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探索

2017-12-15吴迎年曹荣敏陈雯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11期
关键词:脑电波竞赛科技

吴迎年, 曹荣敏, 陈雯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自动化学院,北京 100192)

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探索

吴迎年, 曹荣敏, 陈雯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自动化学院,北京 100192)

在卓越工程师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研究和探索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设计,包括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学校社会联合教学设计,师资培养设计。依托与合作企业、学会和社会团体的合作,进行了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指导完成的基于脑电波控制的助老助残服务产品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了北京市“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和北京市“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银奖。

卓越工程师;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设计; 联合教学

0 引 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的重大决策,纵观世界,凡是能够长期保持强劲竞争力的国家,无一不是创业创新活动普及活跃、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推进大众创业创新,正是这些国家提升综合实力、保持国际竞争力的一条重要经验。

人是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水平。要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锻炼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1]。

大学生和研究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2]。通过教学改革,探索建立促进大学生和研究生全面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创新实践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重大教育改革,我校自动化专业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与国际交流能力”等4个能力的新一代卓越工程师[3-4]。

随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开展,我们发现,学生不仅锻炼了“4个能力”,学生们更愿意开展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尤其是以往参加过和正在参加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同学,有了一部分的项目和产品开发的积累,急需后续支持开展产品的推广与深入研发工作。基于以上背景和需求,我们开展了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从创新走向创业,如何进一步加强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通过依托与合作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的合作,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和研究生创新创业相关项目和科研训练计划,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进一步开展创业的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进一步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模式。

1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设计

1.1 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校社会联合教学设计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开展以创新带动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内依托北京市卓越联盟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校外依托北京市大学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研华科技、泛华科技、博创科技等合作企业、北京市残联、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专业委员会等社会资源,探索推进高校、社会、企业协同育人,开展实质性、高水平的校企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充分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根据已有的创新创业基础,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创新创业要水到渠成。充分依托学生在“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等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以“实培计划”“高水平交叉培养计划”中的创新创业相关项目作为载体,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学生研发创新水平高且社会急需的产品,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残疾人“金点子工程”竞赛、物联网竞赛、机器人竞赛,在产品研发和参赛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1.2 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进课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充分依托学科竞赛、“实培”计划、高水平交叉培养计划、“大创”项目、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开展面向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科与专业相融合,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中,本科与研究生联合组队,发挥各自的特色与优势[5-7]。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课程如表1所示。

自动化专业科技创新与科研训练项目实战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组织学生个人或团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工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

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实战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专业学科竞赛为背景,促进学生在竞争与团队合作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精选了专业综合类型学科竞赛,涉及专业理论技术范围广,综合性强,通过竞争形式的学习交流,提高学生对自动化专业理论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与意识创新创业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1.3 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培养设计

建立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为主体,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中充分发挥引导与资源协调作用的培养机制。教师掌握的校内外资源比学生有更多优势,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门培训与研讨会,增强教师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门培训与研讨会,增强教师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与研讨会、物联网创新创业应用培训班等研讨与培训会议,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人才培养水平[8-10]。

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案例

基于以上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开展了探索实践。

课题组成员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指导的自动化专业卓越班学生和导航指导与控制专业的研究生设计的科技作品(脑电波轮椅、Kinect机器人)得到了北京市科委的关注,并委托北京电视台“北京创意坊”栏目组对科技作品进行了采访。

“脑电波轮椅”和“Kinect机器人”在北京市科委组织的公众参与创新行动计划(第一季)中被评为优秀项目,并参加了全国科技活动暨北京科技周。

脑电波轮椅紧密结合社会急需,专为意识清晰的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而设计。在老年人辅助设备及康复设备市场中有较广的需求。该项目也获得北京市科委、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等机构的关注,帮助项目宣传以及投资商谈。该产品参加了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残疾人、老年人用品用具、康复医疗和护理设备博览会。

目前“脑电波轮椅”已经得到了“北京市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毕业设计(创业类)支持计划”支持,在该计划的支持下进一步将创新与创业培养结合起来,校企联合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进一步将作品向实际应用的方向开展设计与研发。

在相关创新创业项目支持下,2015年脑电波轮椅作品参加了首都高校“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北京市一等奖。在完善作品基础上,成立了创业团队,2016年参加了首都高校“创青春”创新创业竞赛,获北京市银奖。

在总结创新创业培养过程的基础上,课题组继续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培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对相关作品进行拓展,衍生出更多的基于脑电波控制的产品,如脑电波控制的飞行器、脑电波控制的智能餐桌等,形成助老助残系列产品。基于脑电波控制的助老助残服务系统系列产品将于2016年9月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会。

3 结 语

在卓越工程师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进课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充分依托北京市卓越联盟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北京市大学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研华科技、泛华科技、博创科技等合作企业、北京市残联、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专业委员会等高校和社会资源,充分依托学科竞赛“实培计划”“高水平交叉培养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深化项目”“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等,开展面向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科与专业相融合,探索推进高校、社会、企业协同育人,开展实质性、高水平的校企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探索和开展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设计,包括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校社会联合教学设计,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培养设计。

创新创业应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根据已有的创新创业基础,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而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创新创业要水到渠成,创新创业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从创新到创业有一个过程,有时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来积累,一般是指导的2~3届同学的项目团队多年来不断完善的作品,从想法,社会需求到作品设计论证,再到产品研发、调试,参加竞赛,听取评委专家建议,进一步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完善和修改,使得其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在可靠性和功能方面更加完善[11-15]。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5):51-54.

[2] 刘延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N].中国教育报,2015-10-26(001).

[3] 苏 中,曹荣敏,吴迎年. 创建真实工程实践环境培养创新实践卓越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4-8.

[4] Yingnian Wu, Zhong Su. Build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 [C]//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EME 2014). DEStech Publication,Inc.,Macao, May 20-21, 2014.

[5] 吴迎年,曹荣敏.以项目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式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研究, 强化特色追求卓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课程改革与建设论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6] 夏欧东,郑 玮,余 杨. “CDPS”医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探索,2016(4):70-72.

[7] 马永斌,柏 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150.

[8] 梅伟惠,孟 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6(8):9-15.

[9] 袁渭锟,王满四.作品导向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高教探索,2016(7):125-128.

[10] 薛 浩,薛志谦.创新创业教育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6(6):45-47.

[11] 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6-63.

[12] 王占仁,刘海滨,李中原.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国6个城市25个众创空间的实地走访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2016(2):85-91.

[13] 郭 涛.“五要素带动一循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2):167-169,174.

[14] 覃 睿,吕嘉炜,樊茗玥.面向国家创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57-63.

[15] 葛宝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续)[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3,57.

ExplorationonStudents’InnovativePracticefortheCultivationofStudents’Abilityin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

WUYingnian,CAORongmin,CHENWenbai

(School of Automation,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In order to cultivate excellent engineers and postgraduates, the paper designs the teaching mod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luding the design of curricula system oriented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he design of school social joint teaching, the design of teachers’ training for cultivating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 Relying on the cooperation with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societies and social groups, we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guided the completion of the service of assisting.Anassisting disabled product based on brain wave was designed, the product obtains the first prize of the "Challenge Cup" competition in the Beij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and silver award in you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TP 271

A

1006-7167(2017)11-0179-03

2016-10-27

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北京市卓越计划试点改革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工程项目、教学改革项目和课程建设项目,北京市教师教学促进项目(5111623305,2014KG22,2015KGZD06, 2016JGYB15,2014JG08,2015JGZD02,PXM2016_014224_000048)

吴迎年(1976-),男,河北晋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联网控制与导航,高性能仿真。

Tel.:010-82426924;E-mail:wuyingnian@126.com

猜你喜欢

脑电波竞赛科技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脑电波情绪分类算法的研究
基于脑电波传感器的智能轮椅控制系统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