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与“吃好”
2017-12-13鲍坤
鲍坤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想象一下,在你面前有两张桌子:一张桌子上摆满了大餐,可谓“饕餮盛宴”,从香甜爽口的“桂花糯米藕”到色泽光润的“糖醋里脊”,再到鲜美晶莹的“银耳雪梨汤”、晶莹剔透的白米饭,样样齐全。而另一张桌子上摆的则是一个小盘子,干干净净、规规矩矩,旁边放着刀和叉,菜品是一份“玛格丽塔披萨”、一份“凯撒沙拉”和一份“西冷牛排”。
这即是两张极具代表性的桌子,第一张是中国的餐桌,第二张是西方的餐桌。同样的一日三餐,风格迥异的用餐规矩。从餐品温度到餐食方式,再到餐食顺序,基于“好吃”和“吃好”的饮食出发点,中西方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餐品温度:冷热自知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首先体现在餐品温度上,关于餐食“冷”“热”,中西方自有一套认“知”。中国人尚“熟热”,中国人的餐桌上大多是以热菜为主,三餐几乎全为热餐;在餐品原料上,除却少数开胃菜,其余大多均为熟食。西方人则偏“生冷”,其三餐大多为两冷一热,早餐和中餐为冷,晚餐为热;在餐品原料上,爱生吃蔬菜,如黄瓜、西红柿、洋葱、生菜,甚至是西兰花等,上述也均为生食沙拉的必备原料。
中西方餐品温度的差异在于饮食观念的不同。中国人提倡“菜需趁热吃”,这样才会更加有味道,即所谓的“一热三鲜”;此外,多种多样的烹饪方式也满足了菜品的温度要求,煎、炸、炖、蒸、煮,火候温度不在话下。西方人对食物的追求不是色、香、味、形,他们重视对食物营养成分的分析,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科学要求,这是西方人评价美食的重要标准;此外,观其烹饪方法也多为烤制或凉拌,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进而达到营养的标准。
餐食方式:分合有术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餐品食用方式上,关于餐食“分”“合”,中西方自有一套“术”法。中国是合餐文化,“若迎客,则必围而坐、齐动筷”,图一个热乎气儿,这顿饭才吃的过瘾、痛快。而西方则提倡分餐制,“小盘盛食、自取自用”,很少出现一盘菜大家共食的现象。笔者认为,中国合餐制 西方人的分餐制则更多体现了西方人独立与自由的追求。
中西方餐食方式的差异在于饮食理念的不同,台湾国学大师钱穆指出“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国提倡合餐制是“以家为核心”的集中展现,借一顿饭营造出“和睦共处、喜乐团圆”的氛围,餐合意在“人和”;相较而言,西方偏好分餐制则有助于均衡营养、防止偏食,因为分餐制可以根据每个人每餐需要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餐分意为“标准”。
餐食顺序:先后有道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也体现在餐品食用顺序上,关于餐食“先”“后”,中西方自有一套价值之“道”。在中国,菜先从凉菜上起,凉菜又称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在开胃菜之后,主菜便登场,主菜又称为“大件”、“大菜”,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偶数,后者在中国被视作吉数。这些菜肴选取考究的材料,配以酸、甜、苦、辣、咸五味,再以蒸、炸、煎、煮、炒、烤等各式烹制招式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清淡、浓腻相配或干烧、汤菜交配为原则,意在体现整体搭配的和谐统一。最后通常以汤收尾。主菜结束后,供应主食和水果。而在西方,餐食顺序则大为不同。首先,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多为以咸味和酸味为主、风味独特的菜品,分为冷头盘和热头盘,往往数量较少质量较高,常见的有鱼子酱。与中餐极为不同的是,西餐第二道菜便是汤,汤分为蔬菜汤、冷汤、奶油汤、清汤等四类。第三道菜为副菜,主要为鱼类,不仅有淡水鱼,也包括海水鱼类。肉禽类主菜是西餐的第四道菜,有可能辅以蔬菜,但决不同于中国的荤素交替,一道食用完毕下一道菜才会登场。第五道菜为甜品,最后为咖啡或茶。
中西方餐食顺序的差异主要在于东西方价值理念的不同。中国餐食顺序设计讲求协调、和谐,“水火相憎,鼎鬲其间,五味以和”。开胃菜的“凉”搭配主菜的“热”,主菜的“淡配浓”、“干烧配煲汤”等等交替而上都体现了中国的“和”的价值观,这是中国的先后之“道”。相较而言,西方的餐食顺序则较为严谨、理性,严格按照营养标准,讲求小盘精致化,重在“仪式感”。汤食在前唤醒胃功能,营养价值含量高的鱼类为副菜必备食材,随后与主菜的其他肉食相搭配有助于味觉循序渐进的开启,餐后的甜品将用餐的仪式感推至高潮,最后以饮品谢幕,凡此种种,均体现了西方的先后之“道”,道在标准、道在仪式。
综上可知,中西方饮食从餐品温度到餐食方式,再到餐食顺序的差异,均基于对饮食哲学的不同理解。是更重“好吃”的味觉体验,还是更重“吃好”的营养需求?归根结底,这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差异不无关系。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分析中西方历史地理环境,可以为我们探寻中西方饮食差异打开一扇窗。
中国地处亚洲最东端。东部地形平坦沃、沃野千里;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极其适宜粮食作物的种植;多长江大河、利于农业灌溉,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商品交换较西方而言较少,但农业发达并成为经济主要来源,他们多集体劳作,共同耕种一块土地,产物由他们共同分享。此外,地形地势也使得集体聚居成为可能,集体生活也有利于共同抵御外敌和处事决策,所以中国人对集体是十分重视的,而这种集体观念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饮食习性。中+国人喜欢熟识、热络的感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人做菜十分的讲究味道,为了使菜入味,菜肴通常为热;同样也体现在吃饭的时候聚在一起、不分你我地同桌进食以及餐品顺序的和谐调配上。
而位于亚欧大陆西侧的传统西方世界,地形较为破碎,大陆面积较小,不适合大规模的种植业发展,农作物和谷物数量也不能满足需求。所以西方人若想保证生活来源,一定需要向外扩张进行商品的交换,因而导致商业贸易的发达,加之统治者推行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西方的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成为经济的主要来源。而在商品经济社会经营中,不同个体或家族之间是竞争关系,人与人之间相对独立,个体经营十分发达,因而形成了独立、自由、平等的市场观念,并最终影响了西方的饮食习惯。西方简简单单的冷食,保留住食物最初的味道和营养;西方人喜爱保持自身的独立,形成了分餐制——与人交流可以交流却不接触、可以接触却不亲密,所以吃饭时浇上调味汁,感觉“有所触却无所及”,而上菜顺序程式化的标准也更能体现其独立的特质。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迥异的饮食文化,这两张餐桌虽然在餐品温度、餐食方式、餐食顺序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我们要充分尊重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对于中国而言,更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好吃”固然是基础,但是在健康理念愈发发达的今天,也应更为关注“吃好”,从而博采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长,创造味蕾与健康的新的饮食风尚。
参考文献
[1]管一博. 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浅论[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24 (4): 90-91
[2]林丽端. 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 消费导刊, 2009 (18) :231-231
[3]李晓红, 马陶然. 浅谈中西方飲食文化差异[J]. 时代文学月刊 , 2010 (4) :195-195
[4]姚艳虹. 试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意义[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2) :100-103
[5]程立, 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词典[M]. 2000: 343
注释:
1出自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2出自《文子`上德篇》.
3程立, 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词典[M]. 2000: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