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好生命的角色
——读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2017-12-14邰霞
邰 霞
扮演好生命的角色
——读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邰 霞
·推荐理由·
阅读,与我而言就是一个人的旅行,阅读,就是遇见。
一个初秋的傍晚,当我合上这本200页的小书,浅灰的封面上白色的书名似乎在随着我的脉搏轻轻跳动。那个瞬间,心里充满了力量,激情澎湃。我的目光透过白色的窗纱,落在恣意蓬勃的广玉兰的树冠之上,夕阳照耀下的广玉兰展现着静默的美。“生长,孕育来年五月满树的繁华”就是它的生命的意义吧。那么,我呢?我该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只因读过,就一直被震撼,应该是推荐此书的首要理由吧!《活出生命的意义》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1905~1997),是一位医学博士、精神医学家,并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流大学的访问教授,同时,他还是一位出版了39部作品,并且作品被翻译成34种语言的当之无愧的著名作家。仅此书就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售达1200万册。67岁高龄的弗兰克尔毅然开始学习开飞机,几个月后就领到了飞行驾照,80岁时竟然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也许仅这些信息就足以诠释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足以让你信服作者的思想。
这样的作者,这样的经历,可否成为推荐此书的第二个理由?
现在,在说第三条理由之前,我想问你,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奥斯维辛集中营,你会想到什么?是的,你一定会想到死亡、恐怖、毒气室、焚尸炉、地狱、黑暗、生不如死、灾难、恐惧、绝望……
有人说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后,犹如害了一场大病。仅是参观,还能产生如此大的反应,可见,无论怎样的词都不足以形容那个惨绝人寰的地方。可是,这本由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的自传和“意义疗法”两大部分组成的200多页的小书中,作者除了会让你看到“感觉到好像是走在自己的葬礼上”“外面的生活于他就好比死人从另一个世界观察现实一般”的绝望,还会让你在这些绝望之中,看到伴侣之爱、朋友之情,看到花草树木蓝天白云的自然之美;让你欣赏到偷偷摸摸的诗歌朗诵、意大利咏叹调、哀怨的大提琴声的艺术之美,也能让你看到宗教信仰的力量,还有不经意出现的哲学层面的思考,你同样可以在他的文字中品味到文学之美。而当你读到第二部分“意义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的时候,即使你没有一点心理学基础,你同样也可以懂得一点作者“追求意义”的心理疗法,是弗洛伊德的“追求快乐”、阿德勒的“追求权力”之后维也纳第三心理疗法。
作者将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3年地狱般的生活和自己的学术理论结合,在灾难中寻觅人性微弱的点点光芒,透过文字,点燃每一个读者心中的渴望,帮助读者寻找到生命的责任与意义!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我推荐的第三条理由。
但愿,我的推荐能让你静下心来,捧读这本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依然感动无数人的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阅读体验·
之所以读《活出生命的意义》,首先因为书名吧。生命的意义是“活”出来的,那么,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其次因为作者吧。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谁?在1942年之前,他是著名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有双亲、哥哥和妹妹,还有年轻的妻子。可是,1945年1月,当他九死一生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出来之后,才发现朝思暮想的父母、哥哥、妻子都死于毒气室。我想知道一个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生活3年多的人,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那地狱般的生活,又如何通过一场灾难的思考去建构、诠释自己的心理治疗理论。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我无法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惊讶作者那种近乎旁观者的笔调,惊讶他强大的内省力,惊讶他竟然还能在无限的黑暗中看到可以慰藉心灵的宗教、艺术和幽默,甚至还能寻找到人性最微弱的光亮。正如他所说:“我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是的,他的责任心让他写下这些文字,只是想告诉读者 “人不应该问他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人,既是自己生命的导演,也是演员,生活就是我们的表演,我们无法复制无法替代也无法剪辑,“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
生活,需要我们扮演好自己生命的角色。
对父母,做个好孩子
这里的父母,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父母,还有我们另一半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很简单,爱伴侣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有一段作者内心的挣扎。当时,他接到去美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取移民签证的邀请,他“年迈的父母闻讯后欣喜万分,他们一直指望着我能够平安离开奥地利。”父母,就是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回孩子生命的人。“我真能忍心撇下双亲,让他们独自面对等待着被送往集中营的厄运吗?是集中精力发展我的意义疗法,还是应当负担起儿女真正的责任,尽一切可能保护好父母?”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父亲带回的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十诫》中的一诫“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得以延续。”最后,“我决定留下来,陪伴我的父母,就让美国签证过期吧。”
这样的决定让他承受3年多的痛苦,但是我想,他从来也不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中国文化里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无论你的职位是高还是低,父母去世,你都必须“守孝三年”,这就是应该承担的责任。我相信,如果不是那场灾难,弗兰克尔的父母一定能够在他的照顾中安然离开。
读书,就是为了透过他人的灾难,告诉自己要珍惜和父母的每一天。有人说,父母在,我们知道来路在何处,父母不在,我们就知道去路在何方。
现在,当我带着父母去看山看水,总有朋友为我和父母的合照而感动。当我看到我的婆婆用一个缝着补丁的布袋子装了几斤她亲手种、亲手挑选的黄豆时,我瞬间泪流满面。
其实,与其发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慨,不如就在当下,无论你是多大的年龄,都要做一个父母身边永远的好孩子。
对孩子,做个好父母
有一个广告,大意是一个女人对自己的儿子说:“等你长大了、上大学了、工作了,我就享福了。”后来对着儿子的儿子说:“等你长大了,我就享福了。”
她,就一直没有享福吗?所谓“膝下承欢”“含饴弄孙”不是一种幸福吗?在本书中,弗兰克尔为两位母亲做意义心理疗法,让30岁的她们想象80岁的场景。其中一位说:“我现在80岁了,没有孩子,我想不出自己都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我得说自己的生活失败了。”还有一位母亲,她的大儿子11岁时不幸夭折,她想带着残疾的小儿子去自杀。但她说:“我想要孩子,这个愿望我是满足了。虽然他残疾了,我也尽我所能让他生活得快乐。我的生活没有失败。”
是的,因为孩子,我们的生活变得丰盈,陪伴孩子的每一天都应该是尽心尽责的。
下课的时候,一个男孩依着我,抱他坐在我的腿上,问他:“你最喜欢谁?”没想到,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我喜欢和我说话的人!”多么绝妙的答案!所以,做父母的人要懂得珍惜,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借口,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忙碌,我们都会成为孩子喜欢的“和我说话的人”。
记得女儿上一年级的那个假期,因为有了新书包,晚上散步都要背着书包。我告诉她,背书包散步会累的,如果你决定背了,那么就一定要自己背回来。结果可想而知,没走多久,她就说背不动了。可是,我没有卸去女儿身上的“重负”,因为那是她生命旅程的行囊,谁也帮不了她。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靠近,但只有这种爱是不断目送,不断放手的。孩子有他的未来,我们能给予的就是陪伴,就是告诉他规则,培养他的品质,锻炼他的能力,有些事,我们无法替代。
对工作,做个好员工
有人问哲学家毕阿斯:“什么样的工作最能让人快乐?”毕阿斯回答:“挣钱的工作。”确实是这样,工作可以让你获得财富,用来完成你承担的角色,同时,工作还能让你明白自我的价值。
集中营中,工作队的大囚头儿对弗兰克尔很好。这种好感源于“在去往漫长路途中我洗耳恭听了他娓娓道来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烦恼。我对他的性格诊断和基于精神疗法的建议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只要大囚头儿还有倾诉的需求,我就可以免遭这一厄运。”
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对的,职业的自信。也许扎实的专业本领,也为他最终活着走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立下了功劳。
在监狱里,他用自己的专业,为狱友们做了一次集体的心理辅导。“我看见狱友们蹒跚着向我走来,眼含泪水,充满感激。”作者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现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会“在脑海中用几个钟头组织语言,重新构思我在奥斯维辛传染病房里丢失的手稿,或者干脆用速记法在小纸片上记下关键词。”
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在问自己,我呢?每学期开学的计划,每个假期下的决心,都实现了吗?站在讲台上,我应该奉献怎样的课堂?
一位家长告诉我,有一天孩子回家特别开心,就是因为在课堂上,用“friend”这个词造句的时候,我随口说了一句“Han is my friend.”就这句轻如鸿毛的话,菡告诉妈妈:“我们班,只有我是老师的朋友。”从此,菡最喜欢、最用功的就是英语。
有一次,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课文背得非常好,我当时不知不觉地走过去,张开我的双臂,她在不知所措之后,顺从地投进我的怀抱,头自然地靠在我的胸口,整张脸都埋在我的怀里,一双小手在我的后背紧搂着我。那个瞬间,我感到满满的幸福。
我时常告诉自己,教师应该有一颗“冰糖心”,应该有我“莫道是他人子弟,都当作自家儿女”的情怀,这既不是教育策略,也不是教育技巧,甚至也不是教育艺术,而是从心底里自然散发的一种芳香。我希望课堂师生关系是自然的,教学策略是悄然的,学生成长是欣然的。
我,为做一个好老师,继续在努力。
对家庭,做一个好伴侣
弗兰克尔曾嘱咐朋友转达自己对妻子的遗言:“第一,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她,第二,我爱她胜过爱任何人,第三,我跟她结婚后那短暂的时光胜过一切,也超越我们在这里遭受的所有痛苦。”听到琴声,他说:“提琴在哭泣,我身体的一部分也在哭泣,因为那天正好是某人的24岁生日。那个人就是我的妻子。”
灾难让爱情如此凄美。
其实,日常的爱就在琐碎之间。作者的思绪就常常集中在“渴望能够乘公共汽车旅游,打开自己公寓的大门,回电话,甚至仅仅是打开灯这些琐事上”,仅回忆这些就让他泪如雨下。
至今,依然记得那个五月初夏的傍晚,我和朋友在打羽毛球,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他扣球时双脚离地的瞬间,在夕阳的映衬下,竟如雕塑般富有神韵。我羡慕极了,走到他的面前问道:“你能陪我打球吗?”就这句话,锁定了我一生的情缘。
当我惊讶地发现那醒目的白发,他帮我拔掉之后,还用宽宽的手指轻轻按摩我的头皮。接着,他像孩子一样,在我面前摊开双手,一本正经地说:“没有啊,你这么年轻,怎么会有白发?”灯光下,他暖暖的笑容,让我心动!
朋友的丈夫想自驾去西藏,朋友不放心,坚决随行。那天,在绝壁的盘山公路上,拐弯时才看到路边一块石头,几乎占据了半个车道。他不敢急刹,回方向的速度如刘翔跨栏,就在最后一秒,车子一角擦着石头,跳了几下,才走上正轨。她的脸在短短几秒内如山顶的雪那般惨白,再看他,脑门渗满汗。可是,她老公回来后,不忘西藏之美,竟然还要再去。问她,你会同意他去吗?她回答我:“只要他想去,我还会陪着他。”明明是托付生死的决绝,却依然只是莞尔一笑的淡然。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略幸福的真谛。”对家庭,就需要这样时时体悟到幸福的伴侣。
对同伴,做一个好朋友
朋友,就如夜空中的星星,即使你看不见,但你知道他就在那里。
当三个狱友躲进一口枯井的时候,作者“若无其事地坐在盖子上,假装朝铁丝网扔石子玩”。当作者在决定帮助伤寒病人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作为医生,为帮助自己的狱友而死,要比作为不中用的劳工消耗掉自己的生命,无疑更有意义。”在他们到达集中营,早他们几周前到的同事,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溜进他们的棚区,只为给他们安慰和建议。再有他回忆朋友时的一段话,“奥托,你现在在哪里?你还活着吗?你还记得我曾经让你逐字逐句背诵我的遗嘱,而你哭得像个孩子一样吗?”看了,无法不心酸。
在我们流水般的光阴里,有多很多同伴,他们来来去去,在我们彼此的岁月里留下或深或浅的记忆,也许只因一句话、一种味道、一抹阳光或者一个微笑,他就会成为那个温暖你心的人。
小学同学邀我去她的家作客,说她妈妈中午刚裹了粽子。那个年代,不是节日就能吃到粽子是无法想象的奢侈。她剥了一个给我,一直记得她说的:“冷的粽子最好吃。”就在那一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大方”。
我刚上初一时,有一次抱本子给数学老师,他说:“这么零乱?这可不是称职的数学班委啊。”我这个青春期的小姑娘竟然觉得他是个坏老师,还对自己说:“永远永远不理他了。”那个傍晚,夕阳照在教室的西墙上,数学老师叫住我,问我为什么总是不理他?幼稚的我,竟然很认真地说:“就生你的气了,你为什么说我抱的作业本不整齐?”没有想到,作为老师的他不但没有生我的气,反而笑了:“哦,是老师说重了,你还是称职的课代表。请邰同学原谅。”毕业后再没见过数学老师,却在我成为老师后,经常会想到那天的微笑和夕阳,让我对学生也会多一分宽容。
毕业前一个周日的晚上,从图书馆回宿舍,还没到门口就闻到了浓郁的栀子花香,揭开蚊帐,满床洁白的栀子花让我惊呆了,室友和我说:“知道你喜欢,把家里的花都摘来了,算是给你的毕业礼物。”之后,在年年栀子花开的季节,我都会想到她。
人与人之间,聚聚散散,有缘同一段时光,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好朋友。
这本小书,最想告诉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事实上,我不仅读到了责任、爱和勇气,还有美。
你看,“站在外面,我们欣赏着晚霞,看着不断变换形状和色彩的云朵弄早着整个天空,云彩一会儿铁红色,一会儿艳红色,与我们荒凉的棚屋形成鲜明对比,泥潭也映照出灿烂的天空。”这是自然之美;“有的普通犯人不顾疲惫与饥饿来看卡巴莱表演,甚至误了领取当天的份饭。”“一个犯人爬到桶上,唱起了意大利咏叹调。”这是艺术之美;“随处可见临时凑在一起祈祷的情景,这些又累又饿,衣衫褴褛的人蜷缩一团,口中念念有词。”这是宗教之美;“世界上有(且只有)两类人——高尚的和龌龊的。但,没有哪个团体纯粹由高尚的人或者龌龊的人组成。”这是理性之美!
生命如此匆匆,时光从不为谁停留,刚刚还是朝阳灿烂,转眼却又夕霞如火。生活就是我们的表演,我们无法复制、无法替代也无法剪辑。
唯有,认真扮演好生命的角色。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名师自述·
回望,已工作27年。岁月在时光长河里留下斑驳的印记。
1990年参加工作,英语教师是我的身份,15年来兼教语文的经历,至今都觉得美好。参加了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从市级到省级到全国,一路走过,收获成长。从“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获奖到多篇论文发表,收获自信。从多次在“教海探航”“教海领航”活动中上观摩课、做讲座到成为“杏坛杯”“蓝天杯”等活动评委再到小学英语国培班讲师,收获美好。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盐城市新长征突击手、盐城市巾帼文明标兵等荣誉,收获认可。2012年成为江苏省小学英语特级教师,2014年获首批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收获幸运。
读书、写作是我教师职业最美的底色。2003年脱产一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读教育硕士,2005年泰晤士河畔贝尔学院学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考取,平时发表的百万字的散文,这些,让我有机会成为盐城市心理学会理事、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教育系统作家协会理事。
现在,在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的岗位上,继续前行。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教务处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拓展阅读·
1.《幸福正能量》〔英〕伯特兰·罗素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享誉世界的“世纪的智者”——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一生创作的60多部作品中,这本书不依靠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作者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作出一张治愈不幸的良方。正如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并未享受幸福的众多男女能够诊断出自己的症状并找出摆脱的方法”。本书语言清新流畅,充满温馨和睿智,给你满满的幸福正能量。
2.《坚强工作,温柔生活》〔日〕佐佐木常夫
这本书的作者佐佐木常夫在日本企业界是一位传奇人物,曾任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理事、政府审议会委员、大阪大学客座教授等公职。他是“工作·生活·平衡”的代表人物,用一生的时间,谨慎推敲、反复验证出“坚强工作,温柔生活”的生活哲学,为我们带来5大协调工作与人际的平衡术、25个拉开职业差距的思考方法和40年实战验证的高效工作方式。合上书的那个瞬间,你的眼睛一定会变得透亮,心中升腾起一种愿望:坚强工作,温柔生活!
3.《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张德芬
第一次拿到《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这本书,我就喜欢上了它的名字和里面的插画。这本书不会太深奥也不会太说教,作者张德芬通过阿南跋山涉水去神秘国寻找心想事成的秘密的故事,细致描述他不断向内心深处追溯的过程,让读者一层一层领悟出心想事成的秘密,那就是:清除头脑中一直占据的旧信念,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要学会放下,接受宇宙力量的带领。这是一本需要你一遍又一遍阅读的书,而每一遍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