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应该是长大的儿童
——读E.B.怀特的《夏洛的网》
2017-12-14秦晓华
秦晓华
成人应该是长大的儿童
——读E.B.怀特的《夏洛的网》
秦晓华
·推荐理由·
卡尔维诺曾说:“什么是经典?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书,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书。”《夏洛的网》正是这样一本书。
《夏洛的网》是美国散文家、儿童文学家E.B.怀特的作品。自1952年出版迄今,它已经在全球各地推出23种语言的版本,总发行量高达4500万本。
《夏洛的网》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与牺牲、自由与磨难的故事。在查克曼家的谷仓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动物,有落脚猪(先天发育不良的猪)威尔伯、蜘蛛夏洛、老鼠坦普尔顿等等。然而,一个可怕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将在圣诞节被杀掉,做成熏肉火腿,连一向很照顾它的小主人弗恩也没有了办法。作为一只猪,悲痛欲绝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就在一个它觉得万念俱灰的夜晚,一个上帝般的声音响起——“你不会死的”——那是蜘蛛夏洛的声音。看似渺小的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好猪”“闪光”,从而彻底扭转了威尔伯的命运,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大奖,不必再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有了一个可以安享天命的未来。但这时,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作家严锋曾说:“这实在是一本宝书。我觉得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应该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另一种是将要读《夏洛的网》的人。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摸摸胸口还在跳,就会很高兴,因为活着就意味着还能再把《夏洛的网》读一遍,而读《夏洛的网》就意味着还活着。”这话或许有点夸张,但作为一种个人阅读体验,我相信它的真实性。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一切文学,吾尤爱以血书者。《夏洛的网》之所以能激起读者如此强烈的共鸣,正因为它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强烈的劝世、警世、醒世、喻世意味,看似是写给孩子的,其实是写给成人的。我们该怎样看待友谊?我们该如何善待生命?我们要不要摈弃猪栏的理想?这些哲学命题在《夏洛的网》里均给出了形象而坚定的回答。
我推荐《夏洛的网》,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它可以让我们找回赤子之心,即童心。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贽也说:“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弗恩与威尔伯、夏洛与威尔伯,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那么自然的相处,那么纯真的情感,怎能不让我们动容!成人应该是长大的儿童,成人如果能用儿童的眼光观世,用真诚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处世,那么他的人生一定是明亮而温暖的。
·阅读体验·
我一直认为,读书人是最美的。
有一年,大概是10年前吧,我负责学校的高考考务工作。在休息时间,我发现一位女教师与众不同,她避开众人,独自坐在文化长廊里,在阳光下静静地读书。我悄悄走过去,瞥了一眼她所读的书,是《夏洛的网》。那画面真美,至今留存在我的脑海里。
那也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这本书。我很快就找来阅读,竟然是一部童话。当我漫不经心地读下去,却被深深感动。特别是读到夏洛和威尔伯告别时的那段文字,我已泪流满面。已记不清《夏洛的网》这本书读过几遍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每读一遍总有新的发现。
这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更是一本写给成人的书;这不仅是一本描写动物的书,更是一本书写人性的书;这不仅是一本表达爱与友谊的书,更是一本赞美生命的书。
这不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更是一本写给成人的书,是因为它包含对人生的隐喻,启人哲思。爱因斯坦曾批判缺少价值引领的生活观念,他说:“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作猪栏的理想。”威尔伯虽然是一头猪,但从未满足于猪栏的理想。他来到查克曼家的谷仓不久就有了一次逃跑的壮举。怀特在此处对他的心理活动做了精彩的描写:“他慢慢地走到食槽前,用鼻子搜寻着,想找找是否有忘了吃的午餐。他发现了一小截土豆皮,就把它吃了下去。他感到背有点儿痒,就斜靠到栅栏上,在木板上使劲地蹭着。当他蹭腻了,便走回他的家门口,爬到牛粪堆顶上,坐了下来。他不想睡,也不想再乱拱了,他厌倦了再这么静静的傻站着,也厌倦了睡觉。‘我才活了不到两个月,就对生活厌烦了。’”
威尔伯的特立独行不在于他的外在表现,而在于他的内心活动:他对这种生活产生了厌倦,这种厌烦感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自觉。正像有的人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一样,威尔伯已不再满足于眼前的口腹之欲,他要追寻活着的意义,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而当母鹅建议他推开松动的木板跑出去的时候,他果断地做了。母鹅的建议简直太棒了:“到果园那里去,把路上的草皮翻出来!到花园去,把萝卜拱出来!拱开一切!吃草!找玉米粒儿!寻找燕麦!把一切都压倒!蹦高和跳舞,后脚立地跳起来!走过果园,去树林里漫步!在你年轻时世界是多么美妙。”这段文字不啻是一则自由宣言,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经典台词“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一样,每次读到这里都会让人热血沸腾。
关于自由,我最推崇的是这样两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社会契约论》);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段话,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写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怀念的显然不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而是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精神。威尔伯之所以是一只“好猪”,之所以“闪光”,是因为他有一颗向往自由的、不羁的心。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从来没有严肃地思考过生命的意义,他们早已习惯被安排好了的生活。
说它不仅是一本描写动物的书,更是一本书写人性的书,是因为它对人性的拷问发人深省。作者显然不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者,这反而使他有机会站在万物的立场审视人类、观照人性。且不论作者如何借动物之口激烈批评人类的愚蠢蒙昧:“如果我能骗一只小虫子上当,我一定也能愚弄一个人。人类未必像虫子一样聪明。”也不论作者如何借动物形象辛辣嘲讽人类的势利冷漠,如老鼠坦普尔曼总是以“这是不是个划得来的交易”的利己原则来判断如何作为;也不论他如何借弗恩之口数说谴责了人类的凶暴残忍:“这不公平!这头猪愿意让自己生下来就小吗?它愿意吗?如果我生下来时也很瘦小,你就会杀死我吗?”单单是从如何做朋友这个层面,《夏洛的网》就给了我们许多关于人性的感动与感慨。
向往自由而又不得不待在猪圈里的威尔伯感到很孤独、很绝望,他想要的不是食物,而是关爱,他甚至开始绝食,他想有一个朋友。所以,当夏洛说“你想要一个朋友吗?”时,简直像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瞬间带给人一种战栗般的快感。夏洛的伟大友谊不仅拯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更拯救了他的精神生活,她坚定地陪伴着他,让他不再感到孤单。
让人感动的是,夏洛死去后,她的子孙仍然陪伴着威尔伯,每年春天总有两三只新孵化出的小蜘蛛会留下来,在猪圈里安家,不为别的,只因为威尔伯说“你们不能都走,我一个人在这里,会没有朋友的”。友谊是双向的,只有真正的友谊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自从夏洛帮助了威尔伯以后,他一直在尽力使自己做得更好。他越来越自信:“我感觉我在闪光。”
和夏洛的友谊相比,人类的友谊令人感慨。弗恩对威尔伯无疑是好的,她从父亲手上救下了他的命,她甚至一度爱威尔伯胜过了一切。即便后来威尔伯被卖给了查克曼一家,她还是经常花费整个漫长的下午,陪着他。然而,随着年龄增加,她的纯真慢慢褪去,她的感情也不再专注于威尔伯。她甚至在威尔伯参加展览会的紧要关头撇开他,仅仅是为了和自己颇有好感的男孩亨利去玩大转轮。
作品中这一潜在的对比不禁让我感慨:陪伴是一件需要耐心、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小豆豆第一次与小林校长谈话,说话的顺序、方式都是乱七八糟的,但她拼命地说。好不容易有人愿意听自己说话,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后直到遇到小林校长,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花这么长时间听她说话。
《夏洛的网》不仅是一本表达爱与友谊的书,更是一本赞美生命的书,是因为它对生命的礼赞动人心魄。夏洛比威尔伯承担的东西要多,她不仅要拯救威尔伯的生命,还要孕育新的生命;她比威尔伯更了解生命是怎么回事,威尔伯只会为眼前的生死揪心,夏洛则比他看得远,她早在蟋蟀唱歌时便清楚自己已经没有多少剩余时间了。夏洛对威尔伯所说的最后一番话不仅是对生命的礼赞,更是对有价值的生命的礼赞、对自己的生命的礼赞:“你的将来没危险了。你会无忧无虑地活下去的,威尔伯。现在没什么能伤害你的了。这个秋天会变短,也会变冷。叶子们也会从树上摇落的。圣诞节会来,然后就是飘飘的冬雪。你将活着看到那个美丽的冰雪世界的,因为你对查克曼有很重大的意义,他再也不会想伤害你了。冬天将过去,白天又会变长,草场池塘里的冰也会融化的。百灵鸟又会回来唱歌,青蛙也将醒来,又会吹起暖暖的风。所有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所有的这些动听的声音,所有的这些好闻的气味,都将等着你去欣赏呢,威尔伯——这个可爱的世界,这些珍贵的日子……”夏洛口中的这些景色越美丽、声音越动听、气味越好闻、世界越可爱、日子越珍贵,我们的内心就越凄怆,因为夏洛即将远离这些美好的东西,我们能从中深切感受到夏洛对生命的留恋。
我曾经和学生讨论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问他们:“为什么史铁生会对许多渺小的生命投去关注的目光?为什么会对它们做出如此细腻的描写?比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学生们说:“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的生存权利和规则,其实人类也得在自然的规则下生活;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疾了双腿,这让他的心灵更加脆弱同时也更加敏感,所以他才能对这些渺小的生命进行如此细致的观察和描写。”
我主张多读《夏洛的网》《我与地坛》这样的文字,它们可以让我们深入生命的底部,提高对生命的感受力,突破情感的肤浅与粗糙,柔软而坚定地抵达心灵的深处。“你一直是我的朋友,”夏洛说,“这本身就是你对我最大的帮助。我为你织网,是因为我喜欢你。然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该怎么说呢?我们出生,我们短暂地活着,我们死亡。一个蜘蛛在一生中只忙碌着捕捉、吞食小飞虫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我才可能试着在我的生命里找到一点价值。老天知道,每个人活着时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好吧。”夏洛死得很孤独,当她死亡时,没有一个人陪在她的身旁。但是我们知道,夏洛死得很欣慰,因为她知道她已达成了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她的朋友威尔伯也说很愿意为她奉献自己的生命,她的生命已经圆满。整个冬天,威尔伯都在照看着夏洛的卵囊,他把夏洛的514个没出世的孩子放在安全的角落,好像在呵护他自己的孩子一样。
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巴金在《家》的序言中也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和所有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的确,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夏洛的生命之所以值得被赞美,就是因为在其有限的生命里,实现了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她用自己的生命拯救威尔伯的生命时,她的精神已经永生,她的生命必将不朽。
·名师自述·
有人说我是“二本”校长:本职是教师,本色是书生。庶几近之。
我1993年参加工作,现为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从教师到主任到校长,从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到正高级教师,从市青年名教师、市名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到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从市优秀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到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职务、职称、荣誉称号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教师身份一直没变,我至今仍工作在教学一线。跟学生在一起,是我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泉源。我非常享受和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追问、互相启迪的时光,没有琐事缠身、没有烦扰伤神,容光焕发,神采飞扬,真如置身天堂。
我获得幸福感的另一泉源便是读书,我一直认为教书人就应该是书生(为书而生),教书人不读书是天底下最可怕的事情之一。淘书、买书、藏书、读书、教书、写书,是我生活的常态;每天至少读两个小时的书,坚持做读书笔记,是我多年的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赋予生命以喧哗与骚动之外的意义,让人“识天地之大,晓人生之难,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贾平凹)。很多时候,夜深人静,独坐书房,即使不读书,默对一壁图书,也已非常满足。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
·拓展阅读·
1.《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
该书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在巴学园求学的一段真实经历,在教育儿童的方式上,给成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同时,该书还令人着迷地证明了童年是永恒的,有人认为作者对童年的发现与证明,不亚于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2.《爱的教育》〔意〕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
该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的,被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整部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审视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作品中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师生之爱、亲子之爱、同学之爱等等,每一种爱都不惊天动地,但却感人肺腑。
3.《人论》〔德〕恩斯特·卡西尔
该书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全面阐述了他的人类文化哲学的体系。作者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或“象征”活动,在此过程中,人建立起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并构成一个文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