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家校沟通的困惑与变革
——以《小学家校沟通中微信平台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分析为例

2017-12-14吴昌龙

江苏教育 2017年87期
关键词:家校交流微信

吴昌龙

本期主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吴昌龙

主持人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就意味着,家校之间要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化社会,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学生家长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到校开家长会、邀教师家访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他们更希望随时随地关注教育,关注班级,关注学生。微信、QQ作为一种网络互动方式,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交互式、合作式交流的手段。教师依托这种网络优势,可以实现家校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那么,微时代背景下的家校沟通到底应该怎么做?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当下家校沟通的困惑与变革
——以《小学家校沟通中微信平台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分析为例

吴昌龙

近年来,网络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QQ、微信等交流工具日益得到家长与教师的青睐。但在实际交流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障碍。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家校沟通效果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以便为一线班主任提供帮助。

微信;家校沟通;数据分析;职业习惯

微信是一种网络互动交流工具,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笔者在借鉴、参考其他问卷的基础上,利用问卷星软件制定出《小学家校沟通中微信平台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家长卷)》,然后在本校家长群体中发放,最终收回有效样本308份。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我校73.05%的家长使用微信与教师沟通,74.67%的家长关注了学校微信公众号,75.11%的家长经常浏览学校公众号推送的教育资源,64.61%的班级建立了微信交流群。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信已经成为家校沟通交流的主要载体。尽管如此,但很多家长和教师表示,微信沟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精研细剖数据,解读现实困惑

1.家长学历透视:交流话题冲突。

调查显示 (见第59页图一),30.19%的家长具备大专学历,37.66%的家长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些家长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质疑。或许,他们的质疑并不合理,但这一客观现象依然存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家校沟通的内容。但也恰恰是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陷入不畅。教师乐于把自己看成教育的权威人物,对于家长们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往往不重视。相反,教师往往会在交流中尝试说服家长们接受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家长们也不希望被教师视为门外汉,在与教师交流时,也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与其说彼此意见相左,不如说是家长们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这种冲突。

图一 家长学历情况

2.家长职业透视:交流风格碰撞。

据不完全统计,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特别是家长职业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由于职业因素的影响,家校沟通屡陷困境。家长职业类别千差万别,每一种职业都有每一种职业的沟通习惯:科研技术人员往往注重客观事实,交流时追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偏于规章程序,沟通往往趋于严谨;商业以及服务行业人员表达能力强,且富有情感色彩;自由职业或待业人员闲暇时间充足,交流时易出现问题分散、中心不明的情况。不同的职业带来了不同的交流风格,不同的交流风格导致了不同的交流结果。微信交流时,多数家长以文字交流为主。文字简短,缺少感情色彩;文字冗长,又导致表意不明。凡此种种,导致交流不畅。

3.沟通内容透视:育人本位不正。

依托微信平台,家校之间的交流变得方便与快捷,但这并不意味着遇到任何事情家长都要通过微信向教师询问。数据显示(见图二):首先,家长热衷于同教师就学生在校表现、课程作业、学业辅导等诸多问题展开交流,问题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试想,假如每个家长凡事必问,那么教师就会深陷交流的泥沼而不能抽身。长此以往,教师就会为躲避不必要的交流而被迫“潜水”,假如真的陷入这样的尴尬,那么微信等网络交流也就会名存实亡,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其次,通过图二,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微信交流学业的家长在50%以上,咨询课堂表现的达到80.19%。这说明家校之间的交流偏重了学业而忽略于育人。长此以往,教育就会日益陷入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怪圈,立德树人也将成为一种口号。

图二 家校沟通内容情况

4.助推资源透视:观念引领不力。

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对家长来说亦是如此。倘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不被家长认同,那么教师教育工作的开展必然受阻。微信公众号具有强大的助推功能,数据显示(见第60页图三):学校在助推资源时,依然存在简单对待的现象,推送资源主要集中在本校发生的相关活动新闻上,占比高达73.26%。而学校规划以及发展理念方面只占4.65%,学生作品等占比不足2%。可见,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资源存在内容简单化、集中化等现象,这极易造成家长们的阅读疲劳与审美式微。

图三 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情况

二、还原现实语境,审视促进变革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见,微信虽然功能强大,但是它不可能脱离人的需要而单独存在。任何虚拟语境只能是现实语境的一种补充。沟通的成败并不取决于微信平台本身,而更多地取决于使用微信沟通的主体。因此,在深入了解和熟练操作微信这一媒介的基础上,教师更应关注沟通主体,即人的沟通需要。

1.熟悉微信功能,提高沟通效率。

微信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交流工具,每一项功能都有其显著的实用价值,并且很多实用性的功能也随着现实需要在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每一项功能的推出,都需要人们对其加以了解,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去操作。如朋友圈功能,可以及时分享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视频、图片等;城市服务功能,其中包括必要的交通信息资源,如地铁、公交、滴滴等常用交通工具,这为家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带来便利;当然,微信还具有位置定位、转账等诸多功能。这些都要家长多加摸索、熟练操作,以便提高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效率。

2.寻找交流话题,形成沟通交集。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否顺利,取决于交流主体之间是否拥有符合交流者本身需要的话题基础。以家校交流为例,教师与家长之间通过寻找彼此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沟通,让彼此观点在冲突中更加鲜明,在补充中更加丰富,进而形成共识和交集。比如学校运动会即将开始,学生们希望拥有一套自己的班服,家校沟通后由家委会负责挑选服装,家长们根据学生的身高进行挑选,这可以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

3.尊重职业习惯,多元沟通表达。

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习惯,当然也包括与人交流的习惯。有人喜欢简明扼要,说话言简意赅;有人热情奔放,表达富有情感;有人言语拖沓,表达含混不清。总之,千人千语,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文字,亦可选择语音、视频,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不同形式的互动,让交流达到预期的效果。

4.问题抓大放小,突出育人为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的最大问题,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家校沟通,就应该紧紧地抓住人的发展这一问题展开交流。学业成绩是育人的一方面,而不是教育的全部,让学业成绩占领教育的全部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也是与立德树人观念相悖的。因此,家校沟通,就应该抓大放小,在沟通之中对家长进行积极引导。同时,也不能因为微信交流成本低廉,就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家长凡事必问,教师凡问必答”的怪圈。倘若如此,教师必然陷入家校沟通的困境。

5.推送多样资源,彰显交流张力。

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家校沟通,其方式多种多样,文字、语音、视频均可以收到良好的沟通效果。除此之外,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等渠道推送、分享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家长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读到育人美文、看到美图与精彩生动的视频。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有益活动,拓宽家校沟通的空间,彰显家校沟通的张力,进而实现家校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化软件逐渐因人们的需要而被开发出来,更好地为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服务。我们相信,“微”时代的到来,以微信为主的交流工具,其功能会更加完备与强大,“微”时代的家校沟通,也会见“微”知著,不断向好。

G625.1

A

1005-6009(2017)87-0058-03

吴昌龙,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江苏苏州,215123)教师,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家校交流微信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微信
微信
微信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