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文课程为支撑的高职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设计

2017-12-12章尚贞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1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

摘要: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界定,提出以人文课程为支撑的高职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设计开发原则,以求探索一条以人文课程为支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人文课程 高职校园文化 隐性课程

高职校园文化是有自身特点一种高校校园文化,它通过其外显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内隐的精神文化,对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学术界观点,笔者以为,从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可以把校园文化理解为:通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显性课程,以及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文化生活、绿化、校园美化,学校组织方式、规章制度、校纪班规、课程分配、学校评价、选优评奖等为主的组织与制度环境的信息,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隐性课程的影响,使校园人形成特定的校园生存方式,具有特定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表达和行为规范,达到自身文化的满足和人格的发展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对此,我们从人文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体系建设的视角出发,开展以人文课程为支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期探索一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

一、高职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概述

"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在学校里学生除了接受读写算等文化知识外,还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心理的成长,后者是由非学术途径潜移默化地、间接地传递给学生的,杰克逊将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中的课程并非是某课程,在其本意上是指学校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因素。

目前,国内外课程研究者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仍是众说纷纭,但也基本达成以下一些共识:隐性课程是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学生在隐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即一些非智力因素;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所负载的信息渗透,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实现"文化心理层"某些方面的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习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知识,而且也学习没有被正式列入课程计划的许多内容,如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

二、 高职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构成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分析,笔者以为隐性课程一般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建筑、校园规划、校园生态环境、教育设施、班级教室设置、学生寝室设施与装饰以及学校周边的文化历史遗迹等资源要素,它是隐性课程最外在的表现形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二是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指学校组织方式、规章制度、校纪班规、课程分配、学校评价、选优评奖等为主的组织与制度环境的信息,它们体现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三是心理与行为形态的隐性课程,或称校园精神,主要是指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教师期望、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师生交流、教育语言、学生心理(成就动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等软要素构件,它们通过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民主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教师人格魅力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师生人际交往与观念交流、学生的心理感受与暗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形式影响学生。

三、以人文课程为支撑的高职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设计开发原则

以人文课程为支撑的高职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设计开发,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各人文学科设计开发的依存性与统一性原则

人文课程的诸多科室和学科,他们在课程设计与开发时,往往容易陷入各自为战的处境,忽略了课程之间的依存性。思想政治类、人文艺术类、体育健康类、跨文化交流类、科技工程类等人文课程,各自培养的目标和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课程之间的功能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人文艺术类课程具有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可以对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施加思想和道德上的影响,对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跨文化交流类课程具有德育功能和健康功能,如英语专业本身的开放性特点对当代大学生多元活跃的思想、观念会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大学生对外语的学习与把握,更好地挖掘了自身的学习潜力,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成功心态,都有帮助。因此,在设计开发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时,人文课程各自的教育侧重点虽有不同,但目标一致,各个科室要统一协调,以学校校训为基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社会合格一线建设者为目标,打造校园文化隐性课程体系。

2.人文学科隐性课程设计载体的多元性与发展性

基于以上对隐性课程概念的认知,我们认为,隐性课程载体设计可在物質、制度、心理与行为这几个载体层面上进行。人文学科各个课程虽然在学校建立初期的校园建筑等方面参与极少外,依然可以在学校建立与发展的各个时期在物质、制度、心理与行为这几个层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人文学科的特点使得它将大量吸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先进理念与知识,许多新的元素将不断地补充进来,成为隐性课程的内容,作为特殊高职校园文化现象的隐性课程,也必然具有动态变化发展的特性。

3. 人文学科隐性课程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和职业特性

人文课程的重大特点是注重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素质,人文学科在隐形课程设计时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质,充分发掘课程中潜在的隐性的人文关怀因素,它规范和影响着教师、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是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的基础。同时,高职人文学科隐性课程设计要体现职业性,服务专业、融入专业。人文学科各课程要通过教学改革,将人文课教师与专业群结合,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关注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需要。

合理、适当地设计人文隐性课程所需的物质、制度的具体内容,通过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标兵榜样,才能达到隐性课程的教育效果。

作者简介:

章尚贞(1964.10-),女,汉族,浙江淳安人,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学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中职校语文课堂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隐性课程概念泛化背后的窄化倾向
探索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创新
教育文化的包容与满足:川西南彝汉杂居区民族学校的隐性课程
浅析旅游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