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忧患意识教育

2017-12-12董华姬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责任感中华民族教育

董华姬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257-01

所谓“忧患意识”就是一种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的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在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并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去消除危机,不断奋勇前进,使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有利于激发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不断觉醒和奋发图强。

纵观古今,横观中外,实践充分证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充满辩证法的警示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同时必须具备“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科技发展迅猛、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而多种矛盾凸显的新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渗透忧患意识教育。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现实依据

1.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的“中国梦”

习近平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2.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忧患意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双方相生相灭、相互转化。我们要把对忧患意识的理解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哲学思考,并用这种哲学化的思考提升和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忧患意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理论中的哲学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哲学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1.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忧患意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征的“居安思危”,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折射出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唤起并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对于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独立,促进国家的长远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打造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2.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忧患意识教育能提高政治教育教学的德育实效性

对思想政治教学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不仅直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对学生了解国情,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和决心,更好地服务于其学业的提高。

三、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忧患意识教育

1.抓好课本知识与忧患意识教育的契合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大量的知识是关于责任教育方面的,在教学中应把这方面的知识与责任教育、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等,《政治生活》中的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文化生活》中外来文化入侵现象的分析等知识都可成为对学生加强忧患意识教育的直接素材。

2.充分利用好时事背景材料

政治课教学必然离不开时事背景的渗透和利用,在教学中通过国情和国际形势教育让学生明白“患”在何处,知道“忧”之所在,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在国情的分析中明确我国近年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要讲清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国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在国际形势的分析中讲明国际形势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3.开发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感和信念,把忧国之情、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融于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动中。活动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如开展专题报告会,对目前学生关心一些热点问题如祖国和平统一、环境问题、国际关系等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危机的严重、责任的重大,意识到增强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4.充分发挥相关课外资源对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推动作用

充分利用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活的”国情教育。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文化古迹、博物馆、重点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进行“活的”国情教育,使学生在看与听的过程中加深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责任心,以激发爱国热情。利用节假日,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对当地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唤起环境忧患意识。

5.开展多种有效教学形式,丰富忧患意识教育渠道

(1)在角色转换中培养责任感。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教师让出讲台一角,给受教育者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过程。在角色转换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和责任感得到培养。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合作学习中要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即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负有一定的责任,并为自己的不合作行为承担后果。每个人都要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切体会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关爱社会,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总之,作为政治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利用政治教学的阵地,教育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人民网.

[2]张希舜.爱國主义纵横谈山西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责任感中华民族教育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季札挂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责任感等2则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