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个让人敬重的“80后”
——记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校教师蒋炜
2017-12-14李大林
李大林
【个人档案】
蒋炜,工程师,一级实习指导,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校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教研室主任、技能竞赛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钳工一体化教师、学院首席技师,装配钳工、工具钳工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机械类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员,江苏省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带头人、省优秀教练,徐州市技工教育品牌教师、市首席技师、市钳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组组长,徐工集团高技能人才评审专家、高级内训师。
用心做个让人敬重的“80后”
——记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校教师蒋炜
李大林
在采访蒋炜之前,记者一直疑惑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80后”,凭什么能让在徐工集团工作多年的工程师对他刮目相看?采访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座谈,记者慢慢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个学历起点不高、长相平平的“80后”,一路迅速成长凭的就是自己的用心:凭着对专业技术的深入钻研,他掌握了过硬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凭着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和执着,他让顽皮透顶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变得安静而投入;凭着与人相处时的真诚和付出,他赢得了同事和朋友的尊重和信任。事事用心,时时用心,让这个平凡的“80后”在人们眼中变得“很美”。
亚军选手教出冠军学生
蒋炜与技能大赛有着不解之缘。2002年在常州技师学院读书时,他第一次参加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得了第二名,同时他注意到第一名是徐工集团的一个选手。2004年毕业时,徐工技师学校到校招聘,他就因此选择了这所学校。2010年,工作已6年的他参加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机修钳工赛项的比赛,决赛中他以一分之差获得了第二名。
“那次比赛是在辽宁沈阳举行的,那也是我第二次进入国赛,参赛的心态比第一次放松了不少。”蒋炜告诉记者,决赛分为理论考试(占30%)和实际操作(占70%)两部分。实际操作比赛时间为7小时,不仅考验选手对刀架拆装、拆画零件图、钳工基本操作等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时对选手的体力、精力也是很大的考验。“虽然我没能夺得冠军,但通过那次比赛,我慢慢琢磨出了参加这类比赛的竞技要点和注意事项。”蒋炜说。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找到了冠军培养的参照和标尺后,蒋炜在后来的专业教学和辅导学生参加竞赛时,就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并制订了科学的工作计划。2013年8月底,蒋炜辅导的学生吴东在参加第九届“振兴杯”省赛时获得了第三名,根据比赛规则,省赛前三名的选手获得参加全国决赛的资格。此后,蒋炜制订了详细的备赛集训方案,按照竞技要点将训练内容细化到选手参赛的每一分钟,并每天陪选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有时更是训练到深夜一两点钟。不仅如此,他还坚持每天早上陪着选手跑步、举哑铃等,以确保他们在竞赛期间有良好的体能。
决赛前5天,蒋炜拿到了机械设备安装工赛项的参赛选手名单,其中就有2010年打败他获得冠军的“对手”。这让蒋炜既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他终于有机会检验自己精心训练的选手能否在大型比赛中正常发挥,并取得好的比赛成绩;紧张是因为他明白,这次决赛有很多选手经验都很丰富,自己的学生跟这些强手同台竞技,在经验和心态方面肯定没有他们有优势。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终的决赛中,吴东获得了第九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机械设备安装工赛项的第一名。当决赛结果公布的那一刻,蒋炜眼中噙满了泪水,他这名亚军选手不仅成功培养出了冠军学生,并且他的学生还在比赛过程中击败了他当年的对手。
既要做好教师也要做工程机械专家
作为徐工技师学校的专业教师,在近13年的工作过程中,蒋炜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一个学生名叫祖家鹏。“祖家鹏是2008级高级钳工班学生,2013年毕业,现在是徐工集团挖掘机事业部的一名优秀技术工人。”祖家鹏当年的班主任钱锦秀在回忆这位学生当时的读书情况时苦笑着摇了摇头,当时在班上祖家鹏是淘气方面的“尖子”,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不说,师生互动环节也经常很不配合,实习期间还故意损坏实习用具,很多教师上课时都被他气得直摇头。
“在一次钳工实习课上,我给学生们展示了我自己制作的一个工件模型,想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发讨论。然而看到我手上拿的工件后,祖家鹏当时就大声地说,这个模型看上去不怎么样啊。”蒋炜说。当时他感觉有点尴尬,但他并没有跟祖家鹏过多纠缠,而是随机应变地对学生们说:“这个看上去不怎么样的小工件,实际是由很多个部分构成的,我们不妨一起动手来试一试,每个人做这个工件的一个部分,然后再把它们组装到一起。”就这样,蒋炜当堂就把工件细化,让祖家鹏也做了其中一个部分。后来,祖家鹏交上来的作品精度等方面都不符合要求,工件也无法组装。这件事之后,祖家鹏在蒋炜的课上老实了很多,而蒋炜也有意识地引导他反复练习,每次上课他都会走到祖家鹏身边手把手地教他。慢慢地,那个课堂上调皮捣蛋的祖家鹏不见了,很多老师都对蒋炜竖起了大拇指。
“徐工技师学校是徐工集团举办的工程机械特色学校,为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校从课程体系建构、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打造一支教学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我们探索构建了基于‘教育教学、专业发展和企业工作实践’的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徐工技师学校校长冯跃虹说。为促使教师提升企业实践能力,学校给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企业实践计划。2011年下半年,蒋炜被安排到徐工集团挖掘机事业部中型挖掘机分厂实习。一开始到企业实习,厂里的一些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都没太把他当回事,认为他不过是个学校里来走过场的毛头小子。然而实习过后,蒋炜的表现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先是结合挖掘机分厂的18个工位做出了一份详细的实习计划,不仅如此,从实习的第二周开始,他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往前推进。半年时间内,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挖掘机、混凝土泵车装配调试全工序的技能,还帮助部分工位的生产车间优化了工序。挖掘机分厂的技术人员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也会主动请他支招。
不仅如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余,蒋炜还结合企业实践和技能竞赛的经验撰写了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上公开发表。他主编的《钳工技能图解》(2012年)、《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挖掘机)》(2015年)和参编的技工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装配钳工实习工艺与实训》已分别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时刻以诚待人的团队领头人
李雪平是徐工技师学校的建校“元老”,现在跟蒋炜同在机械装备与调试技术教研室工作。说起与蒋炜共事的经历,李雪平告诉了记者一个细节。2004年8月23日,是新教师报到的日子,蒋炜来报到时跟很多教师一样带了两个行李箱和一个小包。但别人的行李箱打开后装的大都是衣物,而蒋炜的两个行李箱一打开,里面装的几乎全是书。当时李雪平心里就想,这个小伙子很有培养前途。此后,在工作过程中,李雪平就对蒋炜多了一份关注,发现他不仅在专业上孜孜以求,在待人接物上也非常坦诚、用心。
做事用心,待人诚恳——这是所有同事、领导对蒋炜的一致评价。“他现在是我们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教研室的主任,作为一个团队的带头人,蒋炜时时处处都做出了表率。”教研室一体化教师施红岩如是说。2015年3月,徐工技师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此后,学校在常规管理方面开始实行安全点检,每个月每位教师都要提交一张安全点检的表格。作为教研室主任,蒋炜会收齐上个月的点检表格归总检查,同时会主动把一张空白的点检表格放在教研室每位教师的桌上。“对一般人而言,这样的事情或许不是一个部门负责人该做的,但事事用心的他却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内容,常年坚持,从未有疏漏。”施红岩说。
有人评价蒋炜说,明明可以靠技能吃饭,他却要和人拼教学能力;明明可以靠教学能力吃饭,他却又要和别人拼教研;当人人都追求教学教研质量时,他又用扎实干事、诚恳待人去赢得大家的尊重。“有时遇到同事生病或家里有什么困难,他总会及时前去探望。如果他自己实在抽不开身,也会请同事把自己的关怀和心意代为转达。”钱锦秀说。
蒋炜说:“我对教研室的老师们没有额外的要求,就是将大家年初统一填报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逐项落实。”朴实的话语体现着蒋炜不张扬、不浮夸的担当精神,他踏踏实实将每一个工作目标落到实处,督促引导教师迅速转变与成长。师徒结对、听课互评、教学研讨、课题研究、项目攻关……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形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每年组织的综合考评中,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教研室的工作几乎每项都是优秀。
采访对话
记者: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你有哪些收获和成长?
蒋炜:我2004年毕业于常州技师学院,毕业后就到徐工技师学校工作。这些年,我认真从教、扎实工作,参加技能竞赛8年,担任技能竞赛辅导教师10余年,担任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教研室主任近4年,指导的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技能比赛中获奖近80人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能能手各1次,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技能能手各5次,参编或主编部颁教材7本,获得国家级、省级教研成果奖40余项。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教育教学、专业发展和企业工作实践3种能力兼备的一体化教师,再到江苏省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带头人,在徐工技师学校的平台上,我得到了很多锻炼,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
记者:吴东、李慧轩、董波等,都是你辅导过的学生,他们在全国或省级技能竞赛中都取得过不俗的成绩,可以说作为一名教师,你教出了让人骄傲的徒弟。对于技能大赛你怎么看?在辅导学生参赛方面,你有什么秘诀?
蒋炜:技能大赛是锤炼专业技能、展示院校和师生风采的一个舞台。作为技工学校,我们培养学生就要追求卓越,力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技术能手、赛场冠军。在辅导学生参赛时,我把他们每个人都朝着冠军的方向去打造,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熟悉比赛流程,做到有备而战;其次要对选手进行科学的训练指导,让他们熟练掌握竞技要点等;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态。有了这几条,培养出冠军选手是早晚的事。
另眼看他
蒋炜身上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他本人也从不擅长说什么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尽心尽力将分内之事做到最好的态度和决心。正是这种品格和追求,让他在工作中能够做到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让他能够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促进大家共同提升。我想这种精神背后,体现的是蒋炜对工作、对事业的执着态度,折射的是他对专业、对学校和对生活的热爱。(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校校长 冯跃虹)
G715
D
1005-6009(2017)60-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