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求知欲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2017-12-12杨忠良
摘 要: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否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决定他们能否保持饱满的语文学习情绪和具有顽强的学习意志、良好的思维方式,取得良好语文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求知欲
一、 联系学科特点,唤起求知欲望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一系列自身的特点。汉语汉字璀璨的历史、光辉的发展前景和我们现用教材自身具有的特色等等,为我们激发儿童语文学习的求知欲望提供了资源,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1. 联系汉字发展史中的闪光点,像结绳记事、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等;联系语言文字发展史中的杰出人物,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鲁迅、郭沫若、矛盾等;联系文字作品的里程碑,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等,坚持给孩子们讲故事,放幻灯,组织他们参观书法展览,看电影,一次次形象的见闻,一次次动情的感化,逐步地叩开儿童的心扉,使他们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熟悉和了解而产生的热爱激情,让他们懂得我们伟大祖国汉语汉字的历史原来是这么光辉灿烂,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学好语文,让祖国的光辉历史更加发扬光大。
2. 联系汉语汉字的特点。汉语和汉字,在其演讲过程中,由于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特色,既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易于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方块字那精巧的结构,一个字就是一种艺术品,每个汉字都有丰富的内涵,多种不同的用途;汉语中含义丰富的词汇,每个词语的深刻含义,词语中那成双的对偶,忽如细流,忽如山呼海啸般的排比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宛若珠宝。
3. 联系语文教材的相宜性,编入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提示语、思考题、练习题等各种学习内容,都是教育家、语言学者针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而精心建造的通向高层知识领域的桥梁。它那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螺旋式阶梯结构体系,极有利于我们唤起儿童的热情,使他们不断攀登,不断前进。
二、 针对学生心理,强化求知欲望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往往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产生各种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实际。对他们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及时调查研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凡对影响学生正常进行学习的心理干扰因素,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力争迅速排除,从而保证儿童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学好语文。
三、 于读以新激“趣”
喜新猎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不断更新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感到有所得,而且精神上也得到某种满足,从而乐意学习,肯于思考。
1. 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调动学生思维。如教《课间十分钟》一课前,先将学生习作《记一次队的活动》是有空洞不具体有毛病的一段,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评论,然后概括同学们的发言,提出该段问题,并告诉学生《课间十分钟》一课,能交给我们怎样把要记叙的活动,一层一层记清楚。这样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既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又能调动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并知道文章应该怎样修改。
2. 设置情境,展现意境,活跃学生思维。如教《鸟的天堂》一课,开始抓住课题,讲清“天堂”一词的含义,接着播放《鸟的天堂》课件,音画相配,展现百鸟飞舞一片欢腾的景象,学生如身临美妙境地,兴趣盎然,一方面有阅读课文急不可待之感,另一方面思维开始活跃,纷纷提出疑问。
3. 积极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愿学。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兴趣,指导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诗词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教完《西门豹》一课,在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教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课文时,举行诗歌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诗歌诵读出来大家共赏,并表现自己的才能。语文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看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听讲、作业、练习这简单、枯燥的过程,而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
四、 于不疑处设“疑”
1. 字中寻疑,启迪思维。课文《燕子》最后有这样的句子“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里面“痕”字用得妥贴精当,非常好。怎么好?先不作解释,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写电线用什么量词?“痕”是什么意思?(2)可否把“痕”换成“条”、“根”?为什么?从这一个字的推敲中,学生悟出用语确切,能使文章生动形象的道理。
2. 循疑而进,发展思维。《月光曲》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月光正照着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能看到吗?教学中循疑而问,提出:(1)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盲姑娘表情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与文章的中心表达有何联系?(3)这句蕴藏着作者什么感情?朗读时用什么语言语调?(4)它给的什么启示?根据这四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想象盲姑娘向往美好的情景。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动达到高潮。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投石问水,激起波涛,千方百计诱导,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新,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能够融会贯通,使语文教学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蓓菲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郭新英.淺谈小学识字教学方法[J].新课程(中),2011,(05).
作者简介:
杨忠良,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第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