeTalentsTraining

ZHANGHaifeng,MAOJianrui,LIUYi

(Asset and Laboratory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Generally speaking, the teaching laborat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b-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ence its comprehensive reform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the level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First,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laboratory and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and the ideas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laboratory.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ome reform measures are elaborat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measures cov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demonstration center, the opening of laboratories, the building of laboratory-technique team and laboratory security management. Fin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eaching laboratory. These experiences are with strong applicability, can offer les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eaching laboratories of other colleges.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teach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system; comprehensive reform

G 482.0

A

1006-7167(2017)11-0246-06

2017-01-15

张海峰(1969-),男,辽宁西丰人,硕士,副研究员,处长,研究方向:仪器设备及实验室管理研究。

Tel.:024-83683399;E-mail:zhf@mail.neu.edu.cn

猜你喜欢

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