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2017-12-12邵敏

读天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移情生活化

摘 要:创设生活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语文是真正的基础应用性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语文教育具有生活的本质,在思想观念中应当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必将能使语文教学拥有无尽的源头活水,拓宽学生思维视野,丰富作文内容题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甚至文学艺术的分析鉴赏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入情;移情;燃情

随着语文新教材的推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越来越离不开生活,而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同时也给予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新鲜的知识和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它能成功解决认知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真、善、美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可以说,如果不克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素质教育便难以深化。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来有效地避免这些误区,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呢?

一、 入情——导入生活,感知生活

导入生活是为了感知生活,其用意是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呈现问题情境,引出理论知识。

(一) 创设体验性情境,谱写教学前奏

生活体验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整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桥梁,是学生智慧的生长点。要真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快速地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迸发学习的热情、探索的激情,课堂才会出现“可教时刻”,教师才能拥有导入的快感。所以,教师应当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体验性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生动的体验中建构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课堂学习的成功。

(二) 模拟生活化情境,引出教学内容

教学的基础是儿童的生活。“如果再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营造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必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 燃情——融入生活,体验生活

理解是认识的条件,又是应用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妙招便是体验。一位学生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也许这正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这启迪我们:要让学生参与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理论元素,在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理论价值。

(一) 再现生活,使氛围“热”起来

课堂学习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能从中获得生活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语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 贴近生活,使教学“活”起来

在一堂别具特色的作文课上,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图形(△ ○ □),请同学们就这三个图形,联系现实生活,构思一篇文章;或者将三个图形组合为一个生活场景,将它描绘出来。这个新颖的问题激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使教学“活”了起来。

这堂课,老师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联起来,开拓思路,推动构思,回归生活又突破生活,丰富表现内容和手段,激发了同学们思考和想象的热情,活跃了整个课堂。

(三) 参与生活,使学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语文教学应当使学生参与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放飞思想。

本校的一位老师对做布袋的演绎就是一个精彩的案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布袋丰富了几代人的成长。可是时光流逝,这一传统的学生手艺活儿日渐衰微,就连做布袋的原料也变成了“稀缺”物资。鉴于此,老师构思了一个精妙的教学设计。

这样一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飞针走线,充分参与到生活化的情境中,然后将自己的感悟写下,这是一个多么轻松快乐的学习过程啊。

三、 移情——发展生活,享用生活

罗素认为:“教育要使儿童过可能的美好生活。”学以致用,学习的目标不在于解释生活,而在于改变生活、发展生活、享用生活。

(一) 培养丰富情感,升华生活价值

语文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这体现在语文教育点点滴滴的过程当中,这一切是自然发生的,绝不是人为的。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培養了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从热爱语文开始,去体悟生活的真谛,成为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二) 拓展课堂空间,提高生活本领

生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学生能在教育中学到生活本领是他们最现实的,也是最需要的。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坚持立足生活进行教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生活探究兴趣、生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快更高地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技巧。

总的来说,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拓展课堂空间,重视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品味,学会感悟,使他们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不断提高动笔写作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自然地引起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评判的能力,提升精神境界。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使他们将来能独立地面对社会,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曾翠华,曾华春.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愉快教育法的思考[J].华章,2010年14期.

[2]李霞.试论语文教学的非线性思维及其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刘琨娣.论李镇西生活化语文教育经验[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杨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

邵敏,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移情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成效
斯洛特的移情机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究
小学四年级学生移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学