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与护理
2017-12-14游小英
游小英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000)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与护理
游小英
(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 分析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用于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并提供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72例进行治疗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患儿选择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进行单纯的静脉注射万古霉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好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 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中,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具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并且治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治疗意义积极,可以推广。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地塞米松;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效果
化脓性脑膜炎又被称之为细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多种化脓菌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高热、颅内压增高、脑脊液脓性等,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随着抗生素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也在逐渐提升,比如万古霉素、地塞米松等。为了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结合地塞米松用于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5年2月~10月收治的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72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患儿诊断标准:患儿均符合临床关于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主要有高热、呕吐、严重烦躁或嗜睡、阵发性双目凝视,对患儿进行神经系统查体结果为阳性。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患儿患有其他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的疾病。研究组患儿中男20例,女16例,患儿年龄2个月~6岁;对照组患儿中男21例,女15例,患儿的年龄3个月~7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临床数据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研究意义。
1.2 治疗方法 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生理盐水100 mL注射万古霉素50 mg治疗,静脉注射;研究组患儿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结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方法如下:万古霉素50 mg+0.5 mL配制成药剂,腰部穿刺成功后缓慢注射药物,注射完毕后拔出刺针,让患儿平卧[2]。
护理:采用鞘内注射一定严格遵守临床注射标准,在药物注射之前先注射镇静剂,稳定患儿情绪。保持注射室环境卫生,不要有刺激患儿情绪的器具。医师对患儿皮肤进行消毒后注射利多卡因麻醉,注意在注射前4 h不要让患儿进食,避免药物刺激产生呕吐的症状。在鞘内注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固定患儿的体位,避免出现刺针断裂、软组织损伤等情况出现,并且实时观察患儿的状态和生命体征,避免出现任何意外情况。鞘内注射后要让患儿平卧6 h,避免让患儿活动,出现脑脊液外渗的危险情况,若患儿在观察期出现了任何异常情况要立即通知医师处理,避免出现脑疝的风险[3]。评估患儿的胃肠状态,6 h后可以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少食多餐,避免造成恶心、呕吐等不良情况。对穿刺部位要加强清洁护理,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重复穿刺的部位易出现感染的症状,因此需要对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24 h以上,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1.3 治疗效果评价 对患儿进行临床综合检查后进行效果判定[4],显著: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没有不良反应出现;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好转,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无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无好转迹象,或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治疗后恢复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1.1%,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治疗中出现1例并发症,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12例并发症,研究组治疗的安全性更高(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治疗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由化脓菌所引起,具有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非常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现。由于化脓性脑膜炎由细菌感染导致,因此临床治疗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需要注意的是,治疗选择的抗生素毒性一定要小,并且容易穿透血脑屏障,针对性的杀灭病原体,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5]。常规的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并不具有典型性,仅有高热、嗜睡、情绪不稳定、食欲差、惊厥、皮疹等,临床治疗容易被误诊,而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易急性发作,患儿在发作期的症状主要有全身抽搐、剧烈头痛、高热、呕吐等,药物控制效果差,容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给患儿及其家庭均造成严重的伤痛。临床治疗发现,一般性的抗生素很难直达病灶并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因此临床治疗需要寻找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6]。
本文分析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中发挥的治疗效果,从数据的统计上看,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1.1%,研究组患儿治疗的效果更好;从不良反应上看,研究组仅有1例患儿出现脑积水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儿出现了12例不良反应,研究组治疗的安全性更好,因此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结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效果更好。鞘内注射即腰穿的方法治疗,让注射的药物直接集中在患儿的脑脊液中,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进而保证治疗的效果[7]。万古霉素能够抑制化脓菌细胞壁的合成,进而导致细菌的死亡,地塞米松在消炎、抗感染的治疗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其还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可以降低细胞的通透性,促进药物进入到脑脊液中。采用鞘内注射能够避免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不易出现感染症状,药物在短时间内达到有效浓度,可以保证药效,避免其他药物的使用损伤患儿身体。
在临床护理中需要定期测量患儿的体温,避免虚脱,可以采用物理方法降温,避免颅内压升高导致休克;注意观察患儿的状态,若出现烦躁、突然尖叫、双目凝视等症状要警惕是否出现了颅内压升高的情况,要立即进行脱水治疗,必要时可采取硬膜下穿刺治疗[8]。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安抚患儿家属的情绪,疏导家属出现的焦虑、恐慌心理,多给予患儿家属积极的治疗信息,对于各项治疗均要取得家属的配合。
综上所述,选择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结合地塞米松用于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有着非常好的临床效果,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1] 王丽芬,蓝惠兰,赖丽菊.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2(4):66-67.
[2] 蔡金灯.头孢曲松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效果观察[J].医学综述,2013,14(13):102-108.
[3] 宋颖燕,孔黎明,王俊霞,等.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4,16(7):54-59.
[4] 苏维,邝爱玲,曹喻灵.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7(3):15-20.
[5] 刘心洁.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0(5):48-52.
[6] 韩丽红.小儿化脓性脑膜炎15例诊治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10(3):10-15.
[7] 邓骥.小儿化脓性脑膜炎63例临床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5,13(7):78-80.
[8] 徐灵敏.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药物疗法与临床评价[J].中国临床医生,2015,14(1):111-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