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把文字唤醒
——以一次多学科联动作业活动为例

2017-12-14邢奇志

江苏教育 2017年87期
关键词:学科作业活动

邢奇志

活动:把文字唤醒
——以一次多学科联动作业活动为例

邢奇志

多学科联动作业,在实践活动中整合多学科知识资源,可以实现教育的减负增效。多学科联动作业活动注重学生智慧的生成性,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构建,进而再生新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活动突出趣味与价值并重,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

活动体验;学习特质;生命成长;创新评价

一、活动: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的关键

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动动手指就能获得“知识”。然而,对发展人的“智慧”而言,来源于下载或“教会的”知识,悟发于“鸡汤”或“培训”的素养,少了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一切似乎都失了根基。无怪乎,学生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字总是正确却无情感、鲜艳却无质感。比如,让学生讲“梨”字,他们能流利地回答:梨是一种水果的名称,蔷薇科梨属植物,多年生落叶乔木果树,叶子卵形,花多白色,一般梨的颜色为外皮呈现出金黄色或暖黄色,里面果肉则为通亮白色,鲜嫩多汁,口味甘甜,核味微酸,是很好的水果……听完此“梨”字,感觉真干、真空、真涩。不是“梨”不好,不是“下载”不对,是学生离生活太远。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和自我教育。2014年以来,笔者探索以“微活动”为主的“自我成长”微德育或微班会系列课程,课程强调学生体验(道德体验、情感体验、学习体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2016年,笔者开拓“学科德育”系列,将“微活动”与学科作业融合在一起,创设“大德育”或者“学科融合德育”的活动学习氛围。而多学科联动作业活动,就是班主任整合、简化各学科作业的一次尝试,活动让师生结成一种学习伙伴关系,让学习成为“肩并肩”的协作。

二、多学科联动作业活动:唤醒学生学习的本能

毛主席说得好: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去尝一尝。“尝”后获得的“梨”,往小了说,有口感,唇齿留香,汁浓意满;往大了说,这才是21世纪立世的“核心素养”式学习:生活即学习,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即自悟自得。下面,笔者以所在学校2017年开展的“乐学活动·节日”系列的一次多学科联动作业活动为例,谈在 “活动”中唤醒学生学习的本能,在活动中激活其文字,在活动中唤醒其情感,在活动中激发其思想。

五一劳动节作业

一、活动宗旨:体验代替说教,挖掘日常教学中的实践 “盲点”,从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出发,培养其自主学习、健康生活的品质。

二、活动创新:多学科联动(语文、思品、生物、综合实践)作业,整合多学科知识资源,减负增效有趣味。

三、活动主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致敬“我身边的劳动者”

四、活动过程

1.听话。贴身跟随父母买菜做饭的全过程,听父母唠叨琐事,按时间填表,并完成餐后洗碗工作。

买菜 洗菜 烧菜 洗碗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感悟:

2.说话。陪父母聊天。

【设计意图】亲子活动脱窠臼,不做“一时一事”的大感动,只做最朴素、最实在的小温暖——与父母“在一起”。将“敬孝长辈”的口号融入陪父母聊天、买菜的实际行动中,让“致敬”与“体验”的文字自然流淌,期待字字有意,句句有情,让生活讲话。

3.问话。买菜中,与卖菜师傅交流并填表。

【设计意图】学生毕竟不是实践中的具体劳动者,认知浅表化是必然的,“问话”的过程把“辛苦”的概念活化、实化,学生“尊重”“惜福”“感恩”的情意油然而生。

4.读话。重读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镜观”技术的介入,它更能调出读者记忆深处最美好的情愫。此文巧妙潜伏“主题”——致敬“身边劳动者”,教师不说理,也不灌“鸡汤”,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心动的“体验”。

5.写话。根据一天的“劳动”体验,发挥想象力,创作一篇“独一无二”的“蔬菜”童话故事。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写童话而不是直接让学生写作文,就是为了回避简单直接的“体会、感悟、总结”,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富有想象力,还处在善于编故事的时期。写童话对学生来说是“最人道”的“写作”。因为“心”可以无所顾忌、天马行空地肆意畅想。

五、活动反馈

1.“听话”环节的感悟摘录:

“买菜做饭真的很不容易,没想到我们扒几下就吃完的饭菜,要准备这么长时间,让我体会到天下事都不可能不劳而获。”

“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可真难,烧菜时有点热,以后要好好孝顺妈妈。”

“烧个饭真麻烦,要花2个多小时。以前坐等吃饭还挑食,太不应该啊。”

“买菜也蛮难的,因为不知道吃什么,像上数学课一样难,做父母不容易,以后要多帮帮忙。”

“以后不挑食,再不抱怨饭菜不好吃了,父母做饭都花心思的,辛苦了!”

2.“问话”环节的感悟摘录:

“蔬菜光鲜表面的背后,有多少汗水啊!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我以为我起得早,可卖菜的(师傅)凌(晨)2点起床,真辛苦啊!”

“卖菜老奶奶真累啊,我以后要对她们态度好一点。”

“卖菜师傅起得很早,赚钱挺不易的。”

3.“写话”环节的“故事题目”:

“鱼头的‘剁椒人生’”“刀剑乱舞版‘红烧茄子’”“番茄炒蛋相遇葱”“藕断丝连”“自信的胡萝卜”“新一辈的菠菜”“土豆和青椒的友谊”“小菠菜与蒲公英”“蔬菜健康比舞”“晒死的青菜”“鸡蛋和西红柿的恩怨”“双胞胎辣椒”“当菜花遇上萝卜”“白菜的三生三世”“一棵青菜的旅行”“蔬菜的逆袭”“胡萝卜的辛酸”……

“活动”让学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的辛苦”“饭菜得来不易”,学生的情感醒了,得来的认知比课本上的各类名言警句和教师单纯的道德说教更靠谱、更入心;“活动”让很多学生第一次知道“辛苦”的滋味,学生在对“劳动者”产生敬意的同时,知耻、惜福之心顿时升起,一旦情感“动”起来,根本停不下来,不用“教”,不用“说”,体验后的感知特别有情意;“活动”让学生的文字觉醒,且不论“文字的趣味”“思维的异味”“描述的情味”……直说情节的离奇,只有教师想不到,没有学生写不到的。

三、多学科联动作业活动设计的注意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算法”思维压扁挤窄了情意伸展的空间,学生的大脑被“数据”麻木地牵着走。教师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带领学生回到学习的原点,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生如何思考,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哪怕脆弱,但有独立人格和“活着的”勇气。

1.知识=体验×敏感性。这是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给出的知识公式。通俗说,即“身”动则“心”活,进而生成智慧。体验的重要性前边已说过,不再赘言。敏感性是不能够靠读书或听讲来培养的抽象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慢慢形成。我们无须刻意靠近教育的新动向、新标准,刻意表达什么“核心素养”,因为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种子本就孕育在活动中,活动“体验”就是“敏感性”的培养皿。“活动”对于“核心素养”,就像土壤对于植物一样,是其生长的基础,是其生产的母体。

2.活动设计的最高境界是感觉。学生不喜欢像鸡蛋壳一样空洞脆弱的 “假活动”“模拟活动”“浮夸活动”,比如“操场上为父母洗脚”之类,所以,活动设计要求真务实。教师将活动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事件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生活,关心眼前和过去,从小养成一种探讨力和追究力,这才是最好的;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实践,然后对问题进行反思,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行,提升思辨和理性层次,从对单纯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中生成新知识、新智慧、新态度。

3.活动要有用、有趣、有可持续性。活动设计得好不好,“活动”的评价标准非常重要,它是未来活动的方向引领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过去,一些活动设计生硬、做作,我们总是想要赋予活动大的“思想主题”,而对学生“身边”的事情丧失了关怀力和表述力。教师视野狭窄,只会使学生学习的东西越来越琐碎,关心的东西越来越细小,渐渐也就缺少了想象架构“活动”的能力。所以,我认为,活动设计标准应该是:学生有兴趣,学生有触动,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当然,活动本身要有发展后劲和意义。

一次体验,多种解释;一次行动,多维裂变。理想的多米诺骨牌“活动”效应已经产生,学生已从“被活动”向“我活动”的方向趋近。总之,活动是灵动的、神奇的,令人沉醉迷狂的,但对以“考试”为主的毕业年级不宜太多,因为纯粹的知识的学习也是人生必须且必要的。

G631.5

A

1005-6009(2017)87-0044-03

邢奇志,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江苏苏州,215031)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优班主任。

猜你喜欢

学科作业活动
【学科新书导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超学科”来啦
作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