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经验浅谈
2017-12-13郭颖
郭颖
摘 要: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的,过去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老师把学生当成容器一样,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而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其自觉,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通过把严谨、抽象的思考,变为学生自发的努力,使他们在身心愉悦中掌握知识,运用教学机制使课堂各个环节有机相连,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通过长期的教育,总结出一些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敬请指点。
关键词: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我校2013年开始如火如荼的实施新的1335教学模式,在2014学年度我所在的年级也开始全面的实施。几年的时间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下面仅仅是将我这几年有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感受做一总结。
对于开始阶段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其实也走了一段的弯路。比如认为所谓的新模式就是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质疑与点评。上课过程中过于形式化,这样就存在着其实有一些没有必要的讨论,没有价值的质疑。后来在学校领导和全组教师的帮助下,渐渐的对我校的1335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新的教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原则就是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反对僵化教条,重视教学实效。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第一思考的问题不在是这节课有哪些可以讨论或是怎么讨论,而是这节课或是这个问题是不是适合讨论,讨论是否有效等问题。在这之后不停的摸索过程中,渐渐的发现在学生进行复习课时候,尤其是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更会容易出现头脑风暴,学生们的思维更容易出现碰撞,学生和教师的收获会更多。而在化学中的新授课过程中,比如说刚刚开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时候,更多的是学生们在小组实验中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动手能力。
在准备《原电池复习课》的过程中,我就深有体会。在备课的时候,反复思考开始以学生做题实战为引入,通过问题引出知识点的复习。这就对选题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不能太难,但又能能够反映出学生的问题,经过组内老师的帮助下,在课前案中选中了这么一道题。
下图是一个化学过程的示意图。已知甲池的总反应式为:2CH3OH+3O2+4KOH=2K2CO3+6H2O
(1)请完成图中甲、乙两池的名称。甲池是________装置,乙池是________装置。
(2)请完成下列电极的名称:
通入CH3OH的电极名称是________,B(石墨)电极的名称是________。
(3)写出下列电极反应式:
通入O2的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Fe)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乙池中A(Fe)极的质量增加5.40 g时,甲池中理论上消耗O2________mL(标准状况下)
果不其然,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这道题是比较基础的一道题,但是对于长时间不学习电化学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有一些困难。课前的批改真的就反应出一系列问题。李某某同学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名称上出现了问题,江某某同学书写电极反应式上得失电子混淆,从这两个小问题上也就直接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引出来,帮助学生复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就有一定的回顾,而且针对自己的问题有了有的放矢。很快就形成了知识框架。批改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出现问题的学生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尽可能的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强化,这样在授课的有效率会大大提高,已经掌握的学生能够得到巩固,不熟练的学生加深印象,知识得以掌握。
知识框架形成之后,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而这个就需要教师的适当的引导和提升,学生对自己总结出来的细节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做练习题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节课在问题的设计有这么一个讨论的问题,“如何能够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学生讨论的结论一般分这么几个层次,大部分小组能够讨论出的答案1、电极金属的活泼型2、氧化反应为负极,还原反应为正极3、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一些组的同学还能够总结出4、根据正负极的PH、根据产生的气体等等。总之断断续续能够总结出八九条,这个时候就是需要老师在进行提升总结,其实所用的判斷方法都可以从得失电子的角度来判断,当说完这一点的时候,学生忽然恍然大悟,每一个细节固然需要知道,但是上升这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会帮助理解和记忆所有小的细节。学生理解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就可以化散为整,化难为易。
从这之后,我意识到在实施1335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放手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在教师的把控之中,能够适时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压力特别大,因为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自己本身对知识的理解就要有一定的高度,而不是仅仅是在知识本身的水平上。为此,我经常看一些有关大学的教材和一些教学的文章,以增加自己知识的厚度和理解。
作为任课教师,在和学生接触之后发现小组的建设和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也深刻的理解了小组建设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后盾,是新课程理念“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重要保障,在我所教授的班级中,就有两个小组平时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化学成绩平均分都高出很多。每次班主任对小组成员进行微调的时候,无论是谁进入这个小组之后,化学成绩就会上升,更重要的是都会特别主动的学习化学。后来渐渐的发现,在这个小组平时学习化学过程中,大家都比着学,简单的一个作业,大家都要比一比谁做的快,对的多,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由一个人带动了几个人,由一个组带动了几个组,学生真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校管理为自我管理了。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这种思想,会继续探索适合本学科、适合学生的高效教学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