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高中历史新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7-12-12余定洪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历史教材

余定洪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53-01

新课程标准已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我们把教材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摈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摆脱“以本为本”式的传统教学,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对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发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一、重建教材,激发学生的史学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意义做了准确的定位。而“用教材教”则意味着教材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通过不同的解读,同一本教材可以获得不同的理解和结论。通过对教材个性化的解读,师生可以深化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重建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精心组织学生与教材的“对话”,使静止的知识素材成为学生构建活的、真正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史学兴趣。为确保“对话”质量,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还要巧设情境、巧妙引导,激发学生与教材“对话”的兴趣,使之乐于“对话”。

例如:对于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时,教材中基本都是一些正面的评价,让学生先对于新政中有效的措施进行归纳,然后通过对教材的深度解读,让学生和教材进行“对话”,利用好《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可是罗斯福新政的不足之处,虽在措施和立法上考虑到了下层人民的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新政从根本上还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缓和阶级利益、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都是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这样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使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

二、整合教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惟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在准确解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构建,设计新的教学方案,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思想文化文明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嫁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以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讲授《启蒙运动》时,可以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相呼应,例如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美国1787年宪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为十八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批判的思想武器。再例如在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到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时,联系《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得出结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同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故引发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弥补知识结构中存在的漏洞,理清模块间、专题间的关系,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基本规律和基本史实、概念、观点。

三、开发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用教材教”还要求教师注重教材的开发。所谓“教材的开发”,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就学生感兴趣、且能够探究的一些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究,利用相关的资料搜集、观察实验、走访调查等手段,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问题解决更为透彻。

新课程教学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必须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设施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遗址遗迹、教育基地、文化遗产等各种丰富的自然、历史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不但要使学生善于利用互联网的资料、信息,还要学习制作、设计各种与教学有关的电子作品等。

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前,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去到图书馆、博物馆、农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及走访;再让学生把反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相关材料记录下来,并把相关实物拍成照片;最后通过小组的讨论,把采集的资料制作成各式的历史手抄报、电子作品、课件等并把它们在班级内展示。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调查自己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一些重大的变化为切入点,提示学生可以走访老人,查看图片和一些老照片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性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及创新能力。

四、挖掘教材,塑造学生的人文品质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中最大的突破,在于摒弃历史学科单纯的知识性的特点,真正挖掘历史学科人文教化的功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道德感与使命感,塑造学生的人文品质。教材中体现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都是隐性的,靠教师去挖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恰当的时机进行讲解。对高中学生来说,人文教育要坚持理解知识、提高认识、培养情感的有机结合,达到潜移默化、以史为鉴、知书明理的目的。

黑格尔曾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学家治史常常给人以道德的教训,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青少年的道德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当确定某一历史事件为人文教育的素材、拟定和实施思想教育时,应注意把对知识的准确理解作为载体,情感的培养为目标,提高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为二者的纽带和桥梁。

例如:在講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组织学生对孔子的“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行探讨,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懂得了对人的尊重和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各类英雄人物的典范,对学生的人格会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感染,比如在讲授孙中山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孙中山的那种为民族振兴、富强而屡战屡败、奋斗毕生的革命爱国精神。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人格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的空间,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执行教科书文本的过程。“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准确解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思维、真实体验、感悟深度,将课程与教学整合,为学生创设可以探究过程的、富有个性的和主动发展的学习平台,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因“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而更有活力、更显张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历史教材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教材精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