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2017-12-14刘丽娟杜肖刚王丽荣武洪琳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7年6期
关键词:异丙嗪溶血性预防性

刘丽娟 杜肖刚 王丽荣 武洪琳

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刘丽娟 杜肖刚 王丽荣 武洪琳

目的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探讨输血前用药对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分析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信息。根据输血前用药情况,将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设为预防组1,预防性使用异丙嗪的患者设为预防组2,输血前不使用药物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 466人次输血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36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1%,其中过敏反应最多,占不良反应的80.56%;各类血液成分中,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发生率为0.58%。预防组1、2和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过敏反应及发热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作用。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 预防性用药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影响输血效果,严重时会危害受血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临床医护人员尝试输血前应用药物,以减少和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现将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防性用药效果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实施输血治疗的患者6 025例,共输血17 466人次。其中男性2 580例,女性3 445例,年龄2~93岁,平均年龄(53.87±18.72)岁。输注的血液成分包括去白悬浮红细胞、去白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单采血小板。血液制品均由长治市中心血站提供。

2 方法

2.1 输血前用药:根据输血前选用药物的不同,将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的患者3 599人次设为预防组1;将预防性使用异丙嗪25 mg肌肉注射的患者3 824人次设为预防组2;输血前不给任何相关药物的患者10 043人次设为对照组。3组患者的年龄经t检验,性别、输注血液制品品种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病例记录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2 输血不良反应判定标准:输血反应分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集中在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1,2]。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指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3]。输血中或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皮疹、胸闷为过敏反应[4]。

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17 466人次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6例,发生率为0.21%。其中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0.58%),各类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53,P<0.005)。

36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29例,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0.56%,非溶血性发热反应7例,占19.44%,无其他类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各类血液成分输血反应发生类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742,P<0.05)。见表1。

表1 各类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2 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预防组1、2和对照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9,P>0.05)。3组过敏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9,P>0.05);3组发热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557,P>0.05)。见表2。

讨 论

表2 三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且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1%,与2014年廖群等[1]报道的结果(0.24%)较一致。

36例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占80.56%,发热反应占19.44%,以发热反应发生率低于过敏反应发生率。与2013年马红丽[2]报道结果相近。临床研究表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的高低直接与输入白细胞的数量有关[3]。我院所用血制品均由长治市中心血站提供,血液采集后均应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去除白细胞后制备,可预防或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5],使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各成分血输注情况以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58%),明显高于血浆和红细胞(P<0.05),且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输血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近年来认为输注血小板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受血者体内的IgA抗体和血小板抗体[1,6]。有些受血者缺乏IgA或缺乏某一种IgA亚型,多次输血后可产生IgA抗体或同种异型IgA抗体,当再次输入相应IgA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出现过敏反应[4]。而输血、妊娠或骨髓移植等免疫刺激也可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HPA、HLA抗体),最多见的是HLA抗体,其次是HPA抗体。输注血小板的受血者多为血液科患者,具有反复、多次输注的特点,极易产生相应抗体,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

本文结果显示,输血前使用地塞米松或异丙嗪不能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胡丽敏[7]、申惠兰[8]等的调查结果相似。从药理作用机制来看,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激素,虽具有较强的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对已发生的输血反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并不能即刻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对已形成的抗体无中和作用,因此对输血反应无预防作用。异丙嗪属于组胺H1受体阻断剂,其对抗作用主要针对组胺含量增高。过敏反应的发生除与组胺释放有关外,还与慢反应物质等释放有关,因此异丙嗪只对已发生的一些过敏反应有治疗作用[7-9]。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中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输血前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和异丙嗪不能降低这两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规范输血过程的前提下,可对反复多次输血患者采用HPA和HLA配合型(同型)输注,以及对于存在IgA抗体的患者,输注不含IgA的血液成分,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1 廖群,刘晓玲.重庆某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及预防措施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9):2654-2655.

2 马红丽.2009~2011年洛阳市5家医疗机构294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3):159-160.

3 胡丽华,主编.临床输血学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4-208.

4 王丹,王红梅,应爱美.临床急性输血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3):278-280.

5 夏和凤,贲燕华,于泽芝.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5):413-416.

6 杨珊,李聚林.血小板相关输血不良反应及预防[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3):1105-1110.

7 胡丽敏,周玉旺,刘文国.药物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1(19):1445-1448.

8 申惠兰,朴英玉,安海莲.地塞米松和异丙嗪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J].中国药房,2009,20(14):1098-1099.

9 李岚,孙彦,翁彬.药物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必要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4):558-559.

The Effects of Pre-transfusion Treatment on Adverse Reactions in Blood Transfusion

LIU Li-juan,DU Xiao-gang,WANG Li-rong,et al. Depart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Heping Hospital of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04600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transfusion reactions,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ventive medication on transfusion adverse reactions. Methods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nsfusion were analyzed in the hospital from April 2014 to November 2015.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1( dexamethasone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s),group 2 (preventive use of promethazine)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out any medications).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and the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36 cases of adverse transfusion reactions among 17 466 blood transfusion cases,with an incidence of 0.21%. Allergic reactions mostly occurred,accounting for 80.56%. Additionally,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apheresis platelets transfusion was the highest (0.58%).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transfusion reactions between group1,group 2,and control group(P> 0.05). Conclusion Preventive medication before blood transfusion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dverse reactions blood transfusion Allergic reaction Exothermic reaction Preventive medication

R457.1+3

A

1671-2587(2017)06-0559-03

10.3969/j.issn.1671-2587.2017.06.008

046000 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输血科

刘丽娟(1983–),女,山西长治人,医师,硕士,主要从事临床输血工作,(Tel)15035579935(E-mail)liulijuan.1983@163.com。

2017-03-26)

(本文编辑:王虹)

猜你喜欢

异丙嗪溶血性预防性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倍他司汀加异丙秦注射液治疗中老年眩晕症临床分析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降低紫杉醇对卵巢癌的化疗作用*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