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羊肚菌的菌种分离和母种培养基筛选
2017-12-14杜忠伟胡志强亢学平王旭李健王鑫
杜忠伟,胡志强,亢学平,王旭,李健,王鑫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0)
一种羊肚菌的菌种分离和母种培养基筛选
杜忠伟,胡志强,亢学平,王旭,李健,王鑫*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0)
对采自延边地区的一种羊肚菌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幼时和成熟的子实体不同部位(子囊盘、子囊盘和菌柄连接部、菌柄部)获得菌种,制作4种(PDA,黄豆粉,玉米粉,黄豆芽)培养基配方,对菌丝体生长情况(萌发时间、颜色、菌丝长势)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得出:幼时子囊盘和菌柄连接部位分离成活率最高;黄豆芽培养基适宜做该羊肚菌菌株母种培养基。
羊肚菌;组织分离;菌丝体;培养基
羊肚菌属(MorchellaDill.ex Fr),属于子囊菌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该属的特点是子囊盘如海绵状或羊肚状,子实层沿子囊盘盖的下陷部分生长,所有羊肚菌都是食用菌而且味道鲜美[1]。对于羊肚菌分多少种争论不一,在《真菌词典》第 10 版中也将其划分为28个种[2]。羊肚菌营养价值高,作为珍惜的食药用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羊肚菌性平、味甘寒,无毒,具有帮助消化、化痰理气、补肾壮阳及补脑提神等功效,是一味良好的传统中药[3]。现代医学研究又表明,羊肚菌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辐射、抗肿瘤、抗疲劳,并且能够减轻癌症患者放疗、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4]。近几年随着人工栽培羊肚菌的成功,形成了全国的羊肚菌热潮,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很多栽培户带来巨大损失。追其原因有菌种的成活率不稳定,栽培技术不规范,盲目跟风,因此进一步对羊肚菌的分类、生活史、繁殖机理等问题和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羊肚菌的最适培养基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是未来羊肚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对采自吉林延边地区的羊肚菌进行菌种的分离和培养基筛选试验,为进一步开展驯化栽培试验做准备。
1 材料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研究标本。标本:采自延边州农业科学院院内房檐下杂草地中,分别采集到幼时和成熟后的两种形态的子实体。采集时间:2017年5月18日,标本保存在延边州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标本室,标本编号YDJ01和YDJ02。
1.1.2 母种培养基配方。选用4种常用的培养基配方进行测定,将其编号为A、B、C、D。
A: 马铃薯200g(去皮煮汁)、葡糖糖20g、琼脂20g、KH2PO41.5g、MgSO43g、水1000mL。
B:黄豆粉5g、麸皮1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C:玉米粉5g、麸皮1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D:黄豆芽500g(去皮煮汁)、葡萄糖20g、琼脂20g、KH2PO41.5g、MgSO43g、水1000mL。
1.2 实验方法
1.2.1 菌种分离试验。将采集的幼时和成熟的羊肚菌子实体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编号为为YDJ-1和YDJ-2,对两个时期的羊肚菌的子囊盘、子囊盘和菌柄连接处、菌柄部位进行组织分离方法获得菌株。采集的标本放入超净工作台,用75%酒精擦拭子实体表面,用紫外灯对周围环境消毒30min,接种于事先准备好的PDA试管斜面培养基中,标记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定为25℃,定期观察记录成活率,污染率,每种方法重复5次。
1.2.2 培养基对比试验。将获得羊肚菌母种进行提纯培养获得纯种,按照4种培养基配方制作好培养基放入编号为1、2、3、4的三角瓶中,然后将三角瓶和事先包好的培养皿(直径9cm)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121℃,30min),灭菌后平板培养皿和4种培养基转移至超净工作台中,紫外线消毒杀菌20min,放置冷却,制作成平板培养基放置两天,经无菌操作将羊肚菌菌种分别接种4种不同培养基中,编号后放入在25℃恒温培养箱内培养,定期观察菌丝生长状况,记录菌丝密度、色泽、边缘整齐度、长势,每个处理重复10次;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和颜色并记录。
表1 羊肚菌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对组织成活的影响
注:+代表菌丝稀疏,长势不好,++代表较浓密,长势较好,+++代表浓密,长势好。
图1 组织分离获得的部分试管菌种注:图a为子实体获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b为提纯后的菌种;试管培养基内颗粒物为菌核。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分离部位对组织成活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分离部位菌丝萌发和菌丝长势不同,但均可生长,子囊盘和菌柄部连接处及菌柄部成活率较高。幼时分离的成活率比成熟后高,污染率低。研究发现利用羊肚菌子实体分离菌种易感染细菌,但通过培养一段时间发现,如果小部分感染细菌的羊肚菌菌丝仍然可以生长,说明羊肚菌的抗杂菌能力强。培养获得的菌丝绒毛状,易产生气生菌丝,菌丝颜色由白色变成浅棕色后期成褐色,随着培养基内营养物质的消耗,菌丝形成深棕色颗粒状的菌核。通过显微镜对培养获得菌丝进行观察发现,菌丝为有隔菌丝,透明,无色至棕色,在菌丝的两侧会形成分枝状的突起,菌丝之间交错链接构成一个复合的整体。羊肚菌不同分离部位分离对组织成活的影响见表1,分离获得的菌种如图1。
2.2 四种培养基对比结果
羊肚菌菌丝在4种配方的培养基中均能生长,在黄豆芽培养基中菌丝长势最好,菌丝浓密,菌落绒毛状边缘,白色至淡褐色,生长快;其次为PDA培养基,菌丝较浓密,菌落绒毛状边缘,白色至淡褐色,生长最快;玉米粉培养基菌丝紧贴培养基生长,稀疏,菌落形态不明显,生长较快;黄豆粉培养基,菌丝弱,稀疏,菌落形态不明显,生长慢。不同培养基中菌落形态照片见图2。
图2 不同培养基下的菌落形态图注:1号图为培养第4天的菌落形态,2号图为培养至7天后的菌落形态,此时菌落已经长满平板培养皿,其中PDA培养基内气生菌丝较多,颜色较深,有菌核产生,黄豆芽培养基菌丝浓密,无菌核产生,菌丝活力旺盛,黄豆粉培养基菌丝稀疏,颜色浅,无菌核产生,玉米粉培养基菌丝稀疏,活力弱。
3 总结
通过对采集的羊肚菌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培养,得出子囊盘、子囊盘和菌柄链接部、菌柄部分离均能生长,但成活率有差异;同一种菌株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形成的菌落形态,菌丝长势不同,黄豆芽培养基最适合羊肚菌菌丝生长,其次为PDA培养基。通过对采集的羊肚菌进行菌种分离和母种培养基筛选试验,获得菌种为下一步的驯化栽培试验奠定基础。
[1]戴玉成,杨祝良.中国药用真菌名录及部分名称的修订[J].菌物学报,2008,27:801-824 .
[2]P.M. Kirk,P.F. Cannon,D.W. Minter et al. Dictionary of the fungi(10th ed.)[M].UK:CABI,2008.
[3]孙晓明,张卫明,吴素玲,等.羊肚菌抗疲劳作用研[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 20(1):12-13,17-18.
[4]邢增涛,孙芳芳,刘景圣.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条件的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4, 11(4):38-43.
DOI.:10.13268/j.cnki.fbsic.2017.06.006
S646.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