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幼儿科学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2017-12-12张志忠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创新科学教育幼儿

张志忠

【摘要】当前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基于此,幼儿园应当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多种教育途径的协调化、教学策略的探究性、认知与态度的重合化、科学教育与社会性发展的协调化、教育资源的多源化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从而真正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206-02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旨在培养幼儿科的基本科学素养。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世纪90年代后,我国幼儿园一直沿用的“常识课”被“科学教育”所代替。在考察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的现状时不难发现,在科学教育理论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认为科学教育就是知识教育,认为科学教育就是要尽量缩短童年期的教育,认为科学教育就是成人主导的教育等。这些观点就导致了传统科学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开发忽视人格培养等弊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机械,整个教学活动陷入程式化的套路,死气沉沉。

基于以上问题,汕头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的开展了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教育业界和幼儿家长的一致好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分享。

一、教育目标、内容的需求化

教育目标、内容的需求化指的是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或活动设计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做法,而把教育教学建立在对每一个幼儿学习兴趣与需求的了解、顺应和尊重的基础上,依照幼儿的需求确立教育目标及内容。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处理好课程预见性与生成行的关系,做到:其一,在观察了解幼儿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合成科学教育活动,如有一次,老师带领幼儿到迷宫玩,一位小朋友发现墙角下长着一棵叫不出名字的小草,很是奇怪,结果引来了一群伙伴前来观看,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这棵小草是哪里来的?”“蚂蚁搬来的。”“人种的。”“小鸟衔来的。”根据孩子们的好奇心及关注热点,老师设计了“种子的传播”“种子的生长”等课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甚高。其二,对于幼儿不太感兴趣,而又必须学的内容,应想方设法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的探索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认识灵巧的筛子,老师在观察角提供了面粉、芝麻、黄豆等混合物,以及筷子汤匙、筛子等工具,请幼儿把这三种东西分开。孩子们总是用手拉,用筷子夹,几乎没有人用筛子来试一试,老师说:“今天,小红帽生日,妈妈要为她做生日蛋糕,不小心把芝麻、黄豆混进去了,看谁能发现一种新玩具,又快又好地帮妈妈把面粉分出来。”于是大家的注意力转向了陌生的筛子,开始摆弄、探索筛子孔与分离物之间的关系。

二、多种教育途径的协同化

多种教育途径的协同化指的是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必须坚持采用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偶发性科学活动三者并行的教育途径。在实践中发现:过去的常识教育单凭每周一、二次的正规性科学活动,根本无法保持幼儿对周围世界强烈的探索欲望,获得的知识经验难以得到迁移和运用,智力和技能也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1]。而每当幼儿到科学发现室班级科学区活动时,就显得无拘无束,余兴未尽,有些幼儿甚至在离园前还硬拉着爸爸妈妈带他到科学实验室来玩。对于偶发性科学活动,幼儿的兴趣更为高涨。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科学教育,必须将三种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们不同的作用,既保证全班幼儿得到科学启蒙教育,又为每个幼儿不同的科学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策略的探究性

教育策略的探究性指的是在正规性科学教育中,必须在教师和幼儿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2]。例如,在探索“怎样让风车转起来?”的活动中,老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儿童探究热情:从原有的概念(对风车的生活经验)——猜想(让风车转起来的方法)——实验设计(把猜想结果以绘画形式进行记录)——动手做寻求实证(选择工具、操作工具,如用扇子扇、用口吹气等;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的处理(记录、讨论实验结果)——结论表达——建立改进后的概念。整个过程,既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又学习探究的技能;还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探究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方式。对儿童如此,对教师更是如此。

四、认知与态度的重合化

认知与态度的重合化是指教师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态度作为切入口,促进其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双重发展,由于传统的常识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满足于幼儿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根據心理学理论,作为内躯力、情动力的情感和态度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始动、定向、引导和调节等功能,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把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作为首要的价值和目标,以幼儿对科学的态度作为切入口,促进其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双重发展。其一,根据幼儿情感容易受感染的特点,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热爱周围环境的态度时时刻刻感染幼儿,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热情。其二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愉快的心里环境,支持、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决定用什么方法与周围物质世界互相作用,以作用的结果、事实调动幼儿的认识,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目的。

五、科学教育和社会性发展的协调化

科学教育和社会性发展的协调化是指幼儿科学教育既要强调幼儿情感和态度的形成、探索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科学精神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养成尊重事实、尊重同伴、尊重生命的行为习惯。由于传统的常识教育轻视人格培养,忽视活动本身对幼儿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以及个性品质在参与活动中的作用,幼儿身心未能得到全面发展[3]。在不断的科学探索活动中,由于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厚,敢于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对客观物体进行猜想、解释,又敢于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通过与同伴交流、合作、讨论,用事实来验证、纠正自己的猜想。当幼儿有所发现或解决某个问题时,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耐心。有个孩子叫烙坤,性格孤僻,总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老师专门安排了自主性强的玩沙玩水游戏都吸引不了他。老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注意以其他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感态度感染他、鼓励他,并引导幼儿与之分享探索成功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学科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科学经验的获得和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科学活动对幼儿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为幼儿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下转208页)(上接206页)良好基础。

六、教育资源的多源化

教育资源的多源化是指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传统的常识教育只局限于幼儿园活动室及图片的“纸上谈兵”,忽视了对社区资源及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单调又缺乏生机。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对幼儿科学全新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要我们更新了对教育资源的价值观,大胆地走出校门,就会发现: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是在孩子们学习的活教材[4]。如带孩子们到农科所观察水稻,并参与收谷子、晒谷子;到农村赶鸭子;到珍珠养殖场、污水处理厂、中央粮食仓参观等等,可以让幼儿活生生地亲眼目睹、切身体验动植物的特征、习性及用途,了解一些科学技术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所做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幼儿对科学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同时,又激发了幼儿萌发关注家乡变化、热爱家乡的情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家长则充当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及科学教育工作中,由旁观者变为组织者、教育者,打破幼儿认为教师是唯一传授者的旧观念,使孩子们学得更主动,更积极,再者还可以利用亲子关系实现家园共育。

总之,在幼儿科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因为他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因为他是一个活动的个体;我们要协助每个孩子,因为他与成人不同。幼儿科学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多方面的工程。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要最大限度地贴近自然并服务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情感、态度、能力、方法的培养相结合;幼儿的主动探索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相结合;科学教育与语言、社会、艺术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科学教育在社会与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槐青.基于科学素养培养的师范院校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

[2]冯丽春.试论幼儿园素质教育中的科学教育[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甄建华.幼儿科学教育改革与素质培养的点滴尝试[J].内蒙古教学:职教版,2013(3).

[4]戴巍.STS教育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1995(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科学教育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