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2017-12-14周世清胡仁青
周世清+胡仁青
【摘要】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采用批评隐喻分析法,选取中美权威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为語料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了概念隐喻异同之认知理据,彰显了批评隐喻分析理论在政治文本解读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政治语篇 概念隐喻 批评隐喻分析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开山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标志着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转向。该理论认为,概念隐喻是从“源域”概念到“目的域”概念的跨域映射过程。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与外界之间互动产生的感知、经验构建人类认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始源域,抽象的概念通过较为直接的、基于身体经验的隐喻性映射来识解。
概念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模式。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即是说,我们的社会经验以及概念化通过隐喻来组织。作为社会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也必然通过隐喻来组织和构建。政治世界复杂且充满价值观,人们对政治的理解基于个人的概念系统。为了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在政治语篇的构建中必须对受众的思想—概念系统进行重组,通过不同的隐喻表征来操控人们的意识形态,从而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
国外学者(Lakoff 1996/2002;Musolff 2004;Goatly 2007)已对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对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表征存在的异同进行研究。近年来,国内已有学者从认知隐喻学角度对英汉政治语篇进行了对比研究。曹晓华(2009)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总结出汉英政治语篇中使用的五种隐喻概念,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认知的共性,也说明了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隐喻概念使用的差异性。柳超建,邱晓娟(2011)和张静(2013)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时任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词,总结出英汉政治演说中普遍存在的隐喻概念,发现其异同点并粗略阐释了两种语言出现异同隐喻概念的原因。杨云侠(2014)和甘露(2015)分别以中美政府工作报告和中美政治演讲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中美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异同,但并未对其存在的认知理据进行具体的阐释。国内学者对英汉政治隐喻的研究主要呈现两个特点:(1)以中美对比研究为主,分析了中美各自典型的隐喻类型并找出其异同。(2)语料主要有政治演讲/讲话,国情咨文/政府工作报告和就职演说等。这些研究虽然对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存在的异同进行了归纳对比,但并未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认知理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本文从共时角度,对《人民日报》和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就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2016年7月10日至11月10日)进行筛选,自建语料库,对英汉概念隐喻表征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对比,挖掘其背后的认知理据和哲学渊源。
一、英汉政治语篇中的典型隐喻
经检索筛选,本语料库共包括网络新闻语篇24篇,其中《人民日报》12篇约2.4万字,CNN12篇约1.7万字。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将语言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联系起来,为社会学科提供了实证研究的方法。Charteris–Black在2004年提出批评隐喻分析法(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旨在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隐喻。本文采用批评隐喻分析隐喻识别、隐喻说明、隐喻阐释的三步法,对语料库文本进行分析,阐释不同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选择异同,分析隐喻表达的细微差别及产出根源。笔者在此只对典型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英汉语篇中共有的概念隐喻有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汉语中独有的隐喻为疾病隐喻,圆圈隐喻,宗教隐喻为英语中所独有。在概念隐喻表征方面也存在差异,如下图所示:
二、典型隐喻异同分析
1.战争隐喻。隐喻作为人类的认知模式,通过语言组织我们的思维,具有强大的语言生成力。国际上政治势力间的冲突和军事较量时有发生,具有普遍性。社会经验及概念化通过隐喻来组织。人们将总统竞选活动看成一场“战争”,竞选人看成“对手”,将“竞选过程”看成“战斗过程”,将“竞选结果”看成“战果”。
(1)Donald Trump threatened to jail Hillary Clinton. (October 10,2016)
(2)两位候选人个性突出,辩论交锋不断,一开始就短兵相接…… (2016-9-28)
2.建筑隐喻。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基于对具体事物的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立体化、具象化,即抽象概念可以通过更为具体且结构更清晰的概念来进行隐喻性界定。人们把国家发展的过程类比为修建一栋建筑物的过程。
(3)Certainly Im not proud of it, but this is locker room talk. (October 10, 2016)
(4)……比如支撑美国民主信心的社会信任正在恶化。(2016-10-25)
3.家庭隐喻。家庭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家的感知源于我们直接的身体经验。莱考夫在《道德政治》中指出,在美国的政治社会中,家庭的概念隐喻是社会概念系统中的核心。“国家是家庭”(THE NATION IS A FAMILY)是最基本的隐喻表达。国家犹如一个大家庭,每位公民都是家庭成员,政府则是大家长。
(5)a quarter century are now engulfed in a family … (October 11, 2016)
(6)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为拉白人选票……加剧了排外情绪。(2016-10-27)
4.疾病隐喻。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重视人文、注重现实。在汉文化中,人们将熟知的疾病症状概念化为美国社会体制所存在的弊端。如“畸形”、“病根”形象地折射出美国在经济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诟病”、“毒药”等揭示出美国民众对此次大选及竞选人的极度不满。endprint
(7)这是一种畸形现象,……,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2016-10-20)
(8)……,美国经济的病根就是“金融化”。(2016-7-14)
(9)分析称,美国选战中黑金泛滥,……,在民众中备受诟病。(2016-7-26)
(10)两位总统候选人都不太招人喜欢—“就像是两剂毒药,看你要选哪一剂。” (2016-10-8)
5.圆圈隐喻。在汉文化中,“圆”象征着幸运美好,具有团圆美满和谐的意象,因此在政治语篇中,圆圈(形)隐喻概念化为事物发展的圆满顺利。
(11)美国总统选举陷入抹黑怪圈 (2016-9-9)
(12)……,改变游戏规则从而让自己分得更大的蛋糕。(2016-10-20)
6. 宗教隐喻。美国历来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宗教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领导人常将政府作出的承诺概念化为上帝的承诺,将主观判定影射为大众的共识,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认知,获得民众的支持认可,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因此在政治语篇中常出现宗教隐喻。
(13)There was plenty of red meat—from his lock-her-up promises to the stagecraft of his attack on Bill Clinton. (October 10, 2016)
(14)Trump called Clinton“the devil”, told her if he were elected hed appoint a special prosecutor and “ youd be in jail, ”and … (October 10, 2016)
三、概念隐喻异同的认知理据
認知隐喻学指出,隐喻植根于“身体体验”,指人类自身的身体功能及身体与外界互动所产生的知识、经验。概念隐喻以人的认知体验为基础,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认知体验。基于人类相似的生理特征和身体经验,英汉语中势必会产生相似的概念隐喻,如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等,但其在不同文化中的概念表征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战争隐喻”的概念表征在英汉语中截然不同。概念隐喻具有移情劝谏性功能,政治家们经常通过情感的转移方式来激发民众情感,进而影响和支配大众的意识形态,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因而隐喻思维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文体中。
人类的认知体验会受到自身历史、环境、价值观、社会制度等的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不同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英汉政治隐喻的差异主要源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差异。概念结构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美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将《圣经》视为其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因此在政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宗教隐喻概念表征。中国的传统思维习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认知世界,把人与自然看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天圆地方”,“圆”被赋予团结和谐完美的意象,因此,在汉语中会出现独有的圆圈(形)隐喻概念表征。
四、结语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2016年7月10日至11月10日)为语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由于人类具有相似的生理特征和认知体验,故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相似的概念隐喻。而人类的认知体验又受到环境、文化、社会制度等的影响,概念隐喻在不同语言中又存在差异性。对英汉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增强读者的文化意识,更好地理解政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立场,同时对政治语篇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7(6):42-48.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1-72.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1-128.
[4]张静.英汉政治隐喻的对比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 (1):74-79.
[5]刘法公.隐喻英汉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76.
【基金项目】2016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基于平行语料的英汉政治语篇中认知隐喻学研究”(项目编号:16JK2102);2016年度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中青年项目“批评隐喻分析视阈中汉语政治语篇研究”(项目编号:16K-5)。
作者简介:
周世清(1983-),女,山西忻州人,硕士,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胡仁青(1985-),女,山西朔州人,硕士,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认知语言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